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职业社会化基本理论研究

2015-01-31□蓝

职教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社会化职业

□蓝 欣

学生职业社会化基本理论研究

□蓝欣

学生职业社会化是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胜任职场工作的合格职业人的过程。随着职业形态的演变,职业人与人的职业社会化都有了很多新的特征。这使得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学校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职业社会化;学生职业社会化;职业生涯教育

人的社会化也称为个体社会化,是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1]这一基本过程将人与社会联系起来,实现了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从社会化内容看,“群体文化”、“社会角色”理所当然地包含着“职场文化”、“职业角色”,否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不可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化过程看,学生在学校中的社会化是其一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化。因此,学生职业社会化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于社会都是极为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学生职业社会化呢?

一、学生职业社会化之概念

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内化职业价值观念,接受职业道德规范,形成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获得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成为具有主体意识与创新精神,能够胜任职场工作的合格职业人的过程称为学生职业社会化。良好的学生职业社会化可以帮助他们实现由学生角色到职业人角色的有效转换,由学校到职场的顺畅位移,促进其未来的职业发展。

对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学生职业社会化就是其中基本的、重要的阶段。与人的社会化一样职业社会化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可以实现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与职业技能的养成既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循环往复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的职业社会化贯穿于人的学生时代及整个职业期。学生时代的职业社会化是人的职业社会化的初期,继续职业社会化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学生职业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成为符合社会及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的职业人。这里的职业人就是具有鲜明职业特征,能够作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产过程中去的社会人。在充斥着五花八门高度专门化职业的现代社会,人只有置身于某个职业组织,从事某种职业劳动,才能获得完整的人格。上到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到普通的工人、农民,他们都是职业工作者,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都与其职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学生职业社会化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这里所说的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既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职业场所等社会化的主体条件,也包括一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客体条件。正如人的意识永远都不会凭空产生一样,人们对于职业的理解与认知总是在一定的职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逐步形成的。但现代信息社会里,职业活动媒介除了有形的机器设备,更充斥着大量的无形的信息环境,职业活动空间也变得独立而封闭,给人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的环境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抽象而陌生。所以,学校教育环境中特别设计的、关于“职业”的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可或缺了。

第四,学生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活动能力,诸如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规范等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与职业生活方式的选择,职业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等多方面内容。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人不仅要学习职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掌握专门的操作技术与技能,而且还必须建立对职业工作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成为一个现代职业人。

二、人的社会化、人的职业社会化与学生职业社会化的区别与联系

(一)人的职业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

首先,“人的职业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的职业社会化就没有人的社会化。在高度职业化的现代社会,合格的社会人首先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成功就业和在职业领域的顺利发展,实际上也是他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一种标志”[2]。北京师范大学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家高奇教授指出,“使人社会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职业化。因为职业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所必须从事的,在人的一生中占重要地位的活动”[3]。“脱离开人的社会角色笼统地讨论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与社会技能的社会化是没有意义的。社会化的一般结果,应当是使人们适应人生某一阶段的特定社会要求,获得成功履行特定人生阶段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识、观念与技能,并形成恰当的、与特定人生阶段的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准备良好的条件”[4]。没有能力就职于一个职业岗位,就无法对社会做出贡献,也无法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相反缺乏社会意识、社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仅仅具有某种职业工作能力的人,也同样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其次,人的职业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基础之上的社会化过程,并非同时开始的。人的一般社会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而职业社会化是在人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会规范基础之上开始的。人的早期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学习社会规范、待人接物方式,形成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等角色能力。虽然这些社会化内容对人未来职业生涯有一定的影响,但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而非职业发展的需要。

(二)人的职业社会化与学生职业社会化

人的职业社会化一般包括学生职业社会化和继续职业社会化两个阶段。从进入学校到就业之前的学校教育阶段为学生职业社会化阶段,就业之后贯穿于人整个职业生涯的职业社会化为继续职业社会化阶段。学生职业社会化是人的职业社会化的基础的、重要的阶段,它为人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继续职业社会化则是帮助已经实现就业的人进一步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不断适应职业活动要求,实现终生职业生涯发展。无疑,良好的学生职业社会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还对他们长远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如果学生职业社会化失败,不仅对其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不利影响,还会因此而影响其生活质量及其产品质量。

尽管“职业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但学术界对职业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却非常薄弱,被大部分资料提及并加以阐述的只是 “政治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等基本社会化的内容。虽然也有少数资料提到了“职业社会化”这一名词,但均未得到系统研究与明确阐述。社会化研究存在着风笑天先生所指出的“从相对宏观的层面、相对抽象的角度、泛泛地探讨社会化的一般问题”多,而从“相对微观的层面、相对具体的角度、经验地探讨社会化特定问题和特定方面的研究少”[5]的问题。

三、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形态与人的职业社会化

从古今中外各种社会化理论中我们看到,“社会”始终是人的社会化的依据与归宿。然而,不同社会受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其职业呈现不同的形态与特征,使得不同社会中的职业人和人的职业社会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美国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丹尼尔·贝尔把不发达的传统社会称为前工业社会,把发达的现代社会称为工业社会,而把工业社会所展现出的种种新的趋势所预示的前景称为后工业社会。一般认为,我国总体上正处于迈向工业社会的急速转型时期,已经表现出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重点地就工业社会的职业、职业人及人的职业社会化特征加以分析。

(一)工业社会中的职业

尽管各国工业化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都必须完成两大结构性变革:一是以产业结构变化为代表的经济结构变革,使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取代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支配地位;二是以人口结构变化为代表的社会结构变革,使大多数居民脱离农业,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实现人口由封闭的农村向开放的城市大规模转移。这使得工业社会的职业形态表现出不同于前工业社会的特点:

第一,职业体系日臻完善。职业分工日益精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社会的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二,职业活动脱离家庭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体系。社会生产活动逐步摆脱家族式生产方式,发展成为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组织体系。第三,血缘、地缘对职业获得的束缚逐渐削弱、消失,职业的垄断性被打破,人们有了平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与机会,职业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二)工业社会中的人的职业社会化

工业社会职业形态的这些变化,显著地改变着人的职业社会化特征。

第一,一元的职业社会化主体分化为多元主体。由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职业活动场所不再局限于家庭而出现了家庭与职场相分离。由于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出现,人的职业社会化过程部分地脱离家庭而成为专职机构——职业学校的职责。由于职业的社会属性不断增强,社会环境对人的职业社会化影响也在增强。由此,一元的职业社会化主体在工业社会中逐步地演变为家庭、学校、社会、职场的共同职能,其中,专职的职业学校教育和所就职的工作场所是人的职业社会化最重要的主体。

第二,原来固定、单一的社会化执行者变得灵活而多样化。在工业文明的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结果,使得“家长”唯一的、“永远不变”的社会化执行者地位被动摇,职业社会化执行者队伍逐步扩充、壮大。学校中的老师、单位里的同事或师傅、多种媒体中的信息都对年轻一代的职业意识、职业观念、职业能力产生影响。即使是在家庭中,家长也常常需要从年轻人那里学习很多他们不懂的新事物、新知识,年轻人由于其知识更新快、对新生活的适应能力强,也时常充当着对年长者的施化角色,反向社会化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了。

第三,人的职业社会化成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学校中的职业教育为主导,以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和社会实践为主要途径,职业技能学习与职业劳动相对分离的过程。由于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的建立,打破了仅凭个人领悟与努力自然成才的状态。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学校职业教育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明确的教育目的、丰富的教育内容、有效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人的职业社会化水平与效率。

第四,职业社会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质量标准更加清晰而明确。工业社会中人的职业社会化不仅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规范等劳动者的德行修养,而且职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与职业技能等教育也得到极大的重视,成为重要的社会化内容。不仅如此,在社会化内容不断丰富与完善的同时,社会化方法也一改过去机械、简单、刻板的模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科学化与合理化。此外,为人的职业社会化制定了相对明确、相对量化的质量标准,如技术等级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等。虽然前工业社会的职业社会化质量标准并非完全不存在,因为社会的一般价值认可是有一定标准的,但那时的质量标准是不明确、无法量化的。

第五,职业社会化环境变得淡薄而模糊,不利于早期职业意识的形成。由于职业越来越远离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职业的神秘感增强,产生了大量的不便于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职业,孩子失去了在生产现场玩耍的机会,没有了亲身体验的感觉,从而造成了职业选择中的迷茫与错觉。

第六,人的职业社会化功能被拓展。职业社会化对于个人而言,不仅在于获得合格劳动者的资格,而且在于争取一定的社会身份或地位,对于社会而言,不仅为了延续社会生产,而且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职业教育事实上生产着不同层级的社会阶层。

从上述工业社会中人的职业社会化特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人的职业社会化同社会化大生产异曲同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方面顺应了大规模、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培养人才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学校教育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习与工作相脱离的弊端。而且,大量高端职业远离日常社会生活也对人们的职业社会化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人们对于职业的期待却因职业社会属性的增强而提高,从而带来了工业社会人的职业社会化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四、职业生涯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学校作为专门设立的、专业化的教育组织,成为学生社会化外部环境中最为重要的机构,扮演着社会教化的重要角色。同样地,学生的职业社会化也只有通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才能实现。从小学开始,逐步渗透,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所有环节,体现在学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实现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职业生涯教育源于美国联邦政府197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教育运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6]。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则是走向社会之前的年轻一代的职业生涯教育,是终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它是包括中小学在内各个教育阶段所实施的,以帮助学生形成职业兴趣与理想、就业意识与素质、创业精神与能力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与训练。

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以勤劳教育、生活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课程教授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以形成学生热爱动手制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

初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以认识职业为目的的职业认知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了解、体验社会上的不同职业,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产生对职业人的亲近感。美国新泽西州的中小学校,就围绕着诸如“你想当医生吗”、“你想开办公司当老板吗”、“你想当警察吗”等等话题开设选修课,在这些选修课上给学生讲授相关的科普知识,参与最简单的职业活动,给学生不同的职业体验。日本的初中教育阶段就开设了一些基本的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课程,面向男生开设“设计制图”、“木材加工”、“金属加工”、“栽培”、“机械”等课程,面向女生开设“家庭手工”、“烹饪”、“保育”、“缝纫”等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基本的生活能力。

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以帮助学生寻找、确认自己职业兴趣为目的的入门教育。学生在小学、初中产生了“想要做……”的想法。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进一步了解、认识这个职业的机会,以便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理想中的职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有能力在其中获得良好发展,如何使自己获得这个职业岗位。也就是说,学生在正式确立自己的职业(或专业)领域之前,学校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课程,给学生选择——尝试、再选择——再尝试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的职业 (或专业)。当然经过初中阶段的职业认知教育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职业定向,希望尽早就业的学生也可以直接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开始他们的职业教育。

中等教育之后的职业生涯教育才是在某个职业(或专业)领域中为了未来就业的职业准备教育。学生经过系统地、规范地、专业地课程学习,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最终顺利走向职业岗位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传授,教师专注于考试技巧训练,学生、学生家长热心于考试分数的多寡、考试名次的进退。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唯书本知识、唯考试、唯分数的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成为基础教育久治不愈的顽疾。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是人格的扭曲。这种“无职业”的学校教育无法担当学生职业社会化的重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现实发展,更不利于学生长远的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造成了诸多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

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职业社会化问题,将职业教育向下延伸至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促进其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编.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0.

[2]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6(6):37.

[3]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著.职业技术教育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

[4]金盛华.社会化研究新视野[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3):56.

[5]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5(3):7.

[6]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12.

责任编辑韩云鹏

蓝欣(1962-),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教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融合培育研究”(编号:EJA140373),主持人:薛栋。

G710

A

1001-7518(2015)25-0017-04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社会化职业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曼巴传奇 KOBE20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