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

2015-01-31黄晓玲

职教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素养职业

□黄晓玲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

□黄晓玲

教师作为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者,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操作直接制约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素养教育有一定了解且认识到其对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职业素养基本内涵和形成机制的把握、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操作和效果评价、自身素质和基本功提升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应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应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整体改革,重视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职业精神引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加大资源支持力度等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调查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职业素质和隐形职业素质,前者包括职业行为、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在形象等,后者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教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加强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基于企业需求和企业先进文化基础上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今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师是职业学校实施教育和培养人才的关键,其对职业素养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教学实施直接决定学生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本文在对364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承担过职业素养教育任务的教师,分别来自华东、华北、西南、东北地区近20个省(市),共364人。教师的基本分布:(1)所在学校类型:国家级示范学校占15.7%、国家级重点学校占32.7%、省级重点学校占22%、市级重点学校占12.1%、一般学校占17.6%;(2)所在学校地域分布:城市学校占90.4%,农村学校占9.6%;(3)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占20.6%、大学本科占74.2%、本科以下占5.2%;(4)专业背景情况:思政专业占18.4%、中文专业占17.9%、教育学专业占6.6%、心理学专业5.8%,还有42.9%的教师是计算机、电工电子等其他专业背景;(5)教龄情况:93.7%的被调查对象教龄为4年以上。调查围绕教师职业素养内涵理解、职业素养对学生就业和发展意义的认识,及其参与职业素养课程建设、选择职业素养教育内容和实施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等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64分,回收率91%;有效问卷 364份,有效率 100%。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职业素养比较了解并能认识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与调查教师对职业素养的基本认识:(1)了解程度:12.4%的非常了解,45.1%的比较了解,39%的了解一些;(2)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认为包含职业道德的占94.5%、包含职业技能的占86.5%、包含职业能力的占 82.7%、包含职业精神的占80.5%、包含文化修养的占77.2%、包含礼仪修养的占75.8%、包含身心素质的占66.2%、包含其他内容的占5.5%;(3)对职业素养于学生发展意义的认识:认为非常重要的占76.1%、比较重要的占23.4%,不同教师之间对此项的认识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96.4%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职业素养有所了解,并能认识到其包含显性和隐性两部分内容,且把职业道德放在职业素养教育的首位。相比专业技能(15.1%)和专业知识(4.9%)而言,老师们认为职业素养(76.1%)是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前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素质的认识基本一致,即都认为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及综合素质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职业素养教育是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中等职业学校需进一步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并致力提升其效果

参与调查教师所在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开展情况:(1)是否列入教学计划:58.5%的学校将职业素养教育列入教学计划,40.9%的没有列入;(2)是否有专职教师:39.8%的学校有职业素养课程专职教师,60.2%的学校没有;(3)考核情况:只有32.1%的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学习有考核方案与办法,67.3%的学校没有;(4)职业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中渗透的有72.5%、开设专题讲座的有69.3%、举办职业素养教育相关活动的有 67.3%、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类课程的有65.1%;(5)对职业素养教育实际效果的评价:52.7%的教师认为一般,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的为5.5%和22.8%;(6)对所在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评价:只有1.4%和28%的老师认为非常好和比较好,近半数(49.5%)老师认为一般,还1/5的老师认为比较差和非常差。对以上几项内容进行显著性分析,不同类型、地域学校差异不大,仅在职业素养教育的具体形式上存在差异,即城市学校更倾向于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开展相关教育,而农村学校则主要采取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实施。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认为当前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一般,有待进一步重视和完善相关课程及教育环节,丰富实施途径、转变考核评价方式并完善基本条件。

(三)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开设和完善职业素养课程并加强针对性的资源建设

参与调查教师所在学校职业素养课程开设情况:(1)是否开设专门课程:98.1%的教师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非常必要的占63.5%、比较必要的占34.6%);(2)认为职业素养类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类(占89.3%)、职业道德类(占85.2%)、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类 (占84.9%)、礼仪修养类 (占80.8%)、企业文化类(占72.8%)、文化素质类(占61.5%)、艺术修养类(占42%);(3)课程安排:认为主要应贯穿中等职业教育三年整个培养过程 (占73.1%),而不是只在某一年级开设;(4)教师主要利用的材料如下: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国家规划教材(占76.6%)、工作中积累的典型案例 (占61.8%)、从企业中收集的相关资料 (占40.9%)、专门的职业素养教育教材(占39%)、自购或借阅的与职业素养教育相关的书籍和报刊等(占35.7%);(5)对职业素养类教材的评价:46.7%的教师选用过相关教材;就目前职业素养方面的教材,有半数的教师认为比较好(占50.8%),有近半数的教师认为一般(占49.2%);大部分教师愿意根据学校实际编写校本学习材料(占86.3%)。显著性检验显示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在地域等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就公共性的职业素养教育,教师们赞同开设专门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礼仪修养、企业文化等进行落实,同时渗透在整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在专门课程建设中,学习资源和条件还需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以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保障职业素养开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教师认为企业文化对学生发展重要但自身了解和实践运用却较少

参与调查教师对企业文化了解的情况:(1)对企业文化于学生职业发展的意义的认识:96.5%的教师认为了解企业文化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比较重要(含非常重要占58%),而且有必要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占95.1%,其中认为非常必要的占54.4%);(2)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只有8.8%的老师系统学习过企业文化,25.5%的老师看过一两本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58%的教师关注企业文化但没有学习过,7.7%的老师既没有学习过也不关注企业文化;(3)教师深入企业的情况:4.9%的教师经常(每月1次以上)到企业实践或调研,33.2%的教师偶尔(每学期1次左右)进入企业,61.3%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进入过企业进行实践或学习;(4)学校教育中对企业文化的融入:47.8%的学校部分融入了企业文化元素,31.1%的融入很少,18.1%的几乎没有关注;(5)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与实训中渗透(占49.5%)、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占23.9%)、开设专门的课程(占10.7%)、开展专题讲座(占15.9%)。可见,教师虽认识到企业文化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很重要,先进的企业文化业应当融入职业学校教育的全环节,但目前教师在这方面的积累比较少,深入企业继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也比较少,对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素质结构了解不多,半数的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提供条件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师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以及深入学习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

(一)学校正确认识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职业人和专业工作者,其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认识和行为很大程度受制于所在环境——学校的影响。推动教师重视和践行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学校首先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把握职业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多个主体以及未来工作企业、行业共同长期作用的结果,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重视职业素养特别是公共性的职业素养培养是其基本功能。此外,在学校职业教育长期面临人才培养结果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偏差急需解决的背景下,加大职业素养教育力度成为当前学校职业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根据“冰山理论”和“大树理论”,隐性素养支撑着显性素养,潜在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是一棵大树的根系,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求根系发达。职业学校必须转变过度注重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显性素养培养,忽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深层次职业素养的功利化观念,重视职业素养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职业素养教育是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外在行为方式和内在品质的实践活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拓展性等特点。学校应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同时,将其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支持条件和环境氛围,使其成为师生学校生活的共同追求。

(二)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重视和践行职业素养教育

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虽认识到职业素养及其教育的重要性但其实际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效果却一般,这与教师对职业素养形成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认识模糊或偏颇,难以将“认识上重视”转变为自身的操作性行为,进而内化为学生的素养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者认为教师应该为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承担责任,而这种责任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传递知识,对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则漠不关心;二是即使有教师看到了职校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但又认为这是德育老师的职责,他们的职责只限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等[1]。教师专业意识的实质是教师独特的意识体验,这种意识体验是教师关于内心世界和周围世界的意识,是教师有关意向、知觉、判断、行动等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超越事物本身将日趋丰富的规定性过渡为观念可能性的体验方式[2]。真正重视和践行职业素养教育,不但需要教师对职业教育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有基本的认同,同时也需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并落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修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从如何增加人的职业内涵、为其生涯和未来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融通职业素养的显性和隐性内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新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其次,教师应自觉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公共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特色基本功,了解和学习专门行业和企业文化及人才需求标准,争取机会主动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并带动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氛围中学习、体验和领悟职业中的各种要求,把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高超的职业技能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

(三)教师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模式及课程的整体改革

以职业素养为取向的职业教育必将带来育人模式和课程的整体改革。职业素养形成是观念意识树立、思维方式建立和行为习惯养成三类过程相辅相成的结果,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素养教育薄弱,缺乏系统性设计,以“外加式”和“渗透式”为主的现状,教师应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整体改革,从职业素养教育发生、转化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机制出发,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围绕职业素养确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立体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实施中突出依据职业素养培养对各类课程的价值功能定位,发挥整体性的育人价值。首先,应突出公共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同时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学生自我培养等多种教育平台和载体,多种途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其次,围绕内容形成主题或问题或任务打通部分课程和活动的边界,同时通过方式创新发挥整体教育效应,如通过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将学生引入职业情境,通过学生的职业行动将职业知识和技能转变为职业素养并内化为个人品质。再次,重视在校企合作的真实情境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技术创新项目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创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四)学校高度重视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职业精神的引领

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过程,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升师生主体的职业自觉意识,并规约素养形成的活动过程和行为体现。学校应从物质-制度-文化层面逐步优化职业素养教育环境,围绕优势专业和与专业对接的行业企业文化及职业精神,形成学校的文化品牌和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形态的总和,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等。学校和企业虽是目标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不同的两种组织,但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上有较为一致的认同和共同的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学校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并引入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可在学校的整体设计下,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宿舍文化、社团活动、节庆仪式等文化氛围创设中,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将企业文化信息带入学校,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了解,让学生在持续的文化滋养和价值熏陶中养成良好的职业品质。

(五)学校尽快建立职业素养的考核机制并完善资源支持

调查显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职业素养评价滞后,职业素养教育实施中的资源有待丰富和提升质量,针对于此,教师应重视教育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整个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评价,积极促进和参与学校建立体现核心职业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式,特别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全面信息和跟踪调研,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持续评价,以科学评价促进学校教育、课程、教学、考试的深度变革,适应学生职业素养各部分内容的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推进过程中,应保障各类课程的课时、师资、教学材料等基本条件,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机制,广泛吸纳和利用社会资源,拓展职业素养教育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加大对资源的整合和共建共享力度,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行业企业的实境条件,是职业素养教育持续有效推进的基本保障。

[1]杨玉芹.从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超越[D].锦州:渤海大学,2012.

[2]余闻婧.“忧患”:教师专业意识的起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12-118.

责任编辑 蔡久评

黄晓玲(1977-),女,重庆市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论。

G710

A

1001-7518(2015)15-0034-04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