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立体”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2015-11-14胡常海
□胡常海
“三维立体”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胡常海
校内实践教学是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其他实习方式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提高校内实践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既促进了学校、教师及学生参与教学监控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维立体;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前言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是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实践教学质量高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好,反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不好。而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牵涉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如企业、学生、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管理者等等。当我们对其进行好与不好的评价时,既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也要明确我们针对的主体,对学生而言还是对学校企业而言,亦或是对企业,或者其它。本研究主要探讨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如何高质、有效的进行教学质量监控。
一、相关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和专家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方式与监控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日本学者田中耕治教授一直基于教育方法论的立场去探究评价与监控问题,他认为教育评价是连接“教”和“学”的指南针,是深化教学认识论的方法论。他所提倡的真实性监控理论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的评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1]。德国专家费利克斯和中国学者赵志群对“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KOMET)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开发出一种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国内龚江南副教授对分散型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构建和研究,从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从岗位任务、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实习报告与实习答辩等五方面构建高职分散型顶岗实习的监控指标体系;东营职业学院实行“答辩式”课程考核改革,通过答辩式考核,使学习与考试有机结合,将各种显式和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促使了学生对新摄入的信息和已有认知的互动、连接、交融和整合,从而促进了自身知识技能的构建,激发了自身潜能[2]。天津市河西区职工大学的范林老师提出“引导学生从注重考核结果转向重视实践教学的学习过程”。这些研究成果对于高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若干问题,比如:如何使校内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更具有时效性,如何形成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反馈效用等。
二、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三维监控体系的必然性
(一)政策文件层面
政策文件“教育部[2009]3号文件指出:高职院校要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实践教学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积极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监控。”广东省粤教高函[2013]170号文件要求:“学校应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建立各教学环节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并认证落实。特别要加强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校外指导和考核评价,确保顶岗实习取得实效。”由此可见,传统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已经无法实现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严峻要求,由此得出,目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就是探索一条全新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研究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三维监控体系,不但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规律,而且适应了当前社会形势。本研究中的三维突破了传统教学质量仅有学校单方组织并监控的模式,将学院、教师及学生都纳入到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中,作为监控主体[3]。
(二)职业院校发展轨迹层面
从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轨迹来看,经过多年的扩招,职业教育现已占有教育行业的半壁江山。如何实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实现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转变,必然会将重担落在实践教学的肩上。由于实践教学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实践及参与教学主体,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为灵活多样,与此同时也就增加了教学质量管理的难度。因此,构建与深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中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也是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选择。
(三)人才培养层面
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方面来看,虽然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才培养重点的转变,无论在实践中,“重视理论、忽视实践”或是“重视实践,忽视理论”,都无法真正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所提出的高要求与高素质。因此,通过优化设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管理求质量,向管理要效益。
三、理论基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教学质量监控同时也属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本文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三维监控。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最后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检验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增加了产品的检验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流程,采用流水作业,工人分别负责不同的某个固定的生产环节,而在生产过程中有专门检验人员负责,每个工作都有固定的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4]。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其特点是不仅对生产的产品把关,而且对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既强调事后检验,又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除此之外,还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提高生产产品的合格率,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美国管理学专家费根鲍姆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为了使顾客满意,社会获得利益,将质量放在中心位置,全体人员参与到生产过程中[5]。
四、“三维立体”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构建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教学监控,而其目的是跟踪实践教学,并将从各主体搜集到的信息反馈给学校、学院及教师,反思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便于操作。
2.导向性原则。实践教学监控体系是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监控指标体系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实习标准科学制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3.多主体原则。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考核评价,应采取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三者共同参与、共同评价的办法,但各自考核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企业教师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完成情况和职业素养,而校内教师主要是检查实训(习)报告,学生本人对实训(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有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能力也被成为元认知,学生能够根据目标展开探索,在过程中进行调整,不断地认识和分析自我,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
4.闭环反馈原则。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次实施以后,都要组织学生和老师进行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三维立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运行机制
“三维立体”实践教学中的“三维”指的是实践教学基础维度——教师,中间维度——学院以及顶层维度——学校,学生是该体系中教学活动的主体。该体系的核心是建立学校对学院、学校对教师个体以及学院对教师个体的三维质量监控体系,实施过程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要全部全程参与到三维质量监控体系中,为评级体系运行提供充足的教学质量信息。学校对学院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是整个三维体系的基础,学院对教师个体的评价体系是三维体系的关键,学校对教师个体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是该体系的辅助。该体系的三维机构通过来自教学主体等各方面的教学信息,采用督导、评价等手段,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如图1所示)[6]。
图1 三维立体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总图
1.学校评价与督导机制。作为制度的制定者与教学的宏观调控者,学校主要通过教务等职能部门对实践教学质量开展评价与督导,管理与监控。学校层面进行实践教学监控的主要组织是督导组,有学校内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专家组成,直接参与各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检查,并督查日常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进行监控与指导教学,学校督导组应该按专业进行分类,负责全校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听课、信息反馈,青年指导教师的指导、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等工作。学校通过广泛的搜集来自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有关实践教学的信息,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与分析,并根据学校的质量目标进行诊断与评价,将诊断信息反馈给校院各级领导[7]。
(1)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学校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项一级指标,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其下又包括10个二级指标,如教学秩序,考试工作,课程建设,教学研究等。
为了使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学校组织专家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反复讨论,充分体现了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基础性、可操作性。所谓导向性指根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部委精神及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提出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及项目。基础性是指对最基本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三个项目。可操作性是指在选取评价内容方面不求全面,只选取可操作性强的项目。选取的观测点尽量解决学校不同专业中教学工作的共性问题,有效防止因指标片面追求多而全最终无法执行的现象[8]。
(2)确立多元化评价主体与科学的评价程序。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公开性与公正性,在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实施过程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日常工作状态与工作结果相结合的结合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确定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专家组、职能部门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根据各个观测点打分和相应的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排名。
2.学院监控机制——标准与全面检查。学院作为基层教学单位,处于教学管理一线,既要落实与完成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各种教学管理职能。在该监控体系中,既是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者(相对教师而言),又是实践质量的被监控者(相对学校而言)。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并制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通过学院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9]。
3.教师监控机制——自我监控。教师做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维度,整个实践教学管理、监控及其功能更的发挥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师首先要接受来自学校及学院的监控,其次,还有来自同行及学生的监控。不仅如此,还要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监控学校及学院的管理工作,并以学校学院的各项制度为依据自我监控,因此,教师不仅是该监控体系的客体,也是监控主体。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功能的发挥,并得以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必须提高各指导老师的教学意识,使其自觉接受来自各方的监控,变“他控”为“自控”,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10]。
4.教学主体——学生的全员参与。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实践过程中信息的直接接受者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学生提供的关于实践教学质量的信息应该是最全面、最直接的。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无论从学校、学院及教师哪个维度出发进行监控,都离不开学生的信息反馈。
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与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状态最具有发言权,能够最直接的指出教师教学水平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及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等等,这也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基于此,职业院校应该建立学生评教制度。
总结
就职业教育而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要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和修正。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必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而日趋完善。当然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过程中高校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充分发掘人的潜能,维护师生利益,同时要坚持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稳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才可构建出科学可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
[1]辛涛,姜宇.在国际视域下定义教育质量标准[J].人民教育,2012(12):2-6.
[2]郭冰.中国教育目的的60年:演变与反思[J].中国教师,2009(11):18-27.
[3]程斯辉,李中伟.从政治教育学到民生教育学: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的与时俱进[J].复旦教育论坛,2011(9):5-14.
[4]刘庆昌.教育价值的秩序[J].教育科学,2009(5):21-26.
[5]秦玉友.教育发展浪潮中与中国教育政策的多层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12(13):1-7.
[6]Middle States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learning assessment:Options and resources.Philadelphi-a,PA:Author,2003.
[7]The Higher Learning Commission.Handbook of Ac-creditation(3rd ed.)[M].Chicago:Author,2003.
[8]陈蓓.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4-45.
[9]侯威,许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的国际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5):34-40.
[10]叶萍.基于IS09000族标准的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4(18):86-90.
责任编辑 吴学仕
胡常海(1972-),男,安徽当涂人,安徽省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中职教学有效整合策略研究”(编号:122930714),主持人:胡常海。
G710
A
1001-7518(2015)15-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