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研究
2015-01-31赫修贵
赫修贵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经济部,哈尔滨 150080)
龙江发展智库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研究
赫修贵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经济部,哈尔滨 150080)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早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省份之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扩张”、“做大做强”和“迈向强势”四个阶段并取得显著成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基地零散、大企业集团少、著名品牌少、市场秩序混乱、研发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弱和资金缺乏等诸多困难和挑战,要想保持发展优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从全产业链着手,积极培育国民消费理念、制定发展战略、加大基地建设、抓好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加强研发和推广、加大营销力度、促进国际标准对接、强化政府的保障与支持。
[关键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
绿色食品产业是黑龙江省“十大产业”之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黑龙江省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在2013年初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优势和潜力,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生态意义。
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历程及成就分析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早生产经营绿色食品的省份之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经历了“探索起步”、“全面扩张”、“做大做强”和“迈向强势”四个历史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0-1998年)
早在1990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就在垦区开展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并在1993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1992年,绿色食品生产开始由垦区向地方扩展;1994 年,全省各地相继实施从特色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变,“古龙贡米”、“响水大米”和“黑蜂蜜”等绿色食品品牌相继行销农产品市场;1996 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组建了绿色食品集团,在哈尔滨市开设绿色食品专卖商店并开展绿色食品人才培训工作;1997年,黑龙江省相继成立了省、地市和县级绿色食品领导机构,开始把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和推进;1998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首批建设了五常市、查哈阳农场等4个绿色食品基地,监测绿色食品产地面积达300余万亩,全省共生产了 9 大类绿色食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达128 种。
(二)“全面扩张”阶段(1999-2002年)
1999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 要求全省农业发展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2000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写进“十五”计划,设立了全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颁布了《黑龙江省2000-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01年,黑龙江省设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布和实施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2002年,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协会成立。以上制度与机构建设为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02年,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470个,居全国之首,比2001年增长了67.3%;全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大幅增长,政府监控的绿色食品产地面积高达1 452万亩,比2001年增长了40.3%[1];有92.2万农户种植绿色食品,比2001年增长了15.4%;绿色食品企业实现利税11.6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52.6%。
(三)“做大做强”阶段(2003-2009年)
2003年至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中做大了资本、做强了优势品牌。黑龙江省通过合作、兼并、股份制等资本运营方式,重点推进绿色食品骨干加工企业向集团化发展,先后组建了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虎林绿都集团、黑森集团、北大荒米业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推进品牌整合,做大做强优势品牌, 引导资本实力弱的绿色食品企业和品牌与同类著名品牌合并,初步形成了以品牌扩大知名度、以名牌占领市场的发展格局。在这一阶段,国内外驰名企业以各种方式投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拉动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已达1 600个,比2008年净增100个,增长率为6.7%;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5 760万亩,居全国之首,比2008年增长了11.4%。
(四)“迈向强势”阶段(2010年以来)
2010年以来,绿色食品产业被列为全省“十大产业”之一,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食品认知—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科研与推广—质量标准体系—市场营销—冷冻储存—物流—支持保障的全产业链条已经形成。2015年,黑龙江省有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143个,认证面积达7 300万亩,总产值近3 000亿元,比2014年增长20%,绿色食品总产值和销量均居全国首位,成为全省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达11 000多个;绿色食品监管水平和质量高,累计制定生产操作规程1 400多项,技术标准入户率达100%,质量追溯试点超过50多家,绿色食品国家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50%的省级以上食品龙头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绿色食品产业专利技术不断增加,玉米加工专利数量排名全国第三;绿色食品专营网络建设加速,省绿色食品常设交易中心建成使用,在省内外举办黑龙江绿色食品博览会,在全国设立黑龙江绿色食品旗舰店79家,开办独立品牌连锁店1 200家,绿色食品省外年销售额达700亿元左右,约占全国绿色食品销售额的12%,绿色食品销售到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的颁布为标志,绿色食品产业开始迈向强势发展时期。
总之,经过30多年的努力,黑龙江省建设了一个具有北国特色的绿色食品新产业,打造了一批能代表中国优质农产品的绿色食品品牌,创建了一种能加速龙江经济发展的食品和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制定了一套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创造了绿色食品总量、质量、标志使用量、产地认证面积、标准化生产水平、市场网络建设六项全国第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驱动、消费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
黑龙江省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方面积累了很多优秀的做法和经验,主要可以用“一三六”来概括。“一”是指“第一重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并且重视程度在近几年不断增强,2013年3月以来新一届省委领导班子把绿色食品产业放在“十大产业”发展的前列,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食品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三”是指“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加以谋划;二是坚持把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三是坚持依靠政府“看的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共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六”是指“六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力;二是强化市场建设,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四是强化基地建设,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承载力;五是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带动力;六是强化配套服务,增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保障力。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仍旧面临着许多困难和较大的挑战。
(一)基地零散,土地肥力减弱
黑龙江省农垦、森工系统和各地市都有各自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但各基地单个地块种植面积较小,基地的地域分布也较为零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带。同全国一样,黑龙江省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尽管农民按标准有限使用农药和化肥,但是也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出现江湖污染、土壤板结、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增多及肥力不断下降等情况,给绿色食品生产带来潜在危机。其主要原因:一是在目前土地承包制度下,农民土地均包,缺少大型农机具对土地深翻松土,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情况严重;二是政府对农地质量监管缺失,缺少土地不休耕意识和法律保护;三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不强,环保知识贫乏。
(二)企业规模小,大企业集团少
尽管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发展较快,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持续扩张,但从总体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集群度低,产品同质化强,龙头企业带动力和竞争力较弱[2],与农户的联结松散,基地农民获得的回报收益低。其主要原因:一是改革开发力度小。个体私有经济发展较慢,没有适时将中小国有企业民营化来从事食品工业;招商引资力度小,优惠政策少,域外大企业及集团落户黑龙江的数量较少。二是政府抓产业发展重点的时间迟滞。虽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起步较早,但在抓绿色食品企业及大企业集团建设方面下手不狠、力度不够,食品企业及集团发展速度落后于吉林、内蒙古等地。三是粮食政策存在不合理因素。中央过多的将原粮调出,客观上对黑龙江省的粮食加工造成限制,制约了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著名品牌少,市场秩序混乱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著名品牌少、“杂牌”多[3], “龙江食品甲天下”的整体品牌价值尚未凸显,品牌牵动作用力弱。杂而多的品牌分解降低了绿色食品价格,而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又使假冒者有机可乘。个别企业以非绿色食品冒充绿色食品,以A级绿色食品冒充AA级绿色食品,擅自扩大绿标使用范围,超期使用绿标,出现了绿色食品“劣币驱逐良币”的信任危机。其主要原因:一是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由于企业组织规模化程度低、广告资金不足、宣传力度小、渠道单一,导致有的品牌缺少地域文化特色,有的品牌知名度高但产量小(例如龙丹奶粉)。二是政府对著名品牌的培育缺少顶层设计,指导与支持力度不够,只重视绿色食品企业数量发展,轻视质量发展。三是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指导工作有待加强,出现企业无序竞争情况,绿色食品大批上市时,销售者往往争相压价销售;大多数农户房前屋后生产的优质有机食品,很少有专门的绿色食品企业收购加工,农民将绿色食品混同非绿色食品低价出售,好产品卖不上好价格,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监管体制存在一定问题,绿色食品产业由农业、公安、食品药品、工商、质监、海关等多部门管理,政出多门易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也易造成监管责任缺失。
(四)品种创新少,研发水平较低
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生产和研发仍处于国内中下游水平。大多数绿色食品为A级,AA级有机食品少;出口的绿色食品大多是简单的加工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初级绿色食品所占市场比重过高,精深加工的绿色食品数量少;2014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专利申请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0位,其中个人申请的专利数量高于企业,企业研发实力和技术优势不强,居于全国中游水平;产业链末端高附加值食品加工技术缺少优势,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绿色食品;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来说严重供不应求,且种类少、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高、科研开发滞后,已经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其主要原因:一是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科技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有50%的省级龙头企业没有研发机构。二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企业之间合作少,各自为战。三是作为绿色食品生产主体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推广效果。四是政府对生物肥和生物农药开发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没有将其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点加以推进。
(五)出口量少,国际竞争力薄弱
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出口数量增长十分缓慢,有的年份还呈下降趋势,这与其中国第一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称。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不够,中国的AA级绿色食品虽然与国外的有机食品类似,但未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认可,导致出口受阻。二是进口国多使用技术和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中国绿色食品,给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三是在省内缺乏一批有竞争力并从事跨国经营的大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较少。四是黑龙江省缺少对外贸易的信息平台,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不能及时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变化,不能有效组织扩大出口;大多数绿色食品出口企业无力依靠自身力量开展对国际绿色食品市场的调查预测,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较弱。五是“绿箱政策”利用不够充分,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绿色食品出口成本较高,导致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六)资金缺乏,财政金融支撑乏力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是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链条长,基地、肥料、良种、农药、田间管理、产品加工、包装、仓储、冷冻、运销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持,生产成本较高。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各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用于扶持绿色食品发展的资金有限。2000年至2013年,省财政每年列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仅为5 500万元;2014年和2015年,省财政每年投入8亿元专项资金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但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第一绿色食品大省而言,资金数额仍显不足。其主要原因:一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只靠农户自身投入绿色食品生产的困难很大,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用于绿色食品扩大再生产的增量资本趋零;二是中央政府的农业投资中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专项资金较少;三是政府缺少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
三、黑龙江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对策分析
为加快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使其继续保持发展优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从全产业链着手,在消费理念、发展战略、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品牌化建设、研发和推广营销、国际标准对接和政府支持等各环节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一)积极培育国民的绿色食品消费理念
省委、省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消费宣传教育活动,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奠定思想意识基础。一是加强对绿色食品的科普宣传。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在互联网、报纸、电视台等媒体上开办绿色食品专栏,在大中城市居民社区定期举办专家现场咨询会,开展绿色食品博览会和绿色食品展销会等大型推介会, 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民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二是深入开展绿色食品与非绿色食品的比较宣传教育。大力宣传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异同,使消费者知晓长时期消费非绿色食品的危害性,了解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就是保护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党干校和农科高校要开展绿色食品知识教育。党干校要重点培训县、乡、村干部,使他们系统掌握绿色食品专业知识,能更好地组织领导企业和农户开发绿色食品;农科高校学生要系统学习绿色食品知识。四是绿色食品企业要积极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增进消费者的信任感;积极争取政府、绿色和平组织、生态保护组织等的支持,共同传播绿色食品知识。五是充分发挥广告的宣传教育与促销双重作用,积极开展绿色食品广告营销策划活动。
(二)制定科学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
一是确立正确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方针,黑龙江省今后发展农业不该是过去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而是“打绿色牌,走生态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两者相辅相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叠加,必须加以重视。二是要将绿色食品大省、大县和生态大省、大县建设相结合,分期分批将黑龙江省44个产粮大县建设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农业大县;近期将拜泉、虎林、饶河、抚远、呼玛、萝北、孙吴、同江、望奎等生态大县建成绿色食品大县;率先将龙江县建成中国产粮、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四个第一”大县。三是把食品工业、特别是绿色食品工业作为全省第一大工业予以支持。将食品工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战略性产业是黑龙江省获得农业竞争优势和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力争利用两三年时间使食品工业产值上升至工业的第一位。四是制定完善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粮食、畜产品、山产品、甜菜等的发展原则、建设目标、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各大农业区建设的重点;将黑龙江省建设成自然环境优美、生态资源最佳、产品优质安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强劲、农业综合效益高的绿色农业先行区。
(三)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世界较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黑龙江省具备建成世界较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条件。一是大力加强以黑龙江垦区为龙头的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基地提档升级,不断扩大基地面积,为非垦区的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提供经验。二是政府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户规划建立高标准、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根据不同品种的绿色食品对土质、肥料和水质的不同要求,在不同地域开辟适宜绿色食品生长的基地。三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绿色食品试点县建设,将绿色食品试点县的建设经验推广到全省更多地区。四是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经营农民的土地并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建设,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借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开展绿色种植和绿色养殖。五是依靠龙头企业加强海外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尤其要重点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绿色食品基地,通过拓展海外绿色食品市场,进一步拉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四)抓好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集团)和产业园区建设
要坚持“高、大、强”的原则来建设和改造绿色食品企业。“高”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大”即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强”即凝聚力强、辐射力强、服务功能强的集团化、规模化、外向型的大型跨国龙头企业。每个地市应培育3个以上的国家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或大企业集团。一是建设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要像望奎、肇东、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那样,将规模大、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集中到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园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建设特色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要从本地市生产实际出发,必须有区域特点和产业个性,突出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借鉴其它地市产业园区建设经验,充分考虑到省内、特别是毗邻地市绿色食品工业园区的规模和加工类别,实现错位竞争。三是建设效益型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各地市要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效益好的大企业入驻园区,向吉林省学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食品大型企业;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项目落地和达产达效。四是建设科技型绿色食品园区。要加快绿色食品科技的开发、示范与推广,推动更多的现有科技园区向绿色食品科技园区转变,强化绿色农业功能。
(五)实施黑龙江绿色食品的精品名牌战略
资本是船,品牌是帆,要实行“大船大帆”战略,打造品牌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北大荒”品牌,要加大对北大荒集团的支持力度,扩大增量,进一步深化公司制改革,使其成为亚洲著名的从事绿色食品加工营销企业,成为世界五百强的一员,打造中国绿色食品的黄金品牌。二是鼓励支持黑龙江省域内乳品企业的兼并重组,打造亚洲最大的绿色乳品企业,解决诸多乳品企业过度竞争域内奶源和微利惨淡经营的困境,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鼓励支持“九三油脂”横向兼并,做大后再上市融资,使其成为亚洲最大的非转基因绿色大豆油脂企业。四是鼓励支持“黑龙江森工”整合域内绿色山特产品企业,做大后再上市融资,将“黑森”打造成著名品牌,使其成为亚洲最著名的山特绿色食品企业。五是鼓励支持“哈肉联”、“秋林食品”、“商委红肠”等企业合并,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食加工企业。
(六)积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研发和推广
农业高新技术是提高绿色食品产量与品质的源泉。一是加快培育适宜黑龙江省生长的优质绿色动植物新品种,尤其要加快培育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玉米、水稻、大豆和饲草,开发配套的栽培新技术,缩短成熟期,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积极做好国外良种和新技术引进后的再创新;重奖以徐一戎等为代表的世界顶尖级的育种专家和研发团队。二是集中全省优势力量,联合攻关,研发、生产和推广绿色生物肥、生物农药、生物调节剂、有机饲料、有机兽药等,这是黑龙江省突破绿色食品发展瓶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和运输四大主要环节所需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为全省绿色食品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加强绿色食品高级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培植绿色食品企业文化,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设立绿色食品培训基金,免费培训绿色食品种植和养殖户,免费培训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工作者。五是积极推广最新的绿色农业科技成果,各级政府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成果推广的利益机制,突出成果推广的公益性。建议实行由政府财政保障的县、乡、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基本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实行产、学、研、推四位一体化,尤其要加快建立“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与推广评价机制;省属农业高校和省属科研院所要率先改革职称制度,设立成果推广教授和推广研究员。六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研究中心的基础上[4],推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建设省级绿色食品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绿色食品加工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展高附加值的优质绿色食品研究;推动企业建立绿色食品研发中心,实现产研融合;支持农业高校创办股份制绿色食品企业,延长学生的学习期限,使校办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政府要搭建专利技术商业平台,积极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交易活动,依法保护技术专利。
(七)加大绿色食品营销力度
销售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必须切实解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种强销弱”的问题。一是明确销售地区定位,把港澳台、省会城市和沿海地级市作为绿色食品的主销地,把“珠三角”和“长三角”作为重点销售地区。二是明确销售人群定位,把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妇女和儿童作为绿色食品的主要营销对象。三是明确营销渠道选择,选用以间接的短渠道为主、短渠道和直销相结合的营销渠道,利用超市、连锁店等现代专业化的营销渠道模式来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为保证绿色食品品牌不被假冒,不选择二层营销渠道,只选择零层和一层营销渠道。四是采取累积购买奖励、免费品尝等营销推广模式,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和购买率。五是要把销售绿色食品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让国内外的游客观赏现代化的绿色农业,亲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过程。六是积极推行绿色食品的电子网络营销和特快专递业务,加大资金投入, 积极实施“互联网+”绿色食品行动。七是要着力在黑龙江省打造一个亚洲最大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八是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的订单农业,促进绿色食品消费大户直接与绿色食品生产农户或合作社签订购买合同,预交部分定金,保障消费大户会同质量管理部门直接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监管过程。九是实行政府统一宣传与企业分散宣传相结合的营销宣传模式,以政府的统一宣传为主,二者共用“黑龙江·中国最大绿色食品基地”和“龙江食品甲天下”等标志性营销广告词句。
(八)实施绿色食品标准的国际对接
实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国际对接是黑龙江省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一是学习借鉴荷兰等农业强国发展外向型食品产业的做法,实现水土标准、基因工程标准、农作物生产标准、牧畜饲养标准、水产养殖标准、食品加工及储运标准、标签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完全与西方发达国家一致,要么全面采用欧盟标准,要么全面采用美国标准,为冲破国际贸易壁垒打通道路。二是政府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北大荒”和“五常大米”等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率先打入国际绿色食品市场。三是加强对外贸易的信息平台建设,促进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广泛搜集国外绿色食品企业生产、营销、产品设计和包装等信息,及时跟踪和掌握世界各国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信息,熟练掌握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世贸组织有关绿色食品贸易规则。
(九)强化政府对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发展的保障与支持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支持。一是健全绿色食品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体系,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补充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采取措施确保绿色食品“真绿”和有机食品“纯真”:严管源头,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大气、水质等环境跟踪检测,多部门联动管住生资市场,严格按照标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量和使用次数;严管加工,做到加工前、中、后控制,确保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原料不加工,适时剔除加工中的劣质产品,确保不符合质量的产品不出厂;严管包装、流通和仓储,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严管市场,实现监管工具的高科技与信息化,农业、食品药品、工商、质监等部门对绿色食品市场进行定期协同检查和整治;严厉打击制售经营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三是中央财政要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差别化投资匹配政策,农业大省、尤其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应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四是黑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要逐年增加绿色食品产业的扶持资金,预算单独列支。五是组织和动员民间绿色组织、环保组织、大企业和个人等成立绿色食品产业基金会,设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六是提高绿色食品种植农户的生产补贴标准,对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相关商业性科研院所实行税收减免政策。七是制定并实施鼓励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强化面向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2,(11).
[2]刘彦,邹家明,陈秀华.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3]李英禹,胡春娟,郭鑫.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建设障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1,(7).
[4]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责任编辑:曲万涛〕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98-06
[作者简介]赫修贵(1962-),男,黑龙江望奎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现代农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研究”(0117)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