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2015-01-31笪志刚
专家学者笔谈
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定盘星”和“压舱石”
笪志刚
2015年是中日关系微妙复杂的一年,两国关系既在经贸和人文往来方面有所改善,同时又在东南海局势、美日同盟关系强化剑指中国等方面博弈加大。中国领导人一方面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同时也从维护国际秩序的“定盘星” 、促进中日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的战略高度,积极进行有理有节的对日斗争,同时谋求扩大民间和文化合作,中日关系能从“斗而不破”的底线逐渐上移,就是这种外交和博弈艺术的体现。
纵观2015年的中国对日博弈与合作、摩擦与交流,2015年9月3日召开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堪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参加大会而且还做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不仅全面回顾了抗日战争中全民抗战、抵御外敌的历史进程,从正义、光明、进步的角度界定了那场值得纪念和讴歌的战争性质,还从抗战胜利的历史原因、内外因素、国内外局势等角度,系统总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强调弘扬伟大的抗战和爱国主义精神,全面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要义。另一方面从正确评价并维护战后历史条件下国际秩序发挥的主导及稳定作用,指出日本在历史问题的认识及反省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后遗症,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支撑力量等视角,明确了那场过往战争的是非曲直、突出了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合法性、强调了促进中日关系进一步改善的意愿。可以说,不论从宏观叙述,还是微观扫描,抑或感情色彩上,讲话都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国际性,对引导国际社会形成主流意识、理解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推动中日朝向和解努力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可谓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定盘星”,促进中日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结合复杂的国际和周边形势,透视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战争是非的“试金石”
1.战争的性质不容颠倒
明确战争性质,抑或是非曲直一直是针对那场过往战争,中、韩等受害国与日本加害国之间、国际社会主流与非主流之间博弈的关键分野。讲话从“中国的抗战永不能忘,取得的胜利来之不易”的宏观叙事角度,对于一些日本政客宣扬“将亚洲从白人殖民统治解放出来的战争”的论调,“安倍讲话”中刻意渲染的日本是迫不得已才为之的辩解等进行了有力驳斥。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讲话以确凿无疑,不容信口雌黄,不容颠倒,也是颠倒不了的凛然姿态,直视日本发动的那场战争的侵略性质,并从“试金石”的高度,针对明确战争性质和是非曲直,做出了基于人类基本道义和善恶正义的判断。
2.战争的责任不容推卸
近些年,随着日本经济不景气及整个社会保守意识的形成,社会右倾化色彩浓厚,针对本国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意识总体日益淡薄,部分日本政要和右翼人士极力渲染战争免责论调,并以裕仁天皇及细菌战犯石井四郎均被美国免责为由,推卸作为政治家、军人、企业乃至一般国民的战争责任。还有的从大多数日本国民与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的角度鼓吹“战争责任区分论”,试图淡化当时狭隘民族主义背景下的“举国战争狂热”的国民性责任。讲话一以贯之地折射了要求日本本着对历史和人民,尤其是对后代负责任的态度,正视那场战争的是非曲直,承认战争责任及相关伤害,认真记取历史教训,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就是向日本传递了战争责任不容推卸的信号,在承担战争责任的前提下,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3.战争的反省不容懈怠
面对战后70周年的特殊历史时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8·14发表了继1995年村山首相战后50周年谈话、2005年小泉首相60周年谈话之后的战后70周年谈话,安倍在谈话中阐述了日本对过往战争的痛彻反省,继承了历代首相关于承认对亚洲进行的侵略和殖民统治及造成的巨大伤害的观点,并强调了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这对改善中日关系乃至在东北亚建立互信机制是一种进步。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在肯定安倍谈话上述有利和解的积极姿态的同时,再次强调希望看到日本政府能够说到做到,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尔反尔,失信于周边国家政府及民众,并希望日本能够将基于反省基础上的道歉,落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切实形成“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真诚反省,以心沟通的信赖氛围。近年的历史也证明,没有对历史问题的痛彻反省,日本就无法和周边国家发展好关系。
二、维护国际秩序的“定盘星”
1.现有国际秩序需要得到维护
进入新世纪,随着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究竟应该有一个怎样的国际秩序成为国际社会不断思考的问题。面对联合国改革的呼声,日本、德国、巴西、印度等国希望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诉求,国际社会见仁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见解。这其中,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认知是关键,对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是重点。讲话在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强调了“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消除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人间正道。呼吁国际社会携起手来,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为准则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合作构建双赢和多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十四年的沦陷史和八年抗战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以伤亡3 500万人的巨大代价,以维护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奉献精神,成为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开创者,成为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未来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证明,以联合国为标志的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建立在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尊重与维护上,建立在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层面上,中国将坚决捍卫来之不易的反法西斯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历久弥新的国际秩序。日本政府在联合国和国际秩序改革上释放什么样的信息,中国人民在看,亚洲在看,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2.国际秩序的和平理念需要弘扬
从战后70年来的摸索与实践看,和平不仅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国际秩序乃至创新国际秩序的根本前提。讲话以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绳,强调了要在现有国际秩序的与时俱进创新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理性思维看待争执,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昭示了以对话增进相互信赖,以协商解决纷争,以谈判促进安全合作的理念,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现在,随着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展开、日美军事同盟的再强化等因素发酵,东海和南海问题日趋复杂化,东北亚乃至亚太区域出现了结盟和军备竞赛苗头,这些对于弘扬现有国际秩序的和平理念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讲话彰显了中国不扩张、不称霸,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的安全观,指出中国将一以贯之地致力于推动各国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安全。
3.国际秩序构建需要“定盘星”
面对大国博弈和地缘变化引发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构建新国际秩序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但没有一个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的“定盘星”的话,国际秩序的改革及创新是无从谈及的。讲话从国际秩序改革和构建的角度,强调了国际秩序法制化改革的重要性。“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如何在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进程中,确立国际社会普遍适用的法律,并确保不能有双重标准,共同维护其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将是国际秩序创新和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各国依法行使权利,避免歪曲国际法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国际秩序的和平稳定现象出现。
三、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压舱石”
1.中日关系总的历史进程是向好的
回顾中日2000多年的交流历史,可以发现,中日两大民族互学互鉴,日本从古代中国汲取了大量养分,高僧空海、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等留学中国的日本知识精英还利用中国汉字楷书和草书创造了本国文字,为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与文明奠定基础。中国也利用近现代日本这个“脱亚入欧”的窗口学习到了很多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丰富并拓展了本国文明的内涵与外延。进入近现代,日本先后发动了企图灭亡中国的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野蛮侵略中国的结果,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弥合的创伤,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伤害。但必须承认,在中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两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恩怨及现实矛盾,但两国关系总的历史进程是稳定和向好的。讲话在指出日本针对历史问题的诸多怪现象的同时,对中日两大民族的交往历史和日本民族及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也给予了客观评价,体现了中国政府及人民对日本战后和平发展取得成就的理解和尊重。
2.中日关系进入博弈与合作新常态
从近年中日关系的跌宕起伏看,两国因为领土争执一度出现战后最为紧张的对峙,外交、政治关系和民众感情急剧恶化,2014年11月开始出现一些缓和的积极迹象,但在诸多领域还存在对立乃至对抗的因素,双边合作与博弈交织,国际协商与多边遏制交错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可以说,随着中国进入发展新常态,日本进入安倍经济学主导的新时期,两国关系呈现了博弈与合作并进的态势。亦即政治上双方都减少了互相诟病,着眼于国际和区域环境及本国发展的接触不断增多,再次出现旅游、留学等热络的民间往来;经济上考量区域的自由贸易和本国经济利益的运筹加深,日企撤离中国的速度放慢。但不可否认,两国民众感情恶化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好转,与中国赴日游客不断井喷、“爆买日本”的热度相比,日本国民来华旅游却逐年下降,凸显两国民众层面上的历史恩怨与现实矛盾影响不仅没有彻底消除,在日本民众身上却持续发酵,这也是两国关系陷入自1972年建交以来的最困难局面,中日之间博弈和竞争态势趋强,合作动力进一步被弱化的重要动因。面对未来中日博弈与合作的新常态,规避矛盾升级风险,改善双边对立关系,创造合作共赢机会,夯实对话机制,既是两国无法回避的课题,也是两国民众共同的愿望。尤其是在亚太和东北亚区域日益一体化,连带感和归属感日益增强,两国均面临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朝核问题对东北亚区域威胁挥之不去等机遇与风险面前,中日深化在双边和区域、多边和国际的实质合作,无疑符合彼此的战略考量和发展利益。“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关系稳定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和平”,在中日关系博弈与合作的新常态中,摸索中日合作的新模式的时代已经到来。
3.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需要“压舱石”
近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日关系的多个讲话中,多次提到民间友好的良好基础和年青一代交流的重要性,督促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国家未来、对人民福祉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记取历史教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展露了对中日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5月接待日本自民党总务会长二阶俊博率领的大型文化友好访华团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还讲到,“德不孤,必有邻”,中日作为搬不走的邻居,要切实改变地理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的尴尬现状,既需要日本在历史认识、战争责任、真诚道歉上展现真诚,也需要两国民众增强相互认知,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沟通交流,这些甚至可以提到维系两国关系不至于恶化到不可收拾地步的“压舱石”的高度去理解。现在日本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借历史问题敲打甚至封杀日本的发展空间,日本应做出坚决的回应。事实上,在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下,爱好和追求和平的中国举行抗战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使本国人民铭记历史,使侵略国汲取教训,这并非是为延续仇恨,其实是在向全世界昭告,和平来之不易,不忘历史,才能更好地珍视现在。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互理解的民间友好和可持续的年青一代交流这个“压舱石”。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