巧用“两化”多媒体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2015-02-01朱刚
文 朱刚
巧用“两化”多媒体手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文 朱刚
中学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直截了当告诉学生“学什么”,忽视了“怎样学”,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引人入胜,无法“共鸣”学生的多感官和新思维。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改过去教学的枯燥乏味,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极大地激活了学生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与调动了小组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效率。结合此理念,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可以尝试“两化”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一、历史有效课堂可“理论知识视听化”
传统的历史教学比较直观抽象,传递给学生的感性认识只是单纯的图画、枯燥的文字、被强输的知识灌溉等单一感观刺激,学生无甚学习兴趣。而电视、电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实现文本、图画、声音等多素材统一,可以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约化,能多角度向师生传递信息。因此在授课时适当应用多媒体可以让历史知识与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赏心悦目效果,催化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把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直接的感触,使思维与感观融为一体,让学生亢奋起来,从中找到历史学习的真谛。
如在学习华东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课《青铜铸鼎》时,我在教学时运用狸窝视频截取CCTV-2《鉴宝》、CCTV-4《国宝档案》、CCTV-10《探索与发现》、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等相关栏目,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司母戊方鼎》图片,学生通过视频讲解自主掌握了商周青铜铸造的基本过程、青铜器的主要种类和用途的“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进而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互动掌握了商周青铜铸鼎的工艺水平、青铜器铸造的历史地位及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的“过程方法”;从而增强了学生热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个手段可谓一石三鸟。
又如学习《两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清政府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国人吸食鸦片,家破人亡;英人走私鸦片,政府白银流失……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到毒品的巨大危害,从而自发引导出“林则徐为什么要虎门销烟?虎门销烟的目的是什么?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国际禁毒日纪念谁?”这几个《虎门销烟》教学重难点,最终使学生在接受历史新知的同时也自觉接受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人生观教育,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情感共鸣,陶冶了学生情操。
可见,“理论知识视听化”能丰富课堂内容,使历史理论知识再现化和生动化,加深学生探究欲望,把历史课堂变成艺术欣赏摇篮。
二、历史有效课堂“理论知识趣味化”
课堂中强调要加强小组建设,而最大限度调动小组对认知的趣味更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趣味是学习的“老师”,也是创造历史快乐学习和欢乐氛围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照本宣科地套搬教材,它不会有效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产生迷惑感。如果在教学中巧借诗词、歌曲、讲坛等趣味手段,它会在一开始就紧抓学生的好奇之心,吸引他们探究学习新课的欲望,并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他们在研究历史过程中感悟历史知识的魅力。
如讲授《祖国统一大业》时利用多媒体平台朗诵闻一多先生之名词《七子之歌》让学生探知“一国两制”是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增强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的意识。
学习《改革开放逐步扩大》之播放歌曲《走近新时代》让学生自觉掌握改革开放在中共哪次会议上提出?改革开放的格局是什么?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增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意识。
讲授《诸子百家》观看《百家讲坛》认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有哪些思想和教育主张以及儒家学说对后世的极大影响从而增强弘扬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感等。通过这些趣味性手段使学生沉浸在课文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震动,学习上陶醉。既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增强学生持续的探知欲望。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可见,“理论知识趣味化”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因此,巧用“两化”多媒体手段辅助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有利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有利拓宽学生视野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作者信息
朱刚,本科,中教一级。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安阳镇初级中学,44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