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之以利,晓之以势
—— —烛之武说辞艺术赏析

2015-01-31洪方煜

中学语文 2015年16期
关键词:郑伯秦伯信义

洪方煜

动之以利,晓之以势
—— —烛之武说辞艺术赏析

洪方煜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言: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师之师。这句话用于烛之武身上最为妥帖。每次读《烛之武退秦师》,总会生出许多感慨,查阅相关资料,总感觉赏析过于寥寥。笔者不揣浅陋,对其说辞艺术作些赏析。

对于烛之武的出场,《左传》 运用的是先虚后实式——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是谁?他何来的自信,将国家的命运交付于烛之武身上?如果不成功,他还要押上烛之武与自己的性命。这里没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对烛之武极为熟悉,知道他的论辩艺术,知道他的胆魄,也知道他不会毛遂自荐,必须自己先出来推荐。同时,他已看出见“秦君”,而不是见“晋君”—— —他是看出了玄机:秦晋围郑,起因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且,两军没有合围,而是“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如果有空子可钻,那就是“秦君”—— —这个人也是目光如炬,的确是“一只狐”(佚之狐谐音)啊!在佚之狐信誓旦旦的推举下, 烛之武发了一番牢骚,“惊悚” 地出阵了—— —“夜缒而出”。这一段看似与“退秦师”无关,实则与下面的说辞虚实辉映,为下面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张本。

孤身一人,深入虎穴,烛之武一介书生,凭什么打动秦伯?而更大的可能是,烛之武一言不合,就成了秦伯的刀下之鬼。显然,开口第一句话极为重要。烛之武深明其理,劈首就来了一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他的意思很明白,小小的郑国,已经被两个大国包围得铁桶似的,结果不用说谁都知道。我现在不是站在郑国的立场说话,而是置身事外,帮你分析秦国在这件事中得到的好处,跟你一起拉拉家常。一句话打消了秦伯的疑虑与戒备,拉近了说话者双方的距离,为说话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接下来该说什么? 二战时期英国首相邱吉尔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对于国与国之间而言,这句话无疑是至理名言。烛之武很懂这一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实际上对秦伯敞开了心扉:你秦君出钱出力,大老远赶来,并非学雷锋做好事,无非利益使然。但问题是,灭了郑国,你秦国与郑国隔得远,即使得到土地也守不住,好处多不了;而晋国与郑国隔得近,好处多多。最可怕的结果是,你秦君实际上是为晋君打工,帮晋国增强实力。此消彼长间,您国家在诸侯间的竞争力也就相对下降了。这是第一层。“一语点醒梦中人”,秦伯也是聪明人,马上对伐郑起了疑问。

烛之武知道自己的话起了作用, 开始了第二层意思:相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意思很明显,保郑对秦国大有好处。无需动刀动枪,却能得到莫大的好处,亡郑保郑,结果大相径庭,秦伯内心深以为然,不禁为自己的举动吓出一身冷汗。

烛之武知道,这时秦伯已经被自己打动,但秦伯顾虑的是,尽管当年自己将宝贝女儿嫁给晋君重耳,并派人护送他回晋国当国君,并非出于救世主之心,让晋国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而是想以晋国为凭借,找到一块进入中原的跳板。然而,人家重耳好歹名义上是我女婿,我这样始盟终断,在天下人面前显得太没有信义了吧?于是,烛之武再次显出了说话的高超技巧,说了第三层意思: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你看,当年晋惠公不也是您秦君护送到晋国当了国君吗?可晋惠公怎样对您呢?本来答应的两座城池,一转眼就不承认了,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晋国什么时候讲过信义呢?要是说起不讲信义,也是他晋国不讲信义在先啊!这一番话,等于为秦伯的毁约找了个台阶。

这时候,烛之武知道,退秦师已是不成问题。问题是,真正要置他们郑国死地的不是秦国,而是晋国,如何退晋师,保住郑国?你要知道,晋国可是重耳亲自带来了他们的虎狼之师,下面还有狐偃、赵衰等将相之材佐助啊,他们可不是容易对付之辈。怎么办?还得往秦君身上打注意,于是烛之武展开了第四层意思: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话里的意思是, 晋国的眼光可不仅仅在郑国这一小块土地上, 他们图的可是扩大地盘、 增强实力、称霸天下的大事。换言之,郑国在秦晋之间充当了隔离带的作用,一旦郑国落入晋国之手,贪得无厌的晋国下一步自然要打秦国的主意, 你秦君帮晋君实在是害人终害己啊!一番话说得秦伯心惊肉跳,最终不但自己撤军,而且与郑国结盟,还担心这盟约阻挡不了晋军进入郑国的脚步,干脆派出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帮助郑国守卫。

如果说,烛之武前面三层意思着重从“利”字着眼的话,那么,最后让秦国主动帮助郑国守卫则从“势”着眼,成功地瓦解了秦晋同盟,将郑国的一场大祸消弥于无形。

春秋无义战。 我们暂且对这场战争本身正义与否不予评论,毕竟,郑伯其人也是残暴之徒,当年,确是他对不起晋文公。一直为后人所称道的“秦晋”之好,也不是铁板一块,所谓的联姻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后来秦晋之间爆发著名的“崤之战”,郑伯终于吃到当年“无礼于晋”的苦果,不得善终;其继承者也重回晋国怀抱,寻求保护。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很好的证明。抛开烛之武的爱国之类的“高大上”主题不说,单就他的说辞而言,其退秦之所以取得成功,客观上是秦晋各有各的利益打算,没有合兵一处;而主观上,就在于烛之武熟悉秦晋之间的历史与利益得失所在,洞察秦伯内心,抓住秦伯见利忘义的心理,动之以利,晓之以势,让秦伯在揆利度势间作出了退师助郑的选择, 化解了郑国的一场危机,成就了千古美名。

[⑪浙江临海市双林南路台州中学]

猜你喜欢

郑伯秦伯信义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信义兄弟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浅探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辩艺术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