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前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015-01-31□蓝

职教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层面改革职业

□蓝 洁

回顾与前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蓝洁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

,已有的研究成果样式纷繁复杂。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可加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性认识。当前,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存在研究基础薄弱、研究群体单一、研究层面浅显等三个瓶颈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理论探索、建立研究共同体、深化研究层面等策略予以解决。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职业本位

“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已有的研究成果丰富且成效显著,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以“高职”、“中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为

进行检索,已发表的期刊论文有4千余篇,硕博学位论文140余篇。本文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回顾与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对研究存在的不足进行述评,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发展路线提出前瞻性的改进策略,以期能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效能做出贡献,加强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理性认识。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回顾

(一)研究视角

1.发展的视角。主要分析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与改革的历程与趋势。已有成果显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始,由模仿前苏联模式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前与普通高等教育无区别地体现为重知识、轻能力的 “知识本位”特征。20世纪90年代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转向“能力本位”为主的模式,但逐渐暴露出重视行为、忽视品德,学生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差的弊端。21世纪,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转向“职业本位”、“人格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根本,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1]。

2.比较的视角。研究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国际比较,分析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如介绍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英、澳等国的“现代学徒制”、日本“丰田教学模式”等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国现阶段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建设、师资保障、资金投入、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反思[2]。二是通过不同教育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比较,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如有研究将高职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进行比较,认为传统高等教育遵循悟性教育为主导的规律,高职教育遵循感性教育为主导的规律,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3];另有研究将高职与远程开放教育进行比较,认为两种类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三是通过不同专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比较,分析特定专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征,如分析商科、文科、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与途径。

3.问题的视角。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成因与对策,也是重要的视角。人才培养模式中应用性、实践性的缺失[4],人才培养目标中独立性、责任性、承受力等关键能力的缺乏[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外部配套体制不健全等[6]都是相关研究提出的主要问题维度,对应于存在的问题改革与设计形成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4.多学科的视角。部分研究从系统论、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如有学者从系统论视域分析高职人才培养的“工”与“学”,“共性”与“个性”以及“校内”与“校外”的关系,系统设计高职人才培养模式[7];另有学者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互联网的融合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提出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教学内容,重视教育信息化,加速教育国际化等对策[8]。多学科视角的研究拓展了新的问题域,丰富了研究的思维与范式。

(二)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综合尝试与应用了文献法、案例分析、实证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基本形成以案例、实证为主的方法定位。

案例分析是已有成果中较为普遍的方法和形式,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改革项目[9]、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各级各类重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成为主要的案例对象。

实证研究法的使用范围较广,但方法使用程度不同。有研究者对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工学结合、三明治式、订单式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11]。此成果较深入地使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关注数据信息在点、线、面的结合应用。但相当部分的研究仅采用某一具体专业的独立数据进行论证,缺乏对于实证信息的比较与有效使用。

(三)研究内容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要素。已有研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有三种典型界定。一是“方式说”,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12];二是“过程说”,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3];三是“综合说”,认为“所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格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方式和结构。”[14]除了这三种典型的界定外,在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中,“人才培养模式”被看成约定俗成、无需定义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方式等,研究者多从自身所持有的评判标准出发,拼接出具有专属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此可见,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不追求规范与系统,已有成果的研究思路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可变性特征。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不同的“模式”之间可能存在交叉并存的内容,如“订单式”模式有可能同时也是“2+1”、“贯通式”、“双结合”等模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反映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动力与趋势,但同时也折射出职业教育学科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与属性的深层研究缺乏。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层实践。通常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三个层次[15],可分别表述为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层面[16]。本文将学校及其之上的区域、国家层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归纳为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认为这类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和全局性。从学校层面设计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往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特色鲜明的专业设置模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三融四层多维”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17]、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18]、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的“2+1”模式等[19],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学校顶层设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研究成果。区域层面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是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归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协调的表现,设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已有研究包括面向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20]、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区域[21]等不同类型区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从国家层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主要是结合第三次工业革命、促进就业等宏观背景,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文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解读与执行,突出体现“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趋向。以专业为载体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属于中观层面的设计,仍具有系统性特征,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变革的具体表现。这个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针对某一类型专业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如针对土建类专业[22]、文科专业[23]、商科专业[24]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分别提出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培养在明晰定位、优化结构、服务社会方面的特征。二是针对某一特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进行的设计,如市场营销专业根据行业对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考核体系[25]。针对某一特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开展的研究数量多,提出的培养模式名称丰富多样,做法一般都涵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要素的具体组合。课程和教育教学活动层面的人才培养途径改革属于微观层面的设计,具有具体性和针对性特征,是人才培养过程在局部范围适应社会的表现。微观层面的研究强调的是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形态,包括教师采取何种形式、程序对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怎样的配置等问题。

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组成的有机体系,才能共同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评

上述资料引证仅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缩影。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体例不尽相同,内容各有侧重,视角与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端倪,为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或实践经验,但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要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存在三个方面的瓶颈问题。

(一)研究基础薄弱,理论架构缺乏规范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缺乏相对统一的界定,逻辑起点存在的认识误区使得研究成果之间难以进行对话和比较。或窄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与教学方式方法、培养途径、培养条件等混淆,忽视“模式”所具有的要素构建、过程解释与结果预测功能;或泛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其与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和全过程的总和等同,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包罗万象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载体,研究结论往往形似高远,实则虚渺。

(二)研究群体单一,研究思维与方法受限

高职院校的校领导、教务处处长、专业带头人是当前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群体。这部分研究群体具备明显的实践优势,但是缺乏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演绎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背景,以及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形成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探讨方面往往仅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主要研究群体对于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等相关研究方法的使用不够充分,未能点、线、面结合地进行深层剖析,束缚了解释、论证与预测丰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多维路径。

(三)研究层面浅显,多学科范式借鉴不足

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停留在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简单描述和理论的简要介绍层面上,深入分析与高度抽象概括的成果不多见,在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与价值研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薄弱之处,甚至研究盲区。另外,已有的研究呈现科学方法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典型思维特征,多学科范式借鉴不足,以致面对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情境时难以适从,出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想化目标与实践差距拉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普遍性与情境性对峙等问题,低效的论证难以避免。结合社会学、人才学、技术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范式有待深入。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展望

(一)加强理论探索

针对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所呈现的基础薄弱状态,有必要加强形式理论与实质理论的研究。形式理论指系统的逻辑架构和观念体系,实质理论指在特定情境中解释特定现象的理论[26]。加强形式理论的研究即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外延、本质、要素、结构等进行规范架构,明晰层次与边界,形成可比较和对话的话语体系;加强实质理论的研究则要深入探讨针对特定情境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反思特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命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防止研究成果趋同或者泛化,以至步入自我师承的循环之中,难以突破和创新。

(二)建立研究共同体

建立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具备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共同体,是把握实践问题、转变研究方式、走向多维综合研究的必要基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因素繁杂,研究者有必要丰富研究范式,尝试使用多维度综合的学科与理论视角开展研究。如果研究者仅从理论或者实践的某一特定视角来观察人才培养活动,那么其可能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某一方面做出了有价值的解释,但是难以勾画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画面。这就需要理论与实践领域不同的专业人员形成研究共同体,拓展研究思维,综合使用丰富的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形成多元的观念,多维度地剖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三)深化研究层面

针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层面浅显的状况,不仅要重视要素组合途径、运行机制、方法等技术层面实然状态的研究,而且要关注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等价值层面应然状态的研究。首先,重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中介性、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实践操作的可效仿性等一般属性。其次,充分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不是规范化、标准化的统一体系,而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改变的多样性、可变性人才培养过程,不仅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互动构建的关系,而且体现人才培养对象的丰富和差异。第三,将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置于批判的视域中加以打量与审视,避免简单地肯定与满足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以至于在一团和气与自说自话的“共鸣”中陷入低水平重复。应通过究本溯源的反思与评判,寻找理论的生长点及其与具体实践的结合,在否定中开放创新,迈向新的经验。

[1]罗时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0.

[2]向丽,刘晓欢.国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的试点及反思[J].职教论坛,2015(2):52.

[3]陈光潮.论“四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系[J].高教探索,2010(4):103.

[4]郭玉起.高职“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J].教育评论,2009(5):26.

[5]陈小琼.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J].高教探索,2006(6):60.

[6]赵跃.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体制环境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97.

[7]方华,唐林伟.系统论视阈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4.

[8]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

[9]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14.

[10]苏志刚.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J].中国大学教学,2007(9):85.

[11]刘松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2.

[12]陈向平,吉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3.

[13]宋志生.农村远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2):6.

[14]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重建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2(6):89.

[15]曾冬梅,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21.

[16]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平台建设[J].教育研究,2011(2):58.

[17]李佳圣.综合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探索实践——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236.

[18]王向红.“应用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76.

[19]唐卫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2+1”模式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58.

[20]张明善,等.面向民族地区紧缺人才行业开展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07.

[21]刘育峰.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案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3):123.

[22]陶红林.高职土建类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69.

[23]李曲生.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39.

[24]朱璋龙,郭胜.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0(2):132.

[26]周朝霞.职业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教育研究,2006(6):90.

[2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9.

责任编辑王国光

蓝洁(1981-),女,广西博白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

教育部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急需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mjzxjx1405),主持人:蓝洁。

G717

A

1001-7518(2015)23-0053-04

猜你喜欢

层面改革职业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改革创新(二)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