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科研的“爱”与“恨”

2015-01-31唐林伟

职教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唐林伟

高职科研的“爱”与“恨”

□唐林伟

许多年前,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某教育研究所的负责人跑到领导那里讨要办公经费,领导甚是不悦,对所长大加指责,认为钱应该用在刀刃上,研究所这样可有可无的地方还不在考虑之列。所长听后,仅用一句话进行了反驳:养猪的猪场还要有一个养猪研究所,难道培养人的学校不应该有一个研究机构好好研究一下人的成长规律吗?领导闻听此言,竟一时语塞,随即签字放款。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每每想起来总让人五味杂陈。无独有偶,日前,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科研与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2010-2014)》由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图书馆联合发布。这是对我国办学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与评价,尽管它只是一份“民间”评价,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一经发布即引起了多方关注。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科学性暂且不谈,仅对这份评价报告的态度也着实让人感受到了高职院校对于科研工作的“暧昧”。

高职院校为什么要“爱”科研呢?发论文、拿课题、评职称、争先进的“低级趣味”这里姑且不谈。“高大上”的原因是因为科研工作可以解决问题,提升学校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从学校自身发展上看,“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内涵发展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跨越,离不开院校研究对学校办学定位、发展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科学回答;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任课教师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服务行业企业发展上看,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项目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加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那么,“恨”又源自何处呢?职业院校的研究者,他们的首要身份是学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科研研究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可以说,宏大的理论研究决不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强项与重点,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的核心目的有二:一是生产如何传授技术知识的技术教育知识;二是在传承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生产技术知识。二者都是“如何做”的知识,都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具体而言,教育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学校发展决策,服务于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效能和质量的提升;而其他与专业相关的科研也主要集中在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与工艺创新上。毋庸置疑,高职院校所生产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默会性特征。正因为如此,一些技术服务做得好、横向课题数量多的高职院校在当今以学术论文发表为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下,它们的优势是无法体现出来的。如果高职院校忽略这一事实,仅以论文发表数量进行科研评价,久而久之,高职的科研便被异化为“发论文”、“拿课题”的代名词,沦为职称晋升等各种评优评先的手段。从学科知识生产看,高职院校的这些研究者只能处在学科“场域”的边缘,他们一方面生产着具有实践特征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消费着其他本科院校或学术机构生产的更为专业、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知识。他们对于学科共同体充满了热爱和憧憬,是因为渴望得到专业共同体的认可,但同时这种情绪又是复杂的,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痛,时隐时现。

回过头来再看看开头的故事,个人觉得,再去争论高职需不要科研的问题是不明智的,因为这是“养猪人”都懂的道理。与其到处宣扬“高职院校根本不需要科研,高职院校就是教学型高校,鼓励老师拿课题、发论文是对教学工作的冲击”的论调,倒不如好好想想怎样通过制度建设在高职院校营造起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建立起更加适合高职科研实际与特色的评价机制,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秦红梅

1高职科研的“爱”与“恨”唐林伟

师资培养

5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兼职研究何超萍张建荣

9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王碗马建富

14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高峰卢立涛

师生心理

17现代学徒制下职业院校学生成长个案研究与分析——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L学生为例姚炜

21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效性探索——基于心理韧性的理论视角刘文武黄岑

25网络使用技能对高职学生自我导向学习倾向的影响研究——基于e-Learning2·0的视角黄爱东陶安

职业指导

29技术应用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调查分析——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宋洁

35高职高专学校学生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的途径——以景德镇高职高专陶瓷艺术专业毕业生为例蒋小兰李相武

职教文化

39冲突与融合:文化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的逻辑路向韩香云

42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失范表现与价值重构谢华

46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作用机理探析王晚英石慧

院校建设

49基于国际比较视野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孙晓庆

模式论丛

53回顾与前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蓝洁

57基于个性化推荐的移动学习模式探究——以高职学生为例查英华朱其慎

61校企共建创意产业园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以高职珠宝专业为例叶松李居佳

教法展台

65基于专业群的高职商务英语改革陈锦阳

69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王常静

73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兰春霞

78基于微课的师范生教学实施技能训练实证研究施晶晖肖轼渝

综合探讨

82信息化背景下大学微课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张新祥杨舒

86基于团属高职院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路径研究——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为例纪文河余丽路

89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学生移动学习的困境及路径选择——以英语学习为例陈萍

93高校阅读推广须举全校之力崔芳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