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生成中的“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1-31滕明政
滕明政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布里斯班 4072)
论历史生成中的“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滕明政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布里斯班 4072)
[摘要]“四个全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生成的,“四个全面”始于“一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而来。“四个全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布局,作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成为“四个全面”建设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标准。推进“四个全面”必须充分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动力;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 “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实现”的时代课题,相继做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与此同时,他还强调要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国家更加长治久安。这些重要思想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顶层设计的重要体现,对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等做出了明确部署,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我们进行新的富有时代特点的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一、“四个全面”的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完善的,人们不可能超越其所处的情境一次性提出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完美理论。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四个全面”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根据中国实践需要而提出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理论。
1.从“一个全面”到“四个全面”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命题,此即“第一个全面”。“第一个全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战略构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其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党的十七大将“建设”改为“建成”,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担当意识。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此即“第二个全面”。“第二个全面”经历了邓小平的“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泽民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胡锦涛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再到习近平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2]而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重要的经验,深刻地认识到前进中的问题只能用改革和发展的方法解决。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此即“第三个全面”。“第三个全面”所强调的法治源于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深刻反思。在反思中,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认识到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超越法律,社会主义正常运行需要法律的保障。因此,他突出强调了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3]146从1986年开始,中央领导举办法制讲座集体学习法律。1994—2002年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集体听取法律知识讲座12次,形成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雏形。2002年以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化,作为开篇的就是邀请许崇德和周叶中两位教授讲解宪法。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在他看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4]由此,法治也就成为新时期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利器。
2014年10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从八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思想,此即“第四个全面”。“第四个全面”所强调的从严治党是党的光荣传统,是共产党优于国民党等其他政党的真正优势,是共产党的核心软实力。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再到新时期习近平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5]。这些从严治党的措施都是为了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2014年12月14日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者集中起来,形成了“四个全面”的表述,他指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6]这是从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任务、要求以及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7],它明确了“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次年2月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做出了“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的论断,认为它“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8],这就明确了“四个全面”的科学定位。这样一来,“四个全面”从中国问题出发,由一般的任务要求逐渐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崭新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9],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和谐。提出这一命题是因为:一方面,国际上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的价值观日益成为各国高度关注的对象。鉴于此,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渗透的规模和能量超乎想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警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一些腐朽没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这些思想不断挑战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侵蚀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分离、分化和分裂的倾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利局面,但随后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例如,表述方式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语言习惯,表述太长且不容易传播和记忆,涉及面太广且不容易把握最核心的内容等。于是,如何用更加简洁的语言凝练出社会大众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便提出来了[10]。理论界、学术界、党政部门以及新闻媒体等对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原则、方式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家以及省市等多层面也都设置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课题,这些努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但实事求是地讲,在当下明确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着实不易。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才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这是中央在文件中,首次用24个字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以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此时用的是“三个倡导”“积极培育”,仍没有最终确定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这24个字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将这24个字定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2013年12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12]这就顺应了人民的期盼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跃升,为中国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成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维度。
二、“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目的和手段是哲学中一对基本范畴,也是人们在研究事物关系时常用的一组基本概念。目的是主体活动所要达到的未来结果,是引起、指导、控制、调节活动的自觉的动因,具有根本性。手段是主体实现目的的方法,是达成目的的中间环节的总和,是指实现目的的工具和运用工具的操作方式、活动方式,具有从属性。目的和手段是我们研究“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作为手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成为“四个全面”建设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标准。
1.作为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相对于其他“三个全面”具有目标意义,即其他“三个全面”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在“四个全面”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
认识到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目的非常重要,因为目的是具有根本性的,我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目的,为了目的而活动也就成为人类自觉性的重要表现。就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而言,它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广义而言,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物质、精神等全面高度发达的社会。这里的“全面”不仅包含覆盖人群的全面,即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更是涉及领域的全面,即不仅是经济方面,更是精神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康。研究表明,物质生活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将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还是马克思的人的精神需求理论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其精神之维,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小康社会的二级子命题。
狭义而言,小康社会偏重于物质方面。“小康”这个中国式命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中国贫穷落后而言,尤其是指中国物质层面的落后。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时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构想。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3]237后来,邓小平又多次阐述“小康”的内涵,认为“小康”是温饱和现代化的中间阶段,其通俗表达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所以,增加物质财富是提出小康社会的初衷,虽然从小康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但从物质层面理解小康是其最基本的视角,而且对于一个后发国家而言,物质上的强大是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坚实基础,建设小康的首要任务和着力点就是要建设强大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而言,作为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成为与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小康社会并列的一级命题,成为我们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作为一级命题,还是作为二级命题,它都以其所代表的精神需求、精神文明等成为一种目的性的存在,成为“四个全面”建设的重要内容。
2.作为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的精神动力和衡量标准
在“四个全面”中,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它们都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人们实践活动则必然涉及人的精神状态,即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四个全面”,同时又涉及人们实践活动的标准,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判断“四个全面”的建设进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的精神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迅猛发展,使得一切发展、矛盾、问题和机遇都是世界性的了,全球化使人类社会的每一个方面都呈现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的趋势,从而将人类引向了风险社会。也正是基于此,从2011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着重强调“四大危险”“四大考验”。特别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样主体萌生、多元价值观共生,思想文化领域的分离分化分裂倾向日益侵蚀着我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动力的第一个作用就体现在思想定力与方向保证上。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巩固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使中国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第二个作用是在价值引领和力量凝聚上,要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把思想和力量都贡献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上。
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民生活更幸福、精神更富足。它对精神方面的强调有助于矫正过于强调物质方面小康的倾向,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入一个新的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作支撑。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骨头难啃、险滩难涉,而改革30多年成就的温床易躺、惰性易生,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没有政治定力就会成为墙头草。事业越是伟大,就越需要骨头和定力,唯此才能克服险阻,迎接新的胜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法律的运行从来就不仅限于立法,它更重要的环节是法律的遵守和贯彻,这是依法治国最重要的追求,现实中产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所以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是要营造一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在人们意识中播下法治的种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更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党员干部是一面旗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通过每一位党员表现出来,所以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她就特别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当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党建中,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员的精气神,进而激发实现“四个全面”的热情和斗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建设进展的衡量标准。“四个全面”是我们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而这一任务要实现的目标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所蕴含的价值要素中。比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素,可以判断“四个全面”建设的如何。这是因为:
第一,由于“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目的性意义,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衡量标准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测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要素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且正是这些指标使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变得可量化和可视化。例如,当用GDP、GNP、PPP等表示全面小康社会的富强指标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自身的变化发展,还可以与其他世界强国作比较。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了纵向的历史坐标和横向的世界坐标。通过这种坐标,我们可以准确定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明确我们的方位、认清所处的形势,知晓努力的方向。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衡量标准作用也体现在对其他“三个全面”的测量上。例如,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恰当地调整了中国利益关系,使社会怨言减少,和谐程度增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否真正提高了中国的法治化程度,使人们感到更多的公平正义;全面从严治党是否有效提升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党的清廉指数上升,执政更加科学民主文明现代等。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标准确实是一种宏观的和概括的准则。具体测量时,要制定更加细化、更有操作性的指标。但这些细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宏观性目标的否定,相反,在中国任何真正有意义的衡量标准都必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价值要素为指导来制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544.
[2]习近平.加强对改革重大问题调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性[N].人民日报, 2013-07-25.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4-10-29.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387.
[6]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 2014-12-15.
[7]施芝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怎样形成的[N].北京日报,2015-03-02.
[8]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9]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8:(1).
[10]徐志宏,滕明政.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3,(5):75-79.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12-11-09.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3-12-24.
〔责任编辑:常延廷〕
On "Four Comprehensives"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Historical Generation
TENG-Mingzheng
(CollegeofMarxism,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 100872;
Instituteof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PoliticalScience,UniversityofQueensland,Brisbane, 4072)
Abstract:“Four Comprehensiv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generated in history, and “Four Comprehensives” begins with “a comprehensive”,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from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Four comprehensives”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blueprint to the great renew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its purpos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building. As its means,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s become the spiritual power and measure of “Four Comprehensives” Construction. Promoting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 need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Key words:" Four Comprehensives ";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tent; driving force; standard
[中图分类号]D60;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3-0000-05
[作者简介]滕明政(1988-),男,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当代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当前思想理论领域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15JD710003)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