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为复习课助兴
2015-01-31李爱群
李爱群
思维导图不仅是辅助思考的工具,同时也是处理知识及学习知识的有效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知识学习过程中。
下面笔者就以数学课为例,谈谈如何用思维导图为复习课助兴。
第一步,在上复习课之前,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给本节或本章知识绘制一棵“知识树”。即让学生通过查看目录、课本,独立对整章知识进行总结,根据自己的理解,理清数学概念、规律及其区别、联系,区分重点难点,画出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图。框架图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直观形象,学生乐意接受。当然,在初次绘制“知识树”的时候,教师应先作一个示范。
第二步,复习课前五分钟,举行“知识树”作品交流活动。一是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各自绘制的知识树,并给对方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见,便于取长补短;二是教师也可借此发现部分典型的优秀作品,便于全班交流和展示。如果时间紧,内容多,这个交流活动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借此强调,复习课的情境导入值得重视。一个好的情境导入既可激发学生兴趣,又可调动学生思维。好的情境导入源于学生熟知的生活。《整式》复习课,笔者这样导入——运动会中,老师曾听广播中播报了一个失物招领启事:“哪位同学丢失了20元钱,请前来认领。”看到这则招领启示,你有什么想法?显然,这个导入一箭双雕,激趣又启思。让学生感受到不妨用个字母来替代数字。此时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然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章节知识复习之中。
第三步,在思维导图中融入典型习题,完成章节知识梳理。这一步是决定复习课是否成功的关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回顾知识,一边在黑板上绘制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同时引导学生拿出双色笔(红黑两种颜色笔)对自己的“知识树”进行批注、补充、修改。这个过程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把知识进行泛化的过程,也是复习课的鲜明特征。
除了“梳”,还要“练”,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每回顾一个知识点,即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时,可通过题组的形式呈现练习内容。在练习时要注意控制难题,基础题可以口答,把练习的重点放在重要和关键的知识点上。对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如,复习完同类项的定义,可出示典型习题:若5a3bn与8amb2是同类项,求m和n,然后进行变式;若5a3bn-8amb2=-3a3b2,求m和n;最后进行小结,以上两题都是利用同类项的定义解题。在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尤其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复习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第四步,借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对比练习,辩析概念,在基础题的设计之上,还可适当设计综合性的拓展练习,通过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用红色粉笔在思维导图中作关键字眼的总结与提炼,尤其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从而体现出知识的纵横联系。
第五步,展示学生修订后的“知识树”。将学生修订后的“知识树”张贴于教室,既增添了文化氛围,又让学生得到了交流与展示。复习课当天的课外作业,即可布置由思维导图引领下的典型习题的检测与巩固。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检测、评价与反馈。教育心理学十分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认为很有必要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实验证明,思维导图在复习课中激发了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完整而有效的知识网络,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用思维导图为复习课助兴,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