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2015-01-31王红
王 红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8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王 红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98 )
[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也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指明了总方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继承传统,又面向未来,引领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应然也是必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力,也反映了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社会诉求,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社会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一直是学界的重要议题。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新的提炼和概括,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个倡导从国家层面提出,第二个倡导从社会层面提出,第三个倡导从个人层面提出,虽然不是以“是什么”的定义形式出现,但是这三个层面明确简练、重点突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指明了方向。理论运用于实践还需要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实践性质和意识形态功能,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责任。价值观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之义,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过程表现为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要素之一,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范围,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它从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发展到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要素为主要内容,又发展到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五要素为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要素论”和“五要素论”至今在学界还争论不休,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实践性生成过程”[1],学界却对此形成了共识。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始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是稳态的发展,是稳定与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既对立又统一。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实际情况看,来自内容的吸引是思想政治教育自发吸引力的关键。建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时代发展、理论发展、实践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面临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何契合社会转型期的巨变是一个时代课题,因而,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成要素而言,学界产生了诸多争论。于是,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构成不完善,倾力并热衷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建构研究。内容结构的调整固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结构研究而忽略内容本身,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也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围绕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途径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依然不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的命运。尽管以往依仗行政权力助推来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效显著,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社会的确立,依靠行政权力强行灌输却往往会达到相悖的教育效果。如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从受众自身需求切入,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程度,就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随受众的需求变化而不断发展。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特点,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党的理论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每一次党的理论发展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突飞猛进,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的表现。党的理论发展始终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体现了“稳定”,即稳定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党的理论也不断发展,体现了“求进”,即变动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其内容一直随着党的理论发展而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从这个层面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党的理论发展,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也必然带来它的新发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体现了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理论与实践互动互利的本质特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功能,起着导向、凝聚、引领、协调、教化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和载体的意识形态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它的理论概括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指明总方向与总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诉求,是国家的主导价值观,并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题中之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方向与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含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十三大把基本路线概括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到了十七大,这一总目标中增加了“和谐”, 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强调,又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方向与总目标。
“富强”作为经济价值目标,被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对时代特征的把握。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这段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自强史,摆脱落后、实现富强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梦想;振兴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与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3] 264-265只有实现“富强”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把“富强”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并提升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是对国民价值观的凝练,也是对国民价值观的引领。这种凝练与引领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就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与目标的价值引领。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政治观点教育、政治立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这些都属于信仰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有之义,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被区别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二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意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作了新的概括,确立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首先是经济的复兴和文化的复兴,经济与文化的复兴又离不开“民富”与“国强”,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其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理想信念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富强”为价值引领的总方向和总目标。
“民主”作为政治价值目标,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原则。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并表现为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在近代,民主既是社会诉求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方向。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16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把“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既是民主的形式,也是民主的制度表现。民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原则,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的首要任务。民主还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内容之一,而基本路线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论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就需要“民主”价值观念的导向、贯彻与践行。
“文明”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目标,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状态的要求,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目标。“‘文明’最初是指于罗马法或‘公民’法之下的生活,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指与野蛮相对立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法律制度。”[4]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期思想中,他们把文明等同于文化,但是在其后期思想中,他们又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而且马克思谈道:“如果说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社会的素质,那么英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5]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把文明作为相对于野蛮落后的生活方式、法律制度,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早期思想中把文明等同于文化,以及晚期思想中把实践引入文明,在这样的视域中文明都是对人类变迁与创新积极成果的理解。十八大倡导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肯定与期望,不仅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物质、精神与社会发展状态的总和,是一种文化上对人类发展积极状态的认同。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七大多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明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文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都反映了文明社会的人类发展诉求。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追求,把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美好愿望,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好愿景。
“和谐”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个价值目标的共同发展状态,既是社会发展的价值总目标,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总目标。“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和”的思想,儒家的“八音克谐,无相夺伦”(《尚书》)、“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和无寡,安无倾”(《论语》);道家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佛家的万物无情有性、众生平等等,所有这些,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关系。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存于世,所处理的关系无外乎这三种[6]。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包罗万象、无处不在。自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以来,“和谐”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因此,倡导“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和”的继承,也是对当前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理论总结。作为一种价值旨归的“和谐”理念,整合并导引了社会各种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且,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与矛盾,提倡“和谐”价值理念有利于化解这些问题与矛盾,因此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期望的重要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效力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话语、过程、对象、传播途径上都做了一定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因为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内容和当前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其社会效力并没有完全得到发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当下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弥补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契合点,也成为引领现代文明走向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的重要着力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倡导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对维护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有着积极意义。它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柱,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力。目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社会意识呼唤自由、平等和公正,当“自由、平等、公正”没有被有效执行的时候,“法治”作为一种强制性外力能够给予纠正。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升为核心价值观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力。
“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尊严表现,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合理诉求。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一个人当且仅当他是自我做主的、而且他的自我做主是当且仅当他具有现实有效的能力去决定、支配自己生活的,在这种状态中,他才是自由的。简而言之,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自由就是自我做主,成为自己的主人[7]325。当前,经济的蓬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使人工具化了,人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难以有真正的精神空间,人走向异化。所谓异化劳动,是指人类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统治人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8]。马克思主义认为异化主体创造出来的东西反过来控制主体。人的异化使人自身成为客体,从而使人受工具的支配,被工具化的社会个体显然是不自由的,这种不自由的个体渴望能够解放自身,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论述自由的时候,他讲道:“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发展的空间”[7]532,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自由是享用自由时间,人只有拥有了摆脱生存必然性拖累的自由时间,才可以全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被哲学家称之为“人之为人”的理想。“自由”作为一种价值目标首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的提出符合人们的内心需求,给社会整体以“自由”的希望牵引。而把“自由”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契合社会的整体需求,这种符合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力。
“平等”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正义目标。首先,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需求。《价值学大词典》中认为:“平等是关于人与人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人与人关系发展的某种状态。它包括机会均等、条件均等、结果均等等多种情况;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人格均等等多项内容。平等作为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们进行评价时的一个重要标准。”[9]但是,人们对评价标准的解读并不是单一的,平等包括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认为共产主义的平等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平等,这一阶段的平等是不完全的平等,是形式上的平等;一是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平等,这一阶段的平等是真正的、完全的平等。可见,把平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形式上平等向实质上平等转变过程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过程的必然要求。其次,平等是解决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需求。相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产生,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诸多平等,如经济平等、政治平等、机会平等等,只有倡导平等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平等价值观纳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也符合当前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要求,是社会发展需求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反映。
“公正”属于社会价值,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对社会诉求的回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3]373,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体现公正价值。当前,政治与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待完善,制度公正影响社会公正,制度的完善过程也是社会公正不断体现的过程。倡导社会公正有利于扭转市场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趋势。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机会不平等、财富分配不公正等现象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把公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消除两极分化,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和谐的环境也是对社会诉求的回应。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期,部分社会问题的解决失之于公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平问题更是日渐突出。我们的收入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收入分配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效率优先,注重公平”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制定的收入分配政策,事实上是以保证效率优先为前提的,在某种程度上为了效率优先而相对牺牲了公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平问题日渐突出,十七大报告将收入分配政策表述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将收入公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对公平的兼顾长期以来显得不足,影响了社会公正。社会发展诉求呼唤社会公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亟须更加突出公正。
法治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将法治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需要。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治”传统,“法治”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要求不断提高。法治不仅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也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的有序有效运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五要素论”中的法律教育就是法治精神提升的理论证明,把法治提升为核心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体现出来,有利于凸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法治精神,也有利于从法治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诉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诉求,它是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公民个人的底线价值准则,体现了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它作为公民基本价值观,是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吸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历史责任。民族文化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单独存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传统,离开传统的文化发展必然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具有必然的历史延续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纳传统文化元素是其文化传承所担负历史责任的必然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发展性要求其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得到深刻体现。
就中国传统文化自身而言,它所包含的元素也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需求。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道德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道德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实践证明,脱离大众生活的空洞说教很难获得社会认同,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10],这种文化有丰富、生动的德育资源,能够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而直接内化为民族性格。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最为淳朴、执着的情感,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培育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敬业”精神也源自于几千年来的理性积淀,如,孔子赞子产“共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论语·公治长》),孟子强调“君子创业垂统”(《孟子·梁惠王下》),等等,都是对“敬业”的阐述。在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中,“三纲五常”虽然一直维护的是封建宗法等级关系,但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社会动荡“减震器”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固然“三纲”已经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但“五常”——“仁”“义”“礼”“智”“信”却被赋予时代阐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等等,都是对“诚信”的生动阐述,仍不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内容与方法,具有维护社会关系稳定的功用。至于“友善”,儒学的核心价值观“仁”最本质的主张是“仁者,爱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几千年来建构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它作为民族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民族生活。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活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生活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负载着最为深刻的时代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随着时代变化进行相应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首先必须以时代需求、群众需要为基本逻辑起点[11]。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过分突出意识形态向关注现实生活转变,由单一、抽象、理想化向多元、具体、现实性转变。从时代与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反映个人价值与群众需要为指向,面向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现实生活,用生活来内化政治思想,培育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抽象凝练的价值理论,要得到社会的有效认同必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趋向使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动的表达形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入生活实践,更好地为群众接受,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时代元素的吸收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是时代精神的主观凝练,如果不对散见于社会的进步价值进行科学凝练和积极倡导,就不会有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亦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自产生以来,就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以时代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肯定价值观念进步是为了引导社会正面内容,用“一切向前看”的思维解决问题,正视当前的“价值危机”“道德滑坡”。事实上,“价值危机”和“道德滑坡”的评价机制源自于过去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它是以过去的价值观念来审视今天的价值观念,以过去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今天的道德标准,用这种方式来看待和解决问题,有时会不切实际,也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我们看到,“价值危机”和“道德滑坡”不只是当代现象,也不只是中国现象。这些问题在历史上早已相对存在,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就认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意图恢复周礼,但事实上,抛弃了周礼的中国历史几千年来流光溢彩、几度辉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能对今天的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过分苛责,我们需要的是冷静思考如何建立适应新时期的新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塑造建设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首先要吸收时代元素,焕发自身魅力,引发受众自觉吸收;另外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受众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民主意识、自主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毋庸讳言,西方社会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对国内受众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受众对自由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的提出就是为了切合这种变化,吸收了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元素。当然,社会主义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西方社会有着本质不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本质性表达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多种渠道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西方社会先进元素和当代元素的吸纳既增强了教育自身的吸引力,也间接地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
总之,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新矛盾会不断产生,面对新的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将会得到更好的融合与发展,共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深层认同。
[参考文献]
[1]刘先进.试论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J].兰州学刊,2007,(1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美]阿瑟·赫尔曼.文明衰落论:西方文化悲观主义的形成与演变[M].张爱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朱光亚.“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西哲学的不同路径[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谭培文.对和谐社会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
[9]李德顺.价值学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2.
[10]朱光亚.德性和知识的分野[J].探索,2013,(5).
[11]韦诗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实践审视[J].探索,2012,(1).
[12]虞崇胜,张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一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J].东南学术,2013,(1).
〔责任编辑:常延廷〕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3-0000-06
[作者简介]王红(1979-),女,南京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15-10-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