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人文观与方法论
2015-01-31张继格
高 俊,张继格
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人文观与方法论
高 俊,张继格
黄炎培是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其以人为本的人文观体现着对平民教育、个性培养、职业道德的关注,熔炼着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最本质属性的思考;通过实用主义和社会化的办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束缚,对规划我国职业教育的远景,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黄炎培;职教思想;人文观;方法论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1917年,他与人共同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坚持不懈地提倡、实验、推广职业教育,直接促成了20世纪20年代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地位的最终确立,从而成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无可争辩的创始人和奠基者。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在中西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在动荡的艰难岁月中,通过创新,开辟出了一条契合国情的、顺应时代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道路。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人文观
黄炎培职教思想人文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关注平民教育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不是贵族教育,不是根据学生家境的贫富来决定教育对象,也不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高低来决定是否接纳学生。职业教育是平民化的,如果职业教育设立了门槛,就无法为广大的求职者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生产技能,因此,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职业教育对大众是一视同仁,不应有附加的限制。他指出:“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之需要。”[1]在旧中国,绝大多数的人处在社会的底层,大部分民众因无权无钱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成了部分人的特权,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广大人民的生活的艰苦。要改变这一状况,平民的职业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帮助民众获取一技之长,谋一份职业,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黄炎培在其《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一文中指出:“第一,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他认为:“特殊阶级的人民,安坐以享优越的生活权利……此等人用不着职业,也想不到世上有所谓的职业……但是绝大多数一定是直接讨生活的。所以教育目的,最后必为职业的。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亦无有是处。”黄炎培职教思想中的平民性不仅指职业教育是面向平民的,更加体现在对平民命运的关切上,黄炎培认为:“要推广平民教育,定要从他们的生计问题着手,更认得清楚,要解决一切平民问题,定要从职业教育着手。”[2]黄炎培不仅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平民性,更是身体力行,在许多城市,兴办了各类职业学校性质的补习班,兴起了一个职业教育的高潮,体现了黄炎培对广大平民的人文关怀。
(二)提倡个性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强调统治者的思想意志,教者和学者的思想、行为都被限制在固定的范围内。正如黄炎培所说:“譬如习字必用颜、柳、欧、苏之字帖,作文须读八大家之文章,在中国几乎全国一致,则划一而又守旧之明证。”[1]在这种学习环境内,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是固定不变的,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学习,长期以往形成了墨守成规的行为标准和思维模式。黄炎培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一文中,痛陈这种缺乏个性发展教育的流弊。他指出,不同于西方教育的“取自然、取各别、重改造”,我国的教育是“取强制、取划一、重模仿”。针对这种不尊重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黄炎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使人人依其个性,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的义务,即对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1]黄炎培认为,人的才能是不同的,人的天赋也是各异的,如果不能因材施教,所用非所学,或者所学也不再用,这样对社会、国家都是不利的。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谋个性之发展”。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员。职业教育应当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理想、兴趣、特长出发来制定相关的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这是黄炎培摒弃了束缚个性的教育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人文观的关照下,对个性发展的重视,具有时代先行者的意义。
(三)重视职业道德
黄炎培认为,人的道德品格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根本,一个优秀的职业人才,品格应是高尚的,这是他职教思想人文观的又一特征。他说:“有群而后有道德,服务社会,德莫大焉,职业教育为之准备,非正德而何?”[1]可见其对职业道德的重视。黄炎培所倡导的职业道德是有别于传统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私德,而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公德。他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中说道:“彼之教育,最重公众,而我惟重一己也,试论道德,彼未尝不守私德,而终不及公德之尤重;我未尝不谈公德,而终无私德之尤严。”通过中美两个国家教育的对比,他觉得缺乏公德教育是中国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他提出在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公德的培养。他说:“振作民心。一切教育,固应经此为重要目标,而职业教育,亦应视此为唯一重任。本社所揭橥之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二项,固明示以“为社会服务之准备”矣。今且不妨明白诠释社会服务之意义曰:“为民族谋独立与繁荣。”再详言之,则对己为革新个人之生活,对群为创造公众之福利,以人格修养为起点,以民族复兴为终极。”[1]他认为,在当今的社会,不考虑职业道德的高低,而只想着职业的好坏,对职业教育发展是有害的。他主张“劳工神圣”,职业是平等的,并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为社会服务,有职业道德,“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1]反之,无论受教育程度有多高,那将都是无益的。黄炎培将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职业技能学习之上,为确保职业教育培养质量过硬的人才提供了基础,这对当今的职业教育也是有很强启发意义的。
二、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方法论
黄炎培在其职教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适应时代,并有指导意义的措施。归纳起来“实用主义”和“社会化”为核心的方法论。
(一)实用主义
针对当时各种思潮并存,但很多理论流于形式而偏于激进。黄炎培在1913年发表了著名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这是他对实用主义思想做出研究之后,提出在中小学积极推动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其后实用主义思想也被灌注到黄炎培职业教育实践当中去,这在当时引起很强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也标志着实用主义思潮在中国的首次兴起。对于实用主义认识,一个极端就是它是万能的,可以根治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极端是只在完全摒弃中国传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才能为实用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在这个问题上,黄炎培的态度是辩证的、明确的、平和的。他并没有将实用主义作为一种纯政治理想来对待,而是将其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实践当中去,并不断地总结、反思它的实际作用。因此,黄炎培并没有像胡适那样,陷入到“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当中去从而误于空谈。黄炎培将实用主义与职业教育思想很好地整合起来,从而树立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典范。他认为:“欲求学校教育之见功,教育主义必注重实用而后可。”[1]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还深受传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认为“学而优则仕”,学校教育并不能和社会生产力需求接轨。有鉴于此,黄炎培认为:“一言以蔽之,即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易言之,盖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1]通过对国外的考察,更加强了他实用主义实践的信心。在《黄炎培调查美国教育报告》一文中,他通过中美教育的对比,发现美国从前大学之中,文科和理科相比,文科显得高贵,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是因为如今美国实用主义盛行。在美国,凡发明一种器物,固为人所崇拜,然人人有自出心裁发明新器之思想,则各别而又求新之明证也。而在中国,盖人人企求划一,事事只求企及古人,是守旧也。有感于此,黄炎培认为:“希望于实施教育诸君,及将来有实施之责者,须随时随地致意实用主义之研究。举凡教授、管理、训练、养护诸方面,以实用主义之精神贯之,庶可以挽回今日教育之颓风。”[1]黄炎培实用主义的思想强调教育要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不能死读书,要将学生从教条、经文里解放出来。黄炎培实用主义的思想突破了时代的局限,具有超前的实践指导意义和超越了传统的思维逻辑,在方法论上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化
黄炎培认为,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管职业教育如何兴办,总之以“富国利民”为目的,切实要解决好社会上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兴办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与社会结合的方法去办理。黄炎培认为:“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在职业教育的兴办过程中,应当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社会化。从职业教育的一个现实要求来说,就是要解决学习者的生计问是题,如果不针对社会的需求作相应的教学,学生最后从学校毕业了是没有出路的,职业教育也会走进死胡同。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怎么》一文中提到,职业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化,“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换句话说,就是人才的养成与社会需求必须是一致的。职业学校从学科的制定,课程的安排以及培养规格的确立,都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在聘请专业教师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界人才,甚至任职的校长也要资格相宜,最怕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来担任。黄炎培的社会化办学方略是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核心的部分。学校与社会在是一个无法切割的整体,在社会上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导致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所以他认为,单单是教育界、职业界当中的一方,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单独使得职业教育兴盛发达,而应当是教育界和职业界也密切沟通,同时以积极的精神,参与到社会运动中来,除了职业教育界内部要付出努力外,还要在“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1],即职业教育要与社会运动相结合。“九一八”事变以后,黄炎培意识到,没有与国家社会的配合,职业教育是没有前途的。他在《从困勉中得来》一文中指出:“吾们所希望发生的影响,决不愿局限于学校或是教育事业,而是要投入广大的社会中去。”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黄炎培更加积极地将职业教育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他说:“吾们的动机十分纯粹,目的十分简单,就是始终站在国民的立场,参与国家的新建设……尽吾们国民的天职。”
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法,无疑表明黄炎培注重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他认为,离开社会就谈不上什么教育,要施行何种职业教育必须考察处在何种社会。[3]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开门教育,仅仅在书本里是找不到讨生活的方法的。因此,黄炎培经常邀请社会各界专家座谈,即时了解社会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工作的方针。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比较起来,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对社会需求的变化更加敏感,他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方法,无疑是把握了职业教育的关键。
三、黄炎培职教思想人文观与方法论对现代职教的启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既是我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牌,同时,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仍绽放出熠熠光辉,对现代职业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黄炎培职教思想人文观对现代职教的启示
纵观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人文观主要体现在“关注平民教育”、“提倡个性发展”、“重视职业道德”等以人为本的理念上,这种人文关怀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关注平民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公平教育的关注,黄炎培这种对大众的悲悯情怀对当代的职业教育启示为,每个接受职业教育的人都应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而不是只将职业教育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全社会的优质资源应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均衡。职业教育的平民性为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在劳力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的今天,平民职业技术的素养直接关系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其次,“提倡个性发展”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潮流,每个受教育者都有自身的个性、特长,职业教育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就应因材施教,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最后,我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之际,市场经济给中国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存着一些负面效应,社会上出现的唯利是图的风气严重腐蚀着部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职业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优秀的人才。
(二)黄炎培职教思想方法论对现代职教的启示
“实用主义”和“社会化”是黄炎培职教思想方法论的核心,其对现今职业教育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所教授知识、技能的实用性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灵魂。由于社会竞争的激烈,不少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名额,盲目跟风,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设什么专业。一些专业看似光鲜、华丽但缺少实用性、针对性,致使不少职校学生毕业就面临失业,或所学专业在实践中基本派不上用场,严重浪费了职业教育的资源,这也是当年黄炎培先生所担心的现象。实用主义与职业教育应是密不可分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而忽视了职业教育实用主义的本质。其次,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有助于当前职业学校避免闭门造车式教育。职业学校应在大力加强校企合作以外,还要重视和当地其它单位如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部门的交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合作,这样有助于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推广,加大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增加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有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根基,离开了社会,职业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当代职教发展的必然途径之一。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顺应了历史潮流,并革故鼎新,符合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取得了重大的功绩。其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是中国教育观念的进步,改变了传统思想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以实用主义及社会化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的方法论指导着职业教育具体的实践,这是黄炎培探索职业教育规律的主线,也是他职教思想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保证。总之,黄炎培职教思想的人文观与方法论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又启迪着现代职业教育者的思想,促进着中国职业教育不断发展。
[1]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61,43,270,120,272,176,26,29,29,206.
[2]魏行一.陶行知、黄炎培、徐特立、陈鹤琴教育文选[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165.
[3]刘祥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2.
[责任编辑 金莲顺]
高俊,男,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张继格,男,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719
A
1674-7747(2015)16-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