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

2015-01-31□张

职教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新生代社会化农民工

□张 磊 张 弛

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

□张磊张弛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问题逐渐成为民生热点。基于再社会化理论解释框架,文章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双向路径选择——“进”是城市融入性就业、“退”是返乡创业。职业教育能够切实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利于他们城市融入性就业与返乡创业,是实现再社会化的必要途径。

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城市融入性就业;返乡创业

基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环境,根据再社会化理论,笔者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存在“进”与“退”的双向路径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与返乡创业,职业教育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有效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与特征

农民工是一个极具有时代特征的称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宏观环境下,农民工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规模以亿为计量单位。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但他们是在城市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相关职业,务工工资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的生活轨迹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往返流动。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子代,是指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具有农民工性质的年轻群体。他们的户籍在农村,自幼跟随父母在城市生长,或者在农村生长,成年后进入城市就业。2000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初具规模,成为重要的流动人口,逐渐涉及到社会认同以及城乡融合等诸多社会性问题,愈加得到多方关注。

新生化农民工的特征表现为进步性和城乡双重性。首先,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诸多方面的进步性特征。其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他们基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或者高中教育;其二,“农民工”角色的自我认知较为明确,并导向一定的职业自主意识——理性憧憬城市或农村的双向发展;其三,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较高,表现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工作待遇以及相关权益的综合考虑和理性要求;其四,对职业发展中现实壁垒的认识逐渐理性,意识到自身知识与技能的欠缺,进而产生了接受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诉求[1]。

其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生长环境不是单纯的城市或者农村,他们具有城乡双重性特征。一方面,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各方面趋同于城市中的同龄人,同时具有农民的部分特点并有机会从家族成员的联系中得到间接的务农经验。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们具备农民特征的同时,兼具城市就业者的时代发展性。具有城乡双重性的新生代农民工,难免处于城市或农村的边缘化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再社会化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2]。

二、再社会化双向路径:理论解释框架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与社会的交互融合过程中,通过诸多社会要素的综合作用,渐进发展个体的社会共生性人格特征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促进个体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的历程,是社会结构维护和改良的行程,是社会人自我意识与人格的健全与升华的长期过程;对个体而言,涵盖了整个生命过程。在社会学视域中,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五种型态[3]。

其中,再社会化是社会化分类中的重要类型,又被称为社会教化,以个体接触的初级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为基础,完善与发展个体的行为方式,认同和建构价值体系,适应新型社会环境。再社会化的发生条件,一方面是个体主动改变自身的生活情景,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宏观社会生存环境发生了客观变革。在行动层面,再社会化涉及到个体从心理、性格以及思想认识到行为的一系列的社会性同化过程,据此,再社会化可分为 “主动”和“被动”两种类型:其一,主动再社会化是主体自觉地再社会化,原因是主体担任的社会角色层级提升或移居(客居)到社会文化差异度较大的地区;其二,被动再社会化是主体对新环境的被动式社会适应,原因是主体社会层级降低,或作为主体的个体违背社会秩序以及大众利益而被强制执行相关措施[4]。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缘于城乡在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等方面差异性。在城市或者在农村成长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模式,并构建符合新的生存环境的价值认同体系,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过程具有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大强度的再社会化行为特征。首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稳定或提升个体的社会层级,需要进行主动再社会化。新生代农民工通常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其再社会化是一个逆水行舟的艰难过程,需要个体付出强烈的、主动的努力,才能够实现其人格的再社会化改造与完善。其次,国家政策层面以及社会力量积极营造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社会治理环境,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成为幸福的“被动”过程,即拟合自身契合性元素适应社会新环境。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历史使命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跨越者。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格局之下,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双向发展维度——城市或者农村,其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需要逐渐进行融入性改善,将传统的世袭式视野和价值观念改良为适应城市或农村现代化的社会认同和自我构建[5]。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集聚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特征,逐渐强化该群体的整体进步,增进他们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行为能力,利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沟通与和谐发展。

(二)“进”与“退”: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路径是理性选择“进”与“退”:以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城市为区域线,选择不同职业发展方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进”是指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退”是指返乡创业。

1.“进”——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路径之一是 “进”——选择城市融入性就业为职业发展方向。“融入”是个人或小众群体调整传统的生活劳作方式以适应大众主导者的秩序系列,并成为其中一部分[6]。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移民的后代,希望在父辈的城市中实现就业以及理性的职业发展,进而逐步实现城市融入并成为市民成员,这成为他们的首选出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是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的起步基础,涉及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融合。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出现了非协调性障碍,产生了社会流动惰距现象[7],职业角色发展领先于社会角色的变迁。在城市中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的同时,却未得到相应的权利、尊重和自由。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是适应城市秩序的理性就业,以市民化为目的,以社会保障为过程追求,其职业发展的目标是提升从事职业的技术技能含量与经济收入,提升城市融入能力。

2.“退”——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路径之二是“退”——选择返乡创业为职业发展方向。城市的约束性条件与农村的发展性条件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以退为守、建设家园、理性返乡创业。一方面,城市融入性就业的约束性条件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鉴于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之下,城市就业岗位的提供能力有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有助于缓解城市内部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农村发展性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推动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农民工将习得的技术技能及相关管理理念施展于农村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文化生活等亟待完善的领域都成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因此,国家政策和法规优势导向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形成工业促进农业、城市促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格局。在此大环境之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不失为良举善策。

三、职业教育: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必要路径

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跟进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提升关于职业的外在行为能力、内在思维能力以及整体精神面貌。因此,真正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必要路径是面向并完善该群体的职业教育。

新生代农民工再社会化的双向发展与进步,需要借助教育力量才能够顺利开展。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合与向上流动的必要推力。首先,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与社会的融合需要职业教育。个体的社会融合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复杂性,需要个体改善自身的元素特质,与社会的相关元素匹配共生。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与社会的融合过程,实为通过个体接受职业教育,将劳动力转化成为社会中可用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8],使他们顺利实现与社会的融合。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层次确定与升迁有赖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激励他们产生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诉求和动力。进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又正向促进其社会资源的获取,即文化资本的增长积极影响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和层次逐渐确立并产生向上的社会流动。

(一)职业教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必要路径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困境。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关键是自身文化、技术技能水平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据相关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专业技术技能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满足城市就业岗位要求,但是目前仅有30%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技能培训经历,其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仅占20%左右[9]。如今,职业能力成为劳动力市场中职业选择的标准,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受到自身素质所限,在城市中欲实现长期稳定就业,可谓困境重重[10]。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困境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与进入城市中的非农行业的从业者标准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次,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职业能力不足,其就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职业,薪酬和发展空间的不利状态导致就业稳定性降低。再次,低层次就业未能有效积累职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产生负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同质性社会融入隐形梗桔”[11]。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过程的始端是基本生存就业,以此为途径,以市民的社会性特质为标准,突破并修正自身与市民的多重差异,实现身份角色的市民化转变,逐渐全方面的融入城市社会领域,适应并展开职业和生活,进而实现再社会化。这样的过程不仅仅是空间的城乡跨度,更包含了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再社会化影射力,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活方式、能力和价值取向等进行市民同质化,这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在于技能培训、获得职业资格、科普教育、法律援助与保障以及终身教育等多重需要。

其一,技能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关键需求。就业竞争力是关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开端与发展的关键问题,职业教育特有的技术技能培训优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具有关键性意义。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职业教育提供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具有强烈需求,而且诸多潜在职业发展诉求也逐渐寄希望于规范化的现代职业教育[12]。

其二,获得职业资格,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鉴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层次劣势,他们很难在城市中能有效达到技能标准认可并得到基本就业机会,获取职业资格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13]。职业教育推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职业入门条件资质,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产业工人[14]。

其三,科普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优势需求。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就业并可持续性发展,推动职业进步并提升软实力。职业教育开展的科普咨询教育活动,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树立科学、文明的城市现代化意识,如生态环境保护、心理与生理健康等知识的普及,综合提高城市融入性就业的优势和后劲。

其四,法律援助与保障,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必然需求。现代社会是以法律契约为秩序规范的,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是实现城市融入性就业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提供相应的法律学习和援助机会,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法律途径实现个体权益的保障。

其五,终身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性就业对职业教育的长期需求。

(二)职业教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必要路径

1.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关键: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再社会化路径之二是返乡创业,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创业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能力是个体资源和外部资源的综合调配能力,表现为个性素质与能力、专业技能、经营组织以及社会交往等基于经验的创造性能力[15]。

其一,自身素质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根本。主要包括交流与人际关系能力、远见与洞察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自我突破意识等。自身素质是新生代农民工对返乡创业环境的个体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表现为道德层面的诚信意识、心理层面的自信、进取和冒险精神以及创造能力[16]。

其二,专业技术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必然需要专业技术的强力引领。返乡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强化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其一,关于现代化生产工具方面的专业技术,如播种机、收割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其二,关于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建筑业和制造业技术知识。其三,面向农村建设的服务型技术技能,如餐饮、美容等。

其三,经营管理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关键。根现代经营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新生代农民工经营管理能力涉及到个体资源与社会的整合能力、审视自身与外部资源并作出决策的能力和执行能力。

其四,社会交往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的基础。社会交往是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寻求并依托社会资源支持力量的必要措施。新生代农民工应突破地域限制,广泛构建自身的资源联系结构,而且需要建立诸多异质性的互动关系,克服社会中同质性人脉关系的互动[17]。新生代农民工应在创业过程中,横向联系个人关系(如亲友等),并纵向联系社会关系(如客户等),进而构建广泛的社会交往网络。

2.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职业教育需求。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将农民工向新型农民的转化培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列为重要议题。2009年,《切实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09]5号)指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工作。基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政策设计,2010年六部委全面启动国家层面的重要举措“阳光工程”,重点关注农业重大项目并积极扶持和服务农民创业,重点围绕职业农民的创业发展与创业能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此后,全国各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返乡创业培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能力进行有计划、成规模的职业教育[18]。

鉴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现状,职业教育需要大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以提升面向现代化农业的开拓能力。创业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要需求。

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困难集中于知识技术的匮乏,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环境,具有农村职业教育实践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利于新生代农民工接触并吸收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形式,高效提升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经营管理方面的创业能力。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培育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技能科研能力;其次,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交往,新生代农民工全方位的感触到企业创业文化引领下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塑造过程;再次,校企合作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具体的生产项目实践与工艺过程中,训练并培养创业方面的经营组织管理能力,如设计、组织、风险预判与控制、制度规范、组织决策、创新机会识别等;此外,职业教育的教学中设立了模拟创业环节,将创业行为的目标性进一步强化,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领导决策能力、技能与技艺创新、交流谈判能力等进行全面综合强化[19]。

[1]徐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曹丽丽.新生代农民工择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3][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1-85,91-96.

[5][英]韦伯斯特著.发展社会学[M].陈一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2.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第四版)[M].赵旭东,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11.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35.

[8]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6-31.

[9]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1).

[10]李昱.中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1]马建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4 (9):7-14.

[12]夏扉,陈江南.论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10):166-170.

[13]冯虹,沈自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化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青年研究,2014(3):5-10.

[14]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15]丰志鹏.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6]郭平.农民创业能力建设研究[D].安徽大学,2011.

[17]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18]赵雪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发展的职业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19]杜圆圆.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刘扬军

张磊(1981-),男,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职业指导;张弛(1981-),女,河北邢台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讲师,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和职业院校互动发展模式研究”(编号:SQ141051),主持人:张磊;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的教育学分析”(编号:HB14JY072),主持人:刘奉越。

G710

A

1001-7518(2015)07-0080-04

猜你喜欢

新生代社会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