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2015-01-31王国光朱经强
□王国光 朱经强
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与思考
□王国光朱经强
当前,以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社区工作效率、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影响深远。因此,对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及其今后的发展进行思考与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社区教育;运用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提高公民素质是时代的要求,而社区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要力求突破传统的服务功能和手段,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精彩,提高教学效率。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革新教育方式,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就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她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终身学习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意义重大。但是社区教育面临师资不足,学员难以集中等问题,所以在社区教育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信息技术和社区教育相结合,以信息资源作为基本内容,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作为主要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实施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1.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决定了现代国民教育应该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并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主张学校不应成为年轻人的专利是现代终身教育的基本理念。终身学习是保障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手段。人生活在家庭、学校、职场和社区这些社会环境中,其中社区是居民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教育的效果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归属感。传统的社区教育通常要把社区居民集中在一起,在固定的时间、场所进行学习,居民的学习时间难以一致是制约社区教育的瓶颈。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采用崭新、灵活、系统、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为居民提供量多质优的学习资源[1]。网络资源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创设终身学习宽松自由的环境,居民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自主自愿地选择学习内容,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向其它社区的居民请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方式自由、方便;资源丰富;时间具有弹性。因此,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居民教育学习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社区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是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型工作方式,它为社区教育提供了良好、便捷、交互式的工作平台,营造了充满现代氛围的工作支撑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有利于宣传社区教育的理念、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改进社区教育的传统方式、营造社区教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社区教育工作中,可以极大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社区教育管理,使社区教育活动规模更大、工作形式更灵活、服务功能更优质,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于社区教育的需求[2]。
(二)可行性
自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开始实施之时,国家就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指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街道(乡镇)都能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各地实验区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推动此项工作,将其作为推进和深化社区教育,提高社区教育内涵和水平、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北京西城区、大连西岗区、浙江萧山区,上海长宁区、徐汇区、静安区等都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教育的探索性工作。萧山区、徐汇区、闸北区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分别开展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村社区教育的研究》、《以信息化推动徐汇区社区教育的研究》、《建立闸北区社区教育网上工作平台》等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效果,为其他区县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二、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
目前,各地实验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方式主要包括:
(一)建立社区教育网站
1.网站建设模式。各地实验区采取不同模式建立社区教育网站:一是由区 (县)教育局主办,区(县)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承担技术支持;二是由区(县)教委主办,区(县)建设学习型城区、区(县)研究会协办;三是由社区学院制作维护;四是并入职业教育网站,由市、区(县)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办;五是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管,区社区学院主办,专业公司承担技术支持[3]。
上述几种组织管理模式各有利弊:第一、二、五种方式能为网站建设提供人、财、物等保障,但网站的开发、管理、维护等一系列运行环节涉及众多的机构和部门,难以协调和沟通,影响网站的质量和持续发展;第三种模式是单打一,社区学院独立承担网站建设这一庞大系统工程,必定花费不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第四种并入其它相关领域的网站,社区教育网站自身不独立,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二级、三级导航栏目,网站的规模和质量难以保证[4]。
2.网站栏目设置。就目前现有的社区教育网站来看,有综合型社区教育网和专一型社区教育网之分。网站的栏目设置也各有不同,反映了各自区域社区教育的实际和特点。
北京大兴社区教育网(http://www.shequ.dxedu. gov.cn)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型社区教育网,涵盖自学考试教育、青少年社区教育、电大教育、中专教育、社区进修、开放教育等栏目。沈阳和平社区教育网 (http://www.hpsq.7195.com)也是综合型的网站,包括政策法规、和平概况、社教动态、社区学院、学历教育、社区服务、未成年人教育、家长学校、社教研究等栏目。类似的还有上海浦东社区教育网(http://www.pdsq.net),包括社区之家、社区教育、社区生活、社区娱乐、网上办公等。这样的网站还有很多,尽管它们的栏目名称繁多,有的以教育类别命名,有的以教育对象命名,有的综合二者等等,但它们都有“社区教育”这一栏目,同时又包含更多其它栏目,呈现出综合型的特点。
北京朝阳社区教育网(http://www.cycedu.com)、上海闸北社区教育网(http://www.shzbsj.org)和徐汇社区教育网(http://www.xhsqjy.com)都属于专一型的社区教育网站。朝阳社区教育网设有现代化新朝阳、市民学校、建设学习型城区研究会、社区课堂、政策法规、社区论坛等栏目。闸北社区教育网包括区级层面的主网和9个街道(镇)子网,主网的栏目有要闻集锦、文件汇编、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特色介绍、生活百科、简报荟萃、成教协会、居民声音等,子网的栏目包括社区教育要闻、社区教育资源、社区学校、创建学习型组织、志愿者队伍、特色专题、特色介绍等。徐汇社区教育网设有新闻集锦、队伍建设、研究探索、教育活动、热点专题、终身教育、杂志等16个常规栏目。类似这样专一型的社区教育网站还有许多,其栏目设置五花八门、纷繁多样。尽管众多网站在栏目设置上风格不一、各有特色,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本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工作的门户网站,通过展示全区社区教育的活动成果和为市民终身学习提供各类学习生活信息,成为了展示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窗口和市民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5]。
(二)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
经过几年的发展,一些社区教育实验区、远程教育集团等机构率先探索和实践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为信息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1.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种类。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资源建设的范围界定为九种——媒体素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目前,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1)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类素材五大类,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2)课件与网络课件:包括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这些课件在标准浏览器中才能运行,通过网络教学环境可以被学员共享,单机运行的课件可以通过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运行。课件与网络课件对于介绍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较有优势,通过它,可以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活动;(3)文献资料:包括社区教育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以及对重大社区教育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这些文献资料有助于社区居民了解社区、关注社区、参与社区教育;(4)资源目录索引:通过列出社区教育中的相关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帮助社区居民拓展学习内容,增进学习效果;(5)网络课程:包括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是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网络展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它可以使社区教育教学活动极为方便地走进千家万户,解决了社区居民空闲时间不确定,难以集中学习的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社区教育教学资源中,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目前,这样的资源有的还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挥了显著效应。
为增强数字化学习平台对市民学习的吸引力,应不断丰富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如大连市沙河口区通过数字网络平台共享的课程包括百余类,点击量已达到数十万;依托社区教育学院将各街道、社区及相关委办局的特色课程资源经过认真收集、整理,将课程进行细致分类,统一放置在沙河口区社区教育网站上。苏州昆山市建立了拥有2372门课程的“昆山市民学习在线”共享平台。目前,市民网上实名注册超过67万人,每年访问学习量超过45万人次。
(三)智能化管理社区教育工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规范、有效地管理社区教育工作成为许多实验区的做法。长沙市岳麓区投资40万元建设岳麓区社区教育管理平台,采取“一站式”模式,将社区教育综合管理、志愿者管理、短信群发、居民学习和论坛、视频会议等平台集成到岳麓社区教育网,同时还建立了基于社区教育网的“QQ群”、“博客圈子”、“学习圈子”等形式的网络学习型组织400多个,一网多群的网络格局正成为社区教育的高效数字平台。泉州市鲤城区一是依托社区学院(鲤城电大)信息网络,建立数字化社区(终身)教育学习平台;二是利用鲤城新闻网开通“鲤城区ITV公共学习频道”;三是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创办全民网络学习平台,联合网络传媒在0595.com网站上开设具有鲤城特色的教育频道。青岛市城阳区教体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创办了城阳区网上家长学校,设有10余个栏目,提供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帮助家长释疑解惑。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管理社区教育工作,还包括发布社区教育信息、统计社区教育工作情况、交流和展示社区教育活动等方式。
三、发展与思考
目前社区教育还处于实验阶段,各地实验区在社区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处于极度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探索与研究,任务长期而艰巨。
(一)加大投资,增购设备,建设硬件环境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毋庸置疑。提高社会整合能力、满足社区居民多元的学习需求,提高社区教育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的优势。一些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的社区,应当提高认识,加大投资,增购设备,建设硬件环境,尽快启动这项工作。
(二)开发量多质优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教学资源
虽然信息化的社区教育教学资源已经建设或正在建设,但应当看出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已经建好的信息化资源中,存在不断丰富、继续完善的问题;正在建设的信息化资源,存在运行管理上的问题。而且这些资源,无论数量、质量和形式,与理想的信息化社区教育教学资源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对于现有的信息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充实,丰富社区教育教学资源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的任务[6]。
(三)探索和构建新型社区教育教学模式
社区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要求科技含量高的教学条件和现代化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因此,探索和构建新型的社区教育教学模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课题。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满足社区对于教育教学资源多样化的需要和居民多种学习方式的需要,变得现实而紧迫。
(四)推进终身教育现代信息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搭建现代教育信息平台提供了物质保障和全新的发展空间。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其中比较典型的示范社区包括2007年建成的西安市碑林区、广州市海珠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该项目是国家教育部启动的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公共服务体系,由各省广播电视大学牵头实施,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环境。借此契机,有条件的实验区或相关机构应该将社区教育信息化融入该项目进行实施和推进,积极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卫星网,使全区社区教育院校、居村委办学点和企业培训中心等机构连接共享,建立相应管理体制,推进终身教育现代信息平台建设。
(五)加强社区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
通过社区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可以降低信息技术的成本,提升系统利用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几点:制定社区教育信息技术的标准,使数据、服务、技术等指标的衡量有据可依;制定教育信息共享机制,使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有制度保障;形成业务协同合作的制度,统一规划、统筹推进,通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合作,努力实现传输网络、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集群效益和网络效应。
[1]陈宇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5(4):59-61.
[2]周萃,戴心来.基于魔灯(Moodle)的信息化社区教育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6):25-27.
[3]“数字化学习港”:让学习没有障碍[N].中国教育报,2007-06-07.
[4]程秀丽,戴心来.社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22-24.
[5]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浅谈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EB/OL].http://edu.cn.
[6]王国光.多维视域中的社区教育分析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3(9):66-68.
责任编辑蔡久评
王国光(1975-),女,山东菏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编审,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朱经强(1964-),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税务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理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高职院校校本质量评价标准建构研究”(编号:13YJC880064),主持人:王国光;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研究——基于比较的视角”(编号:15ZD3LYB026),主持人:王国光。
G720
A
1001-7518(2015)27-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