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推广TRIZ为例
2015-01-31曹叔亮
曹叔亮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推广TRIZ为例
曹叔亮
TRIZ理论与方法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TRIZ创新教育的组织体系、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理论研究、学生创新能力、技术服务与咨询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从技术创新教育的体系构建、师资队伍、条件建设、理论研究、科学效应库、技术服务、学术交流等方面,总结出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实践路径;TRIZ理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近年来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广技术创新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探索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1]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与培训。[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规划了具体的技术创新教育实施计划,并决定以TRIZ理论作为实施大学生技术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建设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将技术创新教育工作纳入学院教师培训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素质教育的框架中,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TRIZ理论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及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使其成为适应国家、社会与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围绕TRIZ理论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探索出一条技术创新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施理念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薄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问题。[4]针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偏重理念灌输、缺乏实施路径的现状,高职院校实施以TRIZ创新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技术创新方法的普及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形成具有实践推广意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开发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大学生创新教育课程以及配套的分学制管理体系,并取得一批显性的物化成果,使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制高点;建设科学效应库,为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提供资源保障;建设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与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师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学习与实践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服务,对外推广技术创新教育成果。
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5]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TRIZ理论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传授创新方法与技能为途径,以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紧密结合为依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能力、职业素质与综合素质。[6]将TRIZ理论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内化为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及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咨询与服务能力,为推进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高职院校运用TRIZ理论与方法拓展与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在实践中探索与建设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从根本上改观以往创新教育只注重创新理念的灌输而忽视创新能力(方法与技能)培养的现状与瓶颈,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层面寻求突破,增加创新教育的可操作性,使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真正地结合起来。高职院校将创新教育与TRIZ理论相结合,必将大大拓展创新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7]
二、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要素分析与实践成效
(一)技术创新教育组织体系与制度保障
在江苏省教育厅、科技厅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指导和支持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TRIZ)试点工作,深入开展TRIZ理论的研究、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由院领导担任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抓大学生创新教育工作。学院科技处、教务处、图文信息中心、院团委、高职教育研究所等部门积极参与,TRIZ团队成员与系部专业骨干教师作为创新实践指导教师负责具体工作。
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与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积极开展TRIZ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教师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训;与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申报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立项资助,成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成功申报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中心,获得常州市科技局的立项资助;牵头成立了常州市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会,联合在常高校,共同推动TRIZ理论的研究与实践。
学院出台《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施意见》,并制订《创新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组织领导、具体任务、保障机制等作了详细的阐释与规划;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学分的界定与分类、申请与认定、程序与记录、检查与评估等作了明确的说明与要求。
(二)技术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学院成立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组建了以TRIZ理论为教学内容的教学团队,由来自各专业的教师组成,院长担任团队负责人。学院先后组织团队数十名教师分赴厦门、黑河、南京、成都等地参加各种类型的TRIZ理论培训班,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业咨询公司到学校进行封闭式集中培训,首批28位教师获得了培训合格证书(人均培训时数超过130学时),其中部分教师取得国际TRIZ协会LEVEL-2讲师资格证书。5名骨干教师已作为江苏省技术创新讲师团主要成员承担了2010—2012年由省科技厅组织的江苏省技术创新方法千名研发骨干培训的授课任务。
(三)技术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学院积极开展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以指导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实践研究》与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2011年底课题研究成果顺利通过验收。目前仍然在研的课题有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实践研究》,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学院科研专项资金每年资助若干项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院申报的TRIZ创新教育研究成果《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T”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荣获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特等奖与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四)学生技术创新能力
TRIZ创新理论和方法目前只有国内少数本科高校中个别教师作为选修课或讲座开展教学活动,其他高职院校内尚未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学院的TRIZ教学团队通过开展创新教研活动,研究技术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大纲、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课件、交流教学心得、探索教学规律。已开设了《TRIZ理论与技术创新方法》课程,并编写了配套的系列教材,每学期选课学生人数达300人以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学院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途径和方式包括: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在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项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学生科技社团活动、组织参加省教育厅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科普宣传活动、科技文化节活动等。近三年来,学院共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0余项,在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累计获得一、二等奖43项,学生自主创新获得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4项,师生合作申报实用新型专利8项。
(五)技术创新服务与咨询
自学院TRIZ创新理论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以来,TRIZ教学团队为本市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40余项,培训企业技术人员500余名,以我院教师为骨干力量参与培训江苏省各级各类科技骨干1 000余人,有效地提高了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水平。
三、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以“三个结合”为主线,构建技术创新教育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通过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实践、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到科研训练,从营造创新氛围到构建创新平台,来实现从启迪创新意识、激发创造热情、训练创新思维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8]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相结合、“知识普及、能力提高、项目实战”相结合、“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构建以技术创新教育的课程载体、自主学习的网络载体、真实项目的实践载体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教育与服务平台。
创新教育课程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案(PPT)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分为知识普及(基础知识)、能力提高(高阶知识)、项目实战(项目演练与软件使用)等三个层次。以实践项目、科技作品、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创新课程的学习成果物化为专利。
以省级教育研究课题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为支撑,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在指导与完善学生创新教育课程的同时,提高教师团队的创新理论水平,增强学院面向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能力。
配套建设TRIZ创新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包括三大功能模块:课程教学模块、理论研究模块、技术服务模块,具体功能有:计算机辅助创新工具软件的应用、技术创新教育辅助软件的应用、学习经验与心得交流、在线答疑和创新指导、学生创新作品提交与验收和就业后的创新能力跟踪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发布与交流、企业研发项目的技术难题征集与发布(同时作为实践项目与教学案例)等。
(二)以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为目标,建设创新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的创新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都是通过其工作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老师这些积极的行为,他们便能切实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待,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生活学习上的一些具有新意的做法得到了认可,自己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评价也会不断的提升。[9]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创新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建设优秀创新教学团队、优秀创新研究团队、优秀创新服务团队为目标,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创新理论(TRIZ、六西格玛等)师资培训,组建一支能够胜任创新教育与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同时,实施创新教学师资分层次、分步骤建设的规划,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开展TRIZ创新理论的普及培训,择优吸收到创新教学团队中,将创新理论与人才培养中的创新教学及面向企业的创新研发有机融合起来。
(三)以实践工作室为保障,完善创新教育条件
建设大学生创新教育指导工作室,添置有关创新理论与方法、创新思维训练、创新与发明案例的图书资料,购置CAI系列创新工具软件及相关硬件设备。在系部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提供场所与设施。建设完成大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师生开展创新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演练提供良好的平台。
(四)以教研课题与技术项目为依托,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研究
加强TRIZ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技术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努力争取并完成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如: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市科技支撑项目、常州科教城院校基金重点项目与院级创新教育研究课题与技术创新科技应用开发项目,及一批省级、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五)以数据库与资源库为平台,建设科学效应库
科学效应库是通过实物或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向公众展示自然现象及实际产品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知识库,是一切发明创造的源泉。以Windows XP作为开发平台、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Access数据库作为技术支撑,Vistml C+ +6.0通过ADO方式对数据库进行访问,重点完成若干科学效应的计算机建模或实物制作,建设一个基于WEB的集知识性、趣味性和研究性于一体可重复使用的技术创新研究平台。
(六)以技术创新咨询机构为载体,开展企业技术创新咨询服务
成立TRIZ技术创新咨询机构,组织创新教学团队成员开展面向企业的TRIZ技术创新方法培训与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承担企业的科研与技术创新项目。有效激活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以TRIZ创新方法为指导,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创新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咨询与培训,提高办学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七)以学术讲座与报告为形式,开展创新教育学术交流
TRIZ理论教学团队成员分批开设学术讲座,以学习模块的形式讲授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应用案例。邀请省市科技管理部门的领导与专家来学院做TRIZ理论学术报告,介绍国内外TRIZ理论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育传播作用,开设网络视频讲座与学术报告。不定期召开校内研讨会,讨论TRIZ理论的教学设计与课题研究,开展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交流TRIZ理论的学习体会和应用案例,转变创新教育的新理念,寻求提高创新技能的有效方法,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参加省内外的TRIZ研讨会与培训班,在同类院校之间开展学术交流,向其他高职院校宣传推广TRIZ理论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
[3]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Z].国科发财[2008]197号,2008-04-23.
[4]何侃,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0(6):105.
[5]林雪燕.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集美大学学报,2011(1):85.
[6]颜惠庚,曹叔亮.TRIZ理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95.
[7]许德志,熊威.将TRIZ引入到高职创新教育中的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93.
[8]倪海儿,李和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48.
[9]李金德,余嘉元.教师创新支持行为、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7.
[责任编辑 金莲顺]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科教园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SJB489);2014年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管理的流程再造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4030)
曹叔亮,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区域高职教育。
G718
A
1674-7747(2015)16-0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