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2015-01-31孟梅
孟梅
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
孟梅
目的 探讨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治愈34例,好转8例,死亡13例,治愈率为61.8%,死亡率为23.4%。结论 心源性休克病死率高,起因多而复杂,应进行早期诊断、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心源性休克;治疗;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是指心排出量降低,伴有组织缺氧的证据,同时有血管内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收缩压低于90 mm Hg,持续至少30分钟,心排血指数<2.2 L/(min·m2),伴有肺毛细血管压的增高(>15 mm Hg)。床旁休克的诊断,低血压,低灌注,少尿,神志淡漠,四肢冰凉,肢体花纹。诊断心源性休克需要除外或纠正低血容量,缺氧和酸中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3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5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32~83岁,平均57岁。急性心肌梗死3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5例,心肌炎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
1.2 方法
1.2.1 初步治疗 除肺水肿患者外快速输液是心源性休克的初始治疗,一般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插管测压,测量血氧量,插入导管[1]。电解质紊乱应予以纠正,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的危险因素为室性心律失常,酸中毒降低心肌收缩力。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可以显著影响心输出量,应立即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心脏起搏器。此外,常规的情况下以改善心肌梗塞的药物,如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低血压可以增加心源性休克的情况下的预后,因此,停用这些药物应直到患者的病情稳定。心源性休克患者升压药必须仔细调整,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冠脉灌注减少心肌耗氧量。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很重要的,以优化治疗不稳定患者的治疗。由于临床判断单独常常不是很可靠。此外,改变心肌功能,左室顺应性和干预可能会改变心输出量隐匿性充盈压。
1.2.2 溶栓治疗 虽然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但溶栓效果降低死亡率也不是很确定[2]。溶栓能降低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在入院后6小时发生休克,是一点非常重要的。溶栓治疗并不能改善心源性休克的预后与现有结果似乎是矛盾的,结果表明危险性越高获益越大。一旦心源性休克的诊断成立,考虑到溶栓治疗的效果,溶栓效果不佳是可以理解的。再灌注与效果有关,但是当再灌注心源性休克的效果不能很好。如果成功再灌注死亡率显著下降。溶栓实验的效果不佳可能是因为休克患者的再灌注率低有关。溶栓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无效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机械性因素和代谢因素相关。血压降低对溶栓药物的影响渗透到血栓。如果低血压下梗塞血管塌陷也削弱了溶栓效果。酸中毒可以削弱溶栓的效果,因为酸中毒抑制纤溶酶原至纤溶酶的变化。
1.2.3 主动脉球囊反搏 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降低收缩期的后负荷,促进舒张期的灌注压,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流。这些有益的效果,与升压和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效果不同[3],并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在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可以先行稳定患者,但在前溶栓年代小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单独IABP并不改善生存,单纯主动脉球囊反搏并不能明显改善严重冠脉狭窄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主动脉球囊反搏最好不要单独应用于心源性休克的治疗。但是却是一个重要的支持机制,以便以后采取更肯定的治疗方法。
1.2.4 再血管化治疗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考虑,回顾性资料支持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源性休克应采用积极的再血管化治疗。
2 结果
55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治愈34例,好转8例,死亡13例,治愈率为61.8%,死亡率为23.4%。
3 讨论
心源性休克诊断主要根据低灌注的表现,心肌缺血或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特异的杂音,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心肌酶学的检查是诊断心肌梗死不可缺少的。还有很多检查可以做,但在急诊和抢救的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切不可为了完成某项检查而耽误宝贵的时间。
最近的统计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发病率约为5%~10%,精确的发病率还难以估计,因为患者死之前往往不可能确诊。相反,早期的仔细观察可以增加心源性休克的检出。
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死,即使小的心肌梗死如果合并心功能不全也可以引起心源性休克。晚期出现的休克可能由心肌梗死的延展,原以通畅的血管再闭塞,非梗死区心肌功能的失代偿。大面积的心肌功能障碍没有心肌坏死也可能导致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如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破裂,心室游离壁破裂,或大右室心肌梗死,也可导致心源性休克。
[1] 朱晓多,王欢,许超蕊,等. 浅谈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384-386.
[2] 魏宇哲. 浅析心源性休克的诊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23):129.
[3] 王莹,李壁如,钱娟,等. 小儿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6):502-505.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MENG Mei The red frontier farm hospital in north safety authority of Heilongjiang, Heihe 164321,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ardiogenic shock. Methods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May 2014 were selected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data fo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5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34 cases were cured, 8 cases were improved, with 13 cases of death. The cure rate was 61.8% , and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3.4%.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cardiogenic shock have high mortality, with many different and complex causes. So they need early diagnosis and proper rescue treatment.
Cardiogenic shock,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R541.78
B
1674-9308(2015)07-0027-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5.07.021
164321 黑河,黑龙江省北安管理局红色边疆农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