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缄默知识的编辑专业成长

2015-01-31张丽珍

基于缄默知识的编辑专业成长

张丽珍

(浙江师范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缄默知识是编辑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和拥有丰富的缄默知识有助于编辑的专业成长。编辑专业成长是编辑个体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基于编辑缄默知识内涵的剖析指出缄默知识是编辑专业成长的标志,突显了编辑的创造性,使理论走向了实践。缄默知识的获得和显性化是促进编辑专业成长的两种方法,编辑的内隐认知和显性知识隐性化是缄默知识的获得方式,社会化和外化是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途径。

关键词:缄默知识;编辑成长;显性化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张丽珍(1982-),女,浙江磐安人,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编辑。

中图分类号:G238文献标识码:A

编辑专业成长是编辑个体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编辑从新手编辑到合格编辑、成熟编辑、专家编辑或学者型编辑的发展过程。一个刚进入编辑岗位的新手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编辑、骨干编辑,除了显性知识的积累之外,缄默知识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缄默知识又称隐性知识,最早由波兰尼在1958年提出,指的是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在编辑的所有知识结构中,除了存在可以用语言、符号和公式表达的显性知识,还存在着更多的连本人都没有意识到、不可言传、难以捉摸的知识,它们藏匿在编辑的日常工作当中,影响和决定着编辑的日常行为和工作实践,这种知识就是编辑的缄默知识。编辑缄默知识是编辑在工作实践和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内隐性且高度个性化的知识,它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个人化,不能以正规的形式或途径加以传递,但可以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被个体所感知、体验、领悟和实践。如像教育、历史等编辑学科背景知识对栏目策划和选题组稿的影响,编辑的价值信仰、专业情操对稿件判断的影响等,这些就属于不可言说和表达的缄默知识。日常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比可言传的知识更多,而这些知识以无声、内隐的方式左右着编辑的选题策划、栏目组稿、审稿校对、改稿加工、编排出版等活动。因此,理解编辑缄默知识的存在、促进其获得和显性化对编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编辑缄默知识的内涵

编辑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会形成独立的认知模式、思维水平、价值审美、情感态度、实践经验等隐性而又不成系统的缄默知识,如选题策划、稿件取舍、编排技巧、人际关系、职业态度等知识。这些难以言说、不易模仿的缄默知识深深影响着编辑的处世态度与行为方式,进而体现出不同的编辑风格、编辑水准、编辑兴趣和编辑伦理等。由于编辑的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至今人们对编辑缄默知识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为阐述编辑缄默知识到底是什么,这里将从知识结构、内容特征和编辑智慧三方面出发来阐述编辑缄默知识的内涵,以便能深刻理解编辑缄默知识。

1.从知识结构看编辑的缄默知识

有学者认为编辑是身兼数职的高级人才,其知识结构基本要素包含:较高的政治素养、牢固的基础知识、丰富的百科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的工作能力。[1]因此,一个合格编辑的知识结构可以细分和扩充为如下几点:(1)政治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2)专业知识。即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知识。(3)语言文字知识。即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知识和扎实的文字功底。(4)编辑出版知识。即编辑学和出版学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5)有关读者和作者的知识。即在组稿、审稿、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要符合读者、作者、出版物的需要,权衡利害关系。(6)编辑职业目标、态度、经验及风格等方面的知识。如编辑对自己职业定位、工作态度、岗位经验等方面的知识。(7)出版与编辑环境与文化脉络的知识。如编辑对当前形势政治、出版文化、单位特色、出版物定位等方面的知识。(8)编辑对文稿、作者、出版物、读者进行隐性管理的知识。如优秀编辑在选题策划和作者群的建设上,巧妙地利用自己内外资源和沟通技巧进行经营。(9)编辑气质、风格、智慧方面的知识。每位编辑在与人交往、校对加工、栏目策划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判断,这是他们运用各类知识、能力、情感、资源和方法的结果,常常体现着编辑个人的经验和智慧。(10)个人的科研方法和治学策略。编辑要走专家或学者化路线,需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治学策略,但因为个体的兴趣、志向、专业等学习条件不同,科研和治学策略也不同。

从以上编辑知识类型可知,编辑知识有显性部分也有缄默部分,且后六种知识类型以缄默知识为主,占了编辑全部知识的重要部分,更是实践工作的关键。缄默知识是编辑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知识,是编辑的经验积累,具有较高的情境适应性。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大多的编辑活动需要更多的情境性的实践知识,而实践知识多半为缄默知识。编辑缄默知识如编辑个体的专业理想、道德情操、对作品的喜好、审读意识、人际沟通知识、对多变情境的处理策略、在文稿编辑中的理解、把握和加工策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的创新、批判、反思精神等,是高度个人化的内隐性的不能言说的知识,是编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而逐渐成熟的。

2.从内容特征看编辑缄默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认为,缄默知识包括认知和技能两个维度,且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交叉。认知维度主要由心智模式、信仰、观念和价值观等组成;技能维度通常与缄默知识的“知道如何做”、非知识的、难以捕捉的技能紧密相关,包含了专业技能等。[2]认知维度的缄默知识形成既定模式后不容易改变,个体往往不自觉地接受它们的存在,虽然这些缄默知识不易察觉和表述,但对人的认识和行为影响巨大。技能维度的缄默知识主要来自亲身经历的高度个人化的洞察力、直觉、灵感等,譬如对审稿、编辑、校对、排版等的一些习惯性的技巧,编辑往往对这些技巧背后的原理、规则很难明确表述出来。

缄默知识有几个典型特征:(1)非逻辑性,即不能用语言、文字和公式等进行逻辑说明,不可言传性是其首要特征;(2)非公共性,即不能通过正规形式如学校教育等进行传递,因为当事人无法清晰表达清楚;(3)非批判性,即不能加以理性批判,需要个体通过感官或直觉获得;(4)情境性,即个体只有在问题或任务情境下才会获得缄默知识;(5)文化性,即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社会规则等文化因素会产生不同的缄默知识;(6)层次性,即根据能够被意识和表征的程度,缄默知识可以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三种。[3]

从以上论述可知,编辑缄默知识分为认知和技能维度,包含了编辑专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也包含了洞察力、直觉、灵感等,它零碎而又不成系统,难以捉摸又具有不确定性。编辑缄默知识依赖于个体的体验、知觉与澄清,需在特定情境或实践领域中获得和体现。

3.从编辑智慧看编辑缄默知识

编辑智慧是指编辑对出版物和文稿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创造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鉴别力和创造力等。[4]编辑智慧包括编辑的理论智慧、实践智慧、情感智慧三个方面。[5]理论智慧是编辑对出版规律的把握,包括了编辑的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出版知识及编辑出版经验和编辑出版理念(包括效益观、价值观、质量观、服务观)。实践智慧是编辑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是关于怎么做的智慧,既包括对编辑出版流程中的常规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也包括处理随机性的特殊问题的“急智”。情感智慧是指编辑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况的了解、自我情绪的把握,与他人的情感沟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上三种编辑智慧虽有显性与隐性部分,但隐性知识应该是核心部分。编辑智慧是编辑在长年累月的工作积累和文化沉淀下生成的包括认知、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综合结果,而不是靠单纯的知识传授就能形成的。

编辑智慧是编辑个人的一种内在品质,是编辑能力、风格和艺术的合金。现实编辑工作中,编辑智慧突出显示在对出版物和文稿的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创造上,这一活动包括了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审读校对、文字加工、对出版情境的整体感知、对出版选题的敏锐察觉、对作者群的熟稔、对文本的润色和再创造等。编辑智慧大多是缄默的、难以传递给他人的,是编辑在工作中通过身心感官和知觉获得的,与个人的价值观和经验紧密相连,甚至编辑自己也不知道或说不清它们从什么地方获得,如何生成和发展,更多时候只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因此,编辑智慧含有缄默知识的成分,是编辑的一种创造智力,是在经验把握和重组基础上实现的智力的张扬;是编辑的一种文化修养,是拥有知识和能力综合基础上实现的水平的超越。

综上分析,可以对编辑缄默知识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编辑缄默知识是编辑不易表达清楚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体现在编辑在专业行为中的信念、价值、文化、情感、注意力、理解力、洞察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那些高度个性化、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它既影响着编辑的职业理念,又指导编辑的工作实践,同时还反映着编辑的职业智慧。编辑缄默知识具有较高的情境性,是在编辑日常工作和问题情境中融合认知与技能因素逐渐积累而成并运用于工作实践的知识。

二、缄默知识促进编辑专业成长的意义

编辑专业成长是新手编辑走向成熟和专家编辑的发展过程。与新手编辑相比,专家编辑的优势在于其专业训练中积累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缄默知识。新手编辑如果能知晓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并及时意识到自己的缄默知识和学习他人的缄默知识,然后结合实践获得缄默知识,那么其专业成长便会较为快速。合格编辑经常归纳、梳理和实践自己和他人的缄默知识,可以让自己更胜任岗位,进而向成熟阶段迈进。而成熟编辑的缄默知识在价值观、情感意志、创造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可以实现自我的更上层楼,使自己走向专家型编辑或者学者型编辑之路。总之,缄默知识在编辑专业成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缄默知识是编辑成长的标志

专业知识处于编辑成长的核心地位,决定着编辑技术和质量的优劣,而显性知识无疑不能全部体现编辑的智慧、风格和水平。另外,编辑成长不是建立在严格、科学的显性知识基础之上,而是以编辑个体的、缄默式的个人知识为保障的。由于缄默知识是与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影响着编辑所有的认知、思维和行动,但又不易被自身察觉,即使被别人发现,自己也不容易梳理和表述,甚至发生“舌尖现象”。[3]但编辑如果能发现和理解自己和他人内在的缄默知识并有意加以利用、梳理、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知识,就实现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获得,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一个编辑娴熟精湛的专业能力和灵活丰富的专业智慧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而缄默知识包含了更多的能力和智慧成分,因此获得和积累缄默知识的过程就是编辑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编辑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缄默知识的日积月累,从而实现对先进的出版理念、独特的选题意识、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厚的审读功底、巧妙的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提升和进步。因此,编辑对缄默知识的认识、理解、提炼,有助于提高编辑活动的理性自觉,有助于编辑从新手或合格阶段走向成熟和专家阶段。

2.缄默知识凸显编辑的创造性

编辑工作是充满灵性的工作,需要编辑具备很高的审美素养与创造能力。[6]在现实的编辑部环境中,千篇一律的选稿组栏、文字校对、技术排版等常规工作,死气沉沉的编辑气氛,致使编辑工作热情和效率不高。这样,本该充满生机和活力、蕴含职业价值和意义的“编辑”便失去了活力。一旦编辑得不到应有的人文关怀,主体性得不到重视,创造性失去了动力,那么编辑发展就会止步不前。

编辑不是幕后工作者,而是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如果没有一般技术和能力的个性化理解和应用,就不可能造就优秀的编辑。优秀编辑通常富有创造性思维,这种创造性体现在编辑出版觉悟、编辑经验、编辑技巧、对大小问题的认知、对有价值问题的嗅觉、对问题合理性的直觉判断和出书出刊的价值预感等方面,其对编辑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验丰富的编辑与刚入行的新手编辑即使采用相同的选题方案做相同的策划,得到的出版效果也相差甚远;即使相同的文本,由于编辑理念、直觉、悟性不同,文本呈现的编辑结果也有差异,这些都是编辑个体间缄默知识的差异造成的。可见,个性化的缄默知识是出版质量和校编质量的关键。由于特具创造性的缄默知识一直就是动态的、生成的、发展的,所以每个编辑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3.缄默知识使编辑理论走向实践

编辑理论是显性知识,这种“显概念”在实践中对编辑的工作行为难以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假如这些外显观念不被编辑所感悟、理解、接受和内化,没有变成“自我的概念”,就会影响实践运用的效果。这种“自我的概念”就是一种缄默知识,是编辑个体通过内化而变成的个人知识。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就认为,缄默知识是实践智力的核心,[7]并将缄默知识定义为指向行动的知识,是个体从实践中而非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与行动密切相关的知识。[8]所以,编辑的缄默知识能把有关编辑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连接起来,对编辑行为产生规定性的影响,支配着编辑各种选题、组稿、校编、排版等行为,进而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意志和价值观,表征出编辑不同的工作风貌和工作业绩。所以,这种隐藏在编辑内心又镶入日常实践的缄默知识,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编辑的活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连接。

三、缄默知识促进编辑专业成长的方法

因缄默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内隐性、不可言说的特征,其与编辑专业成长的作用机制问题需要结合缄默知识的获得和显性化研究进行探讨。缄默知识的获得即个体缄默知识的内在生成,缄默知识获得越多,编辑专业成长越快;缄默知识显性化即缄默知识通过外在表达进而转化为显性知识,它实现了缄默知识的传播与分享,促进了编辑的专业成长。

1.缄默知识的获得

缄默知识可以通过内隐认知和显性知识隐性化两种方式获得。目前心理学家对内隐认知的具体进程知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已获得的刺激或环境信息印迹,自动地在无意识水平经过与已有个体经验的复杂整合,形成了极具个人性的、抽象的缄默知识。这种知识由于其在信息获得、登记、编码、加工、储存、提取、运用诸环节均处于无意识水平,而具有强烈的内隐特点。[9]339比如,编辑经常会对某类选题、某种文风、某种措辞产生偏好,但却说不出具体的经验依据。

缄默知识获得的另一方式是显性知识隐性化。个体可能经过显性的方式,借助语言符号,通过一定策略和程序习得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是显性的,但通过反复练习、不断熟练,可以达到无须意识监控的自动化水平,进而转化成缄默知识。[10]如编辑的文字排版技巧,编辑在大量工作实践后,可以自动一气完成相应操作,但未必可以清楚地表述过程要领或者原理依据。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编辑把外在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不断地强化或弱化某些知识,这样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最终形成自己高度个性、自动化的缄默知识,如编辑的语感能力对文字加工的影响。

缄默知识是“个人知识”,它的生成与个体的品德、智力、知识、能力、经验、社会背景、文化特性等密切相关的。新手编辑由于刚入职,工作经历少,实践不足,使得缄默知识不足,结果是对工作的悟性、方法、技巧较少,进而影响着职业的直觉和信念。但随着时间的增长,缄默知识会逐渐增多,表现在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逐渐增长,如对出版编辑情境的认知更深、对选题的敏锐性更高、对文稿审读能力更强、对问题分析更为透彻、对问题解决策略更具独创性等等。那么,如何促进编辑知识的获得呢?

首先,需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编辑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显性知识,把显现知识内化为缄默知识,还要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缄默知识的存在。越能意识到缄默知识的重要性,就越能够有效地开展编辑行为,反之就容易墨守成规,陷入编辑校对的习俗和惯例中不能自拔,使得整个编辑活动成为枯燥无味、缺乏生机和创新的过程。

其次,内隐认知与缄默知识有关。内隐认知获得缄默知识有两个重要途径——顿悟学习和内隐学习。顿悟学习即学习是“完形”的重组的顿悟结果,不是对问题情境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斯腾伯格提出的顿悟观,其心理学过程包括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和选择性比较。内隐学习即无需有意安排也无需显性的操作规则,可以自我生成知识,体现了学习的自动性和模糊性。

最后,显性知识隐性化。编辑在专业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审稿、校对、排版等活动的反复练习、不断熟练,将原本的显性知识如制度、规范、理论等运用到实践,最终达到程序化的无意识水平,即获得了自觉选择、自动编码、快速提取的缄默知识。这个过程中,必要条件必须是反复练习和熟练,因此,编辑在平时的专业训练过程中不断熟练技能,可以扩充自己的缄默知识,包括审稿意识、文字加工、版面设计等。

2.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缄默知识显性化是把个体或组织的隐性知识信息引导出来,用语言文字或其他符号编码记录,成为可以交流、共享、运用的知识。[11]野中郁次郎对缄默知识显性化进行研究,提出了社会化和外化两种方法。社会化(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它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外化(从缄默知识到外显知识),个体主要通过将自己的观点和意向外化成为语词、概念、形象等在群体中传播与沟通,逐渐实现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使之成为人类的公共产品。[12]

缄默知识显性化意味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可以通过人员之间的交流或者以认知和价值观为基础的解释模式达到缄默知识的传播与共享。知识拥有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知识表达出来,且又能够让知识的接受者明白,就实现了缄默知识的显性化。通过显性化不仅可以让个体内部达到自觉,也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传递,达到缄默知识的传播和共享。换言之,缄默知识外化需要编辑个体的表达和反思,而社会化依靠的是编辑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共享。具体来说,缄默知识显性化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得:

首先,勇于表达自己的缄默知识。社会心理学和组织心理学认为,缄默知识不完全难以用语言表达,还因为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限制或者惧怕权威,而影响了隐性知识的表达和生成。[9]309如编辑因为舆论或社会压力、从众心理或者自身地位、不具有权威或者惧怕权威,而极力阻止自己去表达感受到的经验、想法或知识,放弃自己发现和表述的使命,缺乏让自己显现缄默知识的勇气和自信。表达不能表达的东西,可着重依赖于比喻的语言和象征作用,通过隐喻、象征、讲故事、深度会谈等手段表达出自己的缄默知识。

其次,提高编辑的反思能力。要做到缄默知识显性化,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缄默知识进行发现、澄清、梳理、加工和分享,而编辑的反思是促进这一过程的有效途径。编辑的缄默知识富有情境性和个性化,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依靠自己的反思和体悟去生成。反思不仅是专业成长的基石,也决定着编辑对缄默知识的驾驭能力。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经验性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探析缄默知识的规律和机制,进而提升为清晰明确便于理解的显性知识。

再次,促进编辑的交流与对话。编辑部同仁之间营造学习性的文化氛围,鼓励以老带新,相互学习。师徒制的学习方式可以较快促进新编辑的成长;老编辑也要不断提升,从他人中学到新的有价值的知识。同时,编辑要多走出去考察、培训,扩大视野,学习其他组织和个体的编辑缄默知识。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环境的演化,每个个体和组织都会存在着不同的缄默知识,编辑可以在交流与对话中理解或领悟他人的缄默知识,然后结合自身情况,加以内化改造并运用到具体实践,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

最后,建立知识共享的编辑组织。编辑活动流程多,要求高,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在组织内部开展各种交流手段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和有效使用,建立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是达成缄默知识传播和共享的有效途径。结合编辑专业较高的实践性特征,组织可以通过成员合作的方式,让大家高效地挖掘彼此的缄默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发现、提炼、总结自己和他人的缄默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以语言或符号的形式显性化。这样不仅强化了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也促进了编辑个体的专业成长。

在终生学习、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编辑只有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展自己的缄默知识,才能获得更强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成就。当前,编辑个人缄默知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通过自己体验、沉思、感悟和领会的、有别于职业培养知识系统、有别于他人的缄默知识,是编辑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特征体现,也是编辑从新手到专家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编辑知识结构刍议[J].出版科学,2010(6):31-32.

[2]Nonak I, Konno N.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44-45.

[3]吴同华.略论缄默知识视角下的“舌尖现象”[J].教学与管理,2011(3):23-24.

[4]于本淑.编辑智慧的心理要素及养成[J].编辑之友,2011(6):85-87.

[5]周海忠.管理编辑智慧 经营智能资本[J].编辑学刊,2006(6):48-50.

[6]周芷汀.学术期刊经营与学术经营关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0-115.

[7]Sternberg R J, Hedlund J. Practical Intelligence,g, and Work Psychology[J]. Human Performance,2002,15(12):143-160.

[8]曲佳,何朝峰.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缄默知识探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 28-31.

[9]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27-29.

[11]张丽丽.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30.

[12]郭秀艳.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31-36.

Edi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Based on Tacit Knowledge

ZHANG Lizhen

(EditorialBoardofAcademicJournals,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Tacit knowledg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editors’ knowledge, which indicates that obtaining and possessing abundant tacit knowledge can help edi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so-called edi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is an individual’s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being immature to being mature concerning their knowledge, ability, emotion and attitude, etc.. This paper, following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ditors’ tacit knowledge, points out that the tacit knowledge marks editors’ professional growth, thus highlighting editors’ creativity and their abilities to put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To acquire tacit knowledge and to make it explicit are two major way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the former depends on implicit cogni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of the explicit knowledge, while the latter requires socialization and externalization.

Key words:tacit knowledge; editors’ growth; explicating

(责任编辑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