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5-01-31张艳红
张艳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民族教育
湖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张艳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现代教育形式,其生命力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上。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对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为此,湖南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开放办学的高职教育观,按区域产业岗位设置专业,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人才,并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范围。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区域经济
一、当前湖南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把区域企事业用人单位作为自己的最终服务对象,没有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够。其突出表现是:在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作用不大,作为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作用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外,高职院校对区域企业员工培训的贡献也不够。如现在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他们急需接受各种培训,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而高职院校对这一块关注不够。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1.目标体系单一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规定,高职教育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2]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均衡性,这就决定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均衡性。在这样一种现实环境下,仍采取单一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显然与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现实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相背离。
2.类型特色不鲜明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与普通高校相似,以教室为主,教学形式以课堂学习为主,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教学内容带有强烈的学科知识痕迹。这些显然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3.层次特色下移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化学生简单技能的训练,其“2+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1”,往往变成了一年时间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即把学生作为廉价的劳动力,让他们从事简单技能的顶岗工作。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盲目、同质同构现象严重的问题,一些投入成本低、针对性不高的专业几乎校校都有,一些区域性和行业性的高职院校之间区分不甚明显。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则显示,这些专业往往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3]另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后急需的专业,如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等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优势特色专业稀缺,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造成其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源之一。
二、湖南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重要性
(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应用性人才
目前,我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对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形成倒逼态势,迫切需要高职教育的人才支撑。通过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对接,区域产业能够得到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员工继续教育的培训场所,有利于企业对现行产品的革新及其运行机制、管理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因此,在科技迅速发展和职业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与区域经济紧密对接的高职教育是推动区域产业发展最有活力的增长极。
(二)高职教育是开展区域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
随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扩展,其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通过为区域社会作贡献,由在区域社会的边缘进行细小问题的服务,逐步走入区域经济社会的中心,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成为区域社会的人才智库、智力引擎。
(三)与区域经济对接也是满足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在为区域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会自觉形成做大做强的内驱动力和对优质资源的占有,实现教学条件的改善、基地的拓展、师资队伍的优化和集聚、教学质量乃至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与地方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能增强教师和行业企业的交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甚至带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又如高职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受人才、条件的限制,难以承担基础性、前沿性重大课题研究,要拓展其科学研究的职能,唯有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取得更具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因此,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价值所在,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支持的重要保障。
三、湖南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开放办学的高职教育观
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理念。高职院校要促进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如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制定资源配置向高职教育倾斜政策,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力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形成“政校行企”四方互惠联动机制,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二)按区域产业岗位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优化的依据是区域产业岗位。随着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就业市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就业岗位随之缩减乃至消失,一些新的就业岗位随之产生,一些就业岗位对员工的要求会有所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必须做好区域产业岗位调研和预测工作,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使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乃至引领这种调整。
(三)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人才
高职院校要走内涵发展道路,以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实现所培养人才的不可替代性,其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一个结合”、“一个配套”,即“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相配套。[4]
1.“产业-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或技术型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是本科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专业”,强调的是对某一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必须根据产业岗位的要求,分析其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确定各专业的4~6门核心课程,同时从服务于专业和拓展学生素质需要出发建立通识课程,并确定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储备的拓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和拓展课程三块构成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还要从自身实际和学生个体需求出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可选择的人才培养方案,即体现受教育者成长层次、个性发展、职业取向的多元化,形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双层次的课程体系。
2.“基地—师资”相配套,即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优化来解决专业资源配套问题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两个要素进行支撑,其中基地是专业内涵建设的硬件载体,师资则是培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四)不断拓展社会服务范围
高职院校在与区域经济的对接中,应不囿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而要拓宽社会服务范围,让自身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1.实现培养、培训两条腿走路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早已密不可分,非学历教育也不再作为学历教育的辅助性教育,它日益成为个人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一种需求。因此,作为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更要按照终身教育的思想,实现从阶段教育向开放式教育的转化,积极主动地把职后培训与非学历教育纳入高职教育的范畴,在完成基本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重视对在岗与下岗人员以及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与教育,提升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水平,从而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前与职后并重的办学模式,满足不同人群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2.开展各类咨询服务
虽然咨询被认为是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最简单、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也是两者结成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可通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咨询,以提高自身对区域经济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咨询方式包括鼓励教师担任政府或企业部门顾问,提供中观层面的咨询,或是为某个产品或企业的项目提供微观咨询,也可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宏观咨询等,咨询的对象涉及政府、企业、公司,咨询的内容包括政策、管理、战略决策和技术发展等。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 〔2006〕16号).
[3]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8-120,85-230.
[4]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4-198.
G710
A
张艳红(1973-),女,本科,馆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措施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ZZ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