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失范表现与价值重构

2015-01-31□谢

职教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办学大学院校

□谢 华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失范表现与价值重构

□谢华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源泉,是支撑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精神关注度、重视度不足,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呈现“失范”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官本位、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为此,培育大学的精神,寻求价值重构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回归大学本质、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价值重构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1]。可以说,大学精神是大学所特有的文化底蕴,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源泉。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其大学精神必然存在其中,这是支撑高职院校“高等教育属性”的重要保证。如果一所高职院校没有大学精神,那就不可能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就会与中职学校、培训学校无异。因此,大学精神在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比较晚,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还不长,高职院校对大学精神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大学精神的底蕴关注度还不够,对大学精神的作用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呈现“失范”的态势。因此,建构和塑造大学精神对当前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至关重要,应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失范的表现

一般而言,大学精神主要包括独立与自由精神、人文与科学精神、创新与批判精神等基本内涵。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其大学精神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可以说,职业精神与服务精神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个性特征。但是,从整体来看,上述大学精神在我国高职院校表现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出现“失范”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独立与自由精神缺失

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大学教育要有“独立不惧之精神”。一所大学如果没有独立与自由精神,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学,也失去大学的人格品质,高职院校同样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资源配置、经费投入、专业设置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府,政府行政干预与指挥过多,高职院校的独立自主空间比较小。同样,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也高度行政化,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间也越来越窄,追求功利性的东西越来越多,办学越来越像办企业一样。西方大学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大学需要保持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发展[2]。

(二)人文与科学精神缺乏

人文与科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载体。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3]。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普遍缺乏,主要表现在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崇尚“技术至上”的理念,造成许多高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迷失,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淡薄,道德素质低下,以及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滋生。

同样,大学是追求真理之圣地,科学精神是“大学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的精神。高职院校主动走出校门,校企合作,立足生产、生活实践,都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求真务实、追求真理的精神,急功近利想升格本科层次,部分“高职人”学术腐败,“成果”一大堆,其科学价值不大,这些都无形地影响着高职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创新与批判精神弱化

创新与批判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生命。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大学不可能墨守成规,必须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与创新文化。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其知识与人才的创新的重任责无旁贷,这是高职院校的价值追求。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更看重自己的职业教育的属性,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是“985”、“211”高校的事情,自己培养的学生只要能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就行,这在思维定势上就已经降低了自己的层次,而对于培育高职学生的创新与批判精神则在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予以弱化,造成培养的学生不会思考、不敢质疑、不能创新。因此,高职院校也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四)职业与服务精神异化

职业与服务精神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精神品质,这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品质。高职教育的职业应用性决定了它必须围绕技术应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来规范整个教育活动[4]。高职院校在自身办学的发展历程当中所形成的自身特有的大学精神,就是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包括职业情怀、职业道德、创业精神、技术精神、经世致用精神等。高职教育的重任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这必然要求职业精神成为高职院校精神的文化自觉。但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只注重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协作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则较少涉及,或泛泛而谈、不成体系,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成为市场化的产品,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

式中:T0—环境温度(K);Ta —理论燃烧温度(K);Ta′ —实际燃烧温度(K);Ia —理论燃烧温度下燃烧产物焓(kJ/kg);I0—环境温度下燃烧产物焓(kJ/kg);—锅炉可支配热量(kJ/kg)。

此外,服务精神也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1904年,范·海斯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就明确提出“教学、科研、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5]。高职院校除了教学、科研基本职能以外,主要就是服务职能。可以说,高职院校应缩短与社会的距离,做好服务于社会的职能。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节,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专业,哪里缺人就组班培养,很少考虑“办什么样的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如何有效服务于社会”等问题,把学校当成培训机构,这不是真正高职院校服务精神的价值体现。

二、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失范的主要原因

(一)官本位思想蔓延:官僚化严重

“官本位”作为一种意识和价值取向,是指以官为本、以权为纲,以仕途为个人事业的选择导向。在我国近现代大学发展的历程中,大学建构了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大学到处都表现出官本位思想的影子,大学完全按照行政组织来建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政府管理为主导的制度环境当中,政府干预过多,高职院校仍然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府,其独立性、自主性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官僚化越来越严重,许多高职院校还在为自己的行政级别叫屈,学校领导惟恐自己的“官位”降级,行政权力干预学术事务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高职院校当中,更多的人关心的不是学术、不是人才培养,而是权术、是官位。在学术上小成后,许多教师就谋取“官职”,有了官位,就有学术成就。这些思想的影响,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扭曲,抑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与价值建构。

(二)实用主义办学理念影响:功利主义盛行

高职教育从诞生之日,就以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奉行实用的办学理念,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过于注重“职业教育”的特性,注重“工具人”、“技术人”的训练,其职业文化先天性地把”就业”作为导向,过分关注“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基于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用性课程的比例,过于注重工学结合,导致“实用至上”、“技术至上”的价值观念,长期忽视人文精神的培育,造成人文与科学精神的隔离,导致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不完整性。

高职院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管理思维、运行机制、行为方式无不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人才培养的过程无不受到实用功利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当中,还充斥着许多商业行为以及“产品”市场化,甚至个别高职院校以营利为目的,完全违背了我国学校办学的前提:“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同样,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教师的职务与职称评聘无不受到实用功利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对这种急功近利的办学理念听之任之,高职院校就可能完全放弃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与价值建构

无论大学如何发展,大学的层次不可能降低,大学的精神不可能丢失。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已经降低了自己的层次,把自己等同于企业的培训机构,把学生培养成“工具人”而非“职业人”、“社会人”,也失去了自己作为大学的灵魂。因此,培育大学的精神,并寻求价值重构路径,对于高职院校回归大学本质、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应有的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准确定位,科学谋划,塑造大学的独立品质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诞生及其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发展的时间比较短,许多院校还是由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其办学的理念仍处在探索阶段,其整体的特色和优势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还不具备大学的品质。为此,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认真梳理学校发展的历史文化积淀,科学规划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努力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

首先,高职院校应考虑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高职大学生?高职院校的定位,既不能过高,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定位一致;又不能过低,与中职学校的定位等同。如果其定位不准确的话,就可能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高等属性,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应具备高层次性、职业性、技术性,但作为不同特色的高职院校必须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展现自己作为大学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诠释每一所高职院校自身独特的“大学精神”本质。

其次,高职院校应处理好与社会、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我国的高职院校从诞生之日起,主要通过其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来为社会服务,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的深度、广度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一所大学,能不能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能不能保持人才培养的独立性,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难点,否则高职院校就会成为市场的附庸。同样,高职院校还必须处理好与政府行政部门的关系,不断强化学术权力,合理运用行政权力,按照大学组织的逻辑与规律独立运行,按照正确的大学理念去办学,进而确保自己独立的办学自主权。

(二)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培育大学的人文精神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造成许多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大学不是技能培训场所,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经世之“术”,正是那些看似“无大用”的人文学科能够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自由的精神、活跃的风气,给予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全人教育”理念,按照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思路,加强通识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积极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彻底改变职业技能课程与人文社科课程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进一步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通识课程,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通识教育,实现“专业视域”和 “知识视域”的突破,为高职大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科学思维、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提供帮助和支撑。国内学者刘涛认为,任何一个专业都应开设哲学、历史、艺术、文化、语言、数学、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技术发展史与应用技术等领域的课程,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7]。同样,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要渗透人文精神,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逐步构建文理交叉、理工融合的开放性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和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高职院校大学精神

大学之谓“大”,关键在于精神之“立”矣。大学精神是人们投射到大学的一种精神希望和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之所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育大学的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其各级各类活动,理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让每一个学生深受其影响。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学校的每一幢建筑、每一片草地、每一条道路都要体现学校的文化精神和内在品质,每一个细小的设计都能体现学校的内在气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的师生员工。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扩大学校精神的影响力。作为灵魂与精髓的精神文化最能凸显一所高职院校办学底蕴的厚重和发展潜力[8]。高职院校在塑造大学形象的过程当中,要以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专题片等载体,进一步丰富大学精神的时代性内涵,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区域文化、企业(行业)文化与职业文化,以精神之力引领社会发展,真正体现大学的精神,做到“寓技于道”。第三,高职院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健全大学的章程。制度是道德的沉淀,也是精神的外化;没有完善的大学制度,就没有高品位的大学精神[9]。高职院校应以大学章程为准绳,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不断规范“大学人”的学术行为和行政行为,努力建设体现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第四,高职院校要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与学风。高职院校要树立勤奋、求实、创新、进取、民主、科学的优良校风,积极培育自己的学术大师和“技术”大师,践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风,大力倡导崇尚学术、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学风。也就说,大学精神的塑造需要每一个“大学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精神的弘扬也需要每一个“大学人”的积极参与和实际行动。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建设,重塑高职院校的独立、自由、民主、科学、创新、职业精神,不仅对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培育大学的精神,塑造大学的精神,守望大学的精神,理应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的文化自觉追求。

[1]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J].学术界,2004 (1):193-199.

[2]董玉节,周亚东.高校“去行政化”与重塑大学精神[J].学术界,2011(5):141-147.

[3]李海玉.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异化与重建[J].教育探索,2012(2):8-9.

[4]鲍育育.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校本化的培育策略[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9-21.

[5]侯长林,周鸿.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9):59-62.

[6]白忠德.大学精神及其本质特征[J].黑河学刊,2005(6):66-67,71.

[7]刘涛.论大学精神失落的理念根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79-181.

[8]刘清香.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77-81.

[9]段莹.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3(2):142-143.

责任编辑韩云鹏

谢华(1976-),男,四川井研人,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G717

A

1001-7518(2015)23-0042-04

猜你喜欢

办学大学院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