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复习“四部曲”
2015-01-31陈艳平
陈艳平
究竟怎样才能建立有效的复习课堂呢?“复习过程四部曲”大家不妨实践之。下面我以一个主题单元的复习为例来谈。
一、先“立”后“问”
一个主题单元的学习结束后,就要进入复习。此时,是让知能“立”起来的关键时机。由谁来“立”?不是教师,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对主题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形成规范、完整的结构化体系。学生单枪匹马显然难以完成。在学生个体知识掌握和能力强弱有别的客观前提下,教师需要按科学的小组搭配原则分配学生,让全体学生形成若干合作小组。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中来。这个把主题单元知识体系化的过程,就是 “立”的过程。学习个体的实际掌握情况,与这个体系一定有差距。但学习个体参与小组探究、讨论的过程,实则是知识的再现和能力的体现过程,知识掌握得越牢固,再现越活跃,反之,再现越困难。因此,在小组构建的结构化知识体系的比对和提示下,学生可能明显领悟到自己某些方面知识存在差距。这就是问题的萌芽。在继续进行的小组合作中,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把领悟到的差距转化为明确的问题表述出来。
这就完成了先“立”后“问”第一部曲。
二、先“论”后“解”
第一部曲,学习个体完成了问题的提出,学生小组合作第一阶段已结束。教者这时要对每个学习个体提出的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情况有个归总,做到心中有数,全盘把握,但不要急于解答。因为第一部曲是知识的再现,还没有进入到知识的运用环节。所以,这时,教师还是要把问题还给小组,从小组中来,回到小组中去,让学习小组运用已有的知识,帮助学习个体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习小组用问题来展开讨论,开展“问题导学型”小组合作互助学习。
在学习小组的合作互助中,学生个体的绝大部分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答。对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内归纳,变成新的问题提出来。这就完成了先“论”后“解”第二部曲。
三、先“设”后“练”
在教学主题单元新知识之前,教师不仅应该发掘教材中的训练点,建立基础知识、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之间的共融圈,以阅读为核心,以落实“双基”为重点,建立成熟完善且高于学生系统知能结构的体系,而且还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和整体可能出现的知识薄弱点进行预估,找准教材中的训练点。
学习小组内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求助于教师。教师这时就要把第二部曲中出现的问题集结起来,找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
若干问题点找到了,教师从已预估阶段准备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拈取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展开拓展性的练习。比如:学生不会区分顿号和逗号的用法,教师就要找运用到了顿号和逗号的句段,让学生领悟、比较其用法上的区别,然后,设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专项练习,直到能熟练运用,并完全掌握。
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把上一段中提到的学习小组反馈出的若干问题进行统整,采取专项练习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引导学生由知识的获得向方法的掌握,更向思想的建立迈进。
四、先“辅”后“测”
因为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在上一部曲的“练”中,必定会有学生在某一知识和能力点上仍然存在不足。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知能水平分成几个层次,开展分层辅导。辅导前,教师对这几个层次的学生薄弱点要心中有数,从结构化体系的训练中找相关的训练题,进行专项辅导,然后进行检测,检测学习个体掌握专项知识的情况和运用专项知识的能力。辅导和检测的广度和深度可以依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实际知能水平而有所调整,对知能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拓宽拓深。经过第一轮的辅导和检测,学生如果还有问题,可以继续辅导和检测。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掌握和熟练运用。
在教师全盘把握全体学情前提下,可以进行多次分层,进行专项辅导和检测。专项不宜分得过多、过细,一般最多分为语言基础、积累运用、阅读感悟、写作表达、综合性学习,或在此区间中选择几个专项,进行拓展训练。
复习过程“四部曲”遵循的是从学情出发,以知能体系的重新建构为中心,以问题为主线的原则,同时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协调与融合。
责任编辑 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