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子戏”考辨——兼论“叶子戏”与敦煌遗书形态“叶子”的关系

2015-01-31方俊琦

关键词:叶子

“叶子戏”考辨
——兼论“叶子戏”与敦煌遗书形态“叶子”的关系

方俊琦

(浙江师范大学 图书馆,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叶子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博戏,也称“叶子”。“叶子戏”与后世的“彩选”、“升官图”、“纸牌”和“纸牌酒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名称也与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存在渊源关系。

关键词:叶子;叶子戏;彩选;敦煌遗书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方俊琦(1968-),女,安徽安庆人,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敦煌残卷缀合研究”(14AZS001)

中图分类号:G232.3文献标识码:A

“叶子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博戏,也称“骰子格”、“叶子”、“打叶子”。有关“叶子戏”的记载较少,其具体的制度、规则、方法等鲜见于文献,造成人们对于“叶子戏”的认识多有舛误。“叶子戏”与后世的“彩选”、“升官图”、“纸牌”和“纸牌酒令”有一定的关联性,其名称也与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一、近代有关 “叶子戏”的观点

王赛时在《“叶子戏”的流传与变迁》中说:“‘叶子戏’又名斗叶子、叶子格,起源于唐朝,盛于明清,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纸牌游戏。”[1]

王馨欣在《从“叶子戏”看明代版画展示传播的创新》中认为,“叶子戏”也称为“叶子”,是一种兼有纸牌游戏和行酒令作用的民间游艺工具。[2]

据传,汉代大将军韩信为了减少士兵思念故乡和亲人的乡愁,发明了供士兵娱乐的纸牌游戏,因为纸牌只有树叶大小,所以被称为“叶子戏”。[3]又据张爽,发明“扑克”的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张遂等人,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4]这一说法有些牵强,树叶大小随树种不同而异,并非所有树叶都是小型的。

游上则认为,唐代一行和尚以官职名目编制了一套“彩选”纸牌进献宫中,俗称“叶子戏”、“斗叶子”或“叶子格”。叶子即纸片。[5]

综上,近代关于“叶子戏”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种:1.“叶子戏”是一种纸牌游戏;2.“叶子戏”是一种纸牌酒令;3.“叶子戏”是“彩选”纸牌。

二、“叶子戏”的源起与流行

关于“叶子戏”的起源,晚唐钟辂《感定录》云:“唐李郃为贺州刺史,与妓人叶茂莲江行,因撰骰子选,谓之叶子(即叶子戏)。咸通以来,天下尚之。”[6]590钟辂在唐大和二年与李郃、杜牧等人同年擢进士,官至崇文馆校书郎。[7]作为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的官员,他关于李郃创制“叶子戏”的记载应该是准确和权威的。

《灌溪李氏族谱》认为李郃制叶子格是想借此“希文宗感悟,以竟其用”,因此,李郃所著《骰子选格》三卷,抑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之意云耳。据史料记载,李郃愤“刘蕡不第”,认为“我辈登科,能无厚颜”?他不顾个人得失,上疏文宗。大和二年,该科考中进士者二十二人,其他人都被授以京官,唯李郃因上疏让第,得罪宦官而被排斥出京。高承《事物纪原》云:“唐之衰,任官失序,而廉耻路断,李贺州郃讥之,耻当时职任用骰子之数,均班爵赏。”[8]213可见,李郃最初创制此戏有讽刺朝政的意蕴。开成二年(837),李郃升吏部侍郎,授正议大夫,因“边疆效劳,例得荐升京秩”,有机会把“叶子戏”带入京都,于是也就有了同昌公主用此戏款待韦氏诸宗之事。

晚唐光启年间进士苏鹗《杜阳杂编·同昌公主传》载:“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令僧祁捧立堂中,则光明如昼焉。”[6]1044这是有关玩“叶子戏”的最早记载。同昌公主于咸通九年嫁给韦氏,成书时间距离玩“叶子戏”时间较近,足证“天下尚之”的真实可信。

由是观之,“叶子戏”实源自唐代李郃,而非始于汉代韩信。

《续事始》载:“陈思王曹子建制双陆,置投子二。唐末有叶子,不知谁置,遂加投子至六。六只,盖起近代大和文宗时年号。今按唐李贺州郃撰《叶子格》,世有其书,则六只当自郃矣。”[8]212可知“叶子戏”需要用骰子作为工具,且是六子,依彩决定胜负。

自“叶子戏”产生以来,无论皇帝之家还是上流社会的文人墨客,都喜为之。

《北梦琐言》云:“唐僖宗皇帝播迁汉中,蜀先主建为禁军都头,与其侪于僧院掷骰子,六只次第相重,自幺至六,人共骇之。”[6]1665由“人共骇之”可知,“六只次第相重”应是“叶子戏”中的最名贵彩。北宋哲学家邵雍《梦林玄解》载,李洞集有赠龙州李郎中诗。他先梦六赤,后因打叶子,因以诗云:“征黄喜兆庄周梦,六赤重新掷印成。”诗者由感而发,因梦中博玩“叶子戏”中六赤彩,于是想试试自己的运气,结果竟美梦成真,“六赤重新掷印成”。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叶子戏”所用骰子是六只。“六赤”是“叶子戏”的名彩之一,而“叶子戏”又称“打叶子”。

五代十国时期,“叶子戏”仍在流行。钱易(968-1026)《南部新书》云:“梁祖初革唐命,宴于内殿,悉会戚属。又命‘叶子戏’,广王忽不掷,掷戏具于阶,抵其盆而碎之。”[9]钱易为吴越忠逊王钱倧 (929-975)之子,吴越王钱镠之曾孙。《新五代史》记:“天佑元年,封镠吴王。”《资治通鉴·唐纪八十》载:“镇海、镇东节度使越王钱镠求封吴越王,朝廷不许。朱全忠为之言于执政,乃更封吴王。其书又云:梁太祖即位,封镠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客有劝镠拒梁命者,镠笑曰:‘吾岂失为孙仲谋邪!’遂受之。”作为吴越王钱镠的后人,钱易关于梁祖朱温博玩“叶子戏”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

有关梁祖博戏之事,薛居正(912-981)《旧五代史》载:“骰子数匝,广王全昱忽驻不掷,顾而曰‘梁祖’,再呼‘朱三’,梁祖动容。广王曰:‘你受他尔许大官职,久远家族得安否?’于是大怒,掷戏具于阶下,抵其盆而碎之,喑鸣眦睚,数日不止。”[10]此记载与钱易大体一致。

至大宋初年,叶子戏渐废。欧阳修《归田录》云:“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今其格,世或有之,而人无知者。惟昔杨大年(974-1020,992年赐进士及第)好之,仲待制简,大年门下客也,故亦能之。”《宋史》云:“得象(978-1048, 1002年进士)尝与亿(即杨大年)戏博李宗谔家,一夕负钱三十万。”[11]从《宋史》可知,欧阳修所说惟杨大年与其门人能之并非虚言。

地处大宋之北的辽主也喜好“叶子戏”,可见当时“叶子戏”流传之广。邵经邦《弘简录》载:“穆宗应历十九年(969)正月己卯,(辽主之四)朔宴宫中,不受贺,己丑立春被酒,命殿前点检夷臈葛代行击土牛礼。自此至月终不听政,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12]顾炎武《日知录》云:“穆宗应历十九年正月甲午,与群臣为叶格戏。而其年二月己巳,即为小哥等所杀。君臣为谑其祸,乃不旋踵。”[13]《辽史》云:“帝(道宗)晚年倦勤,用人不能自择,令各掷骰子,以采胜者官之。耶律俨尝得胜采,上曰:‘上相之征也!’迁知枢密院事,赐经邦佐运功臣,封越国公,修《皇朝实录》七十卷。”正如汪师韩《谈书录》所言:“此则真以骰子选官者矣!”李郃当初创制“叶子戏”是“希文宗感悟,以竟其用”,却不曾想,还真有帝王会如此荒谬,“真以骰子选官”,更难料有人因此而命丧黄泉。这亦或是“叶子戏”在宋初渐渐失传的缘由之一。

从记载“叶子戏”的作者到“叶子戏”的博玩者大都是帝王将相和进士出身的文人仕者可以窥见,“叶子戏”在宋初鲜有人能为之。王辟之(1067年进士)《渑水燕谈录》 云:“叶子言二十世李也,当时士大夫宴集皆为之。其后有柴氏、赵氏,其格不一。蜀人以红鹤格为贵,禁中则以花虫为宗。其法:用匾骰子六只,犀牙师子十事,自盆帖而下,分十五门,门各有说。凡名彩二百二十七,逸彩二百四十七,总四百七十四彩。余家有其格,而世无能为者。”[14]可见“叶子戏”的彩类众多繁杂,市井中人的确难以博玩。

综上,“叶子戏”自唐产生以降至五代十国之时,正如欧阳修所说,唐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五代国初犹然,尤其在帝王将相、文人仕者之家大为流行,但鲜有市井之人博玩的记载;到宋初之时,“叶子戏”已渐渐鲜为人知。

三、“叶子戏”与“彩选”、“升官图(选官图)”

因“叶子戏”彩数繁多复杂,很难在普通人群中流行,宋初士大夫文人即对此加以改编,选取“叶子戏”中的名彩重新编制成新格,即彩选格。

相对于叶子,彩选较为便于博玩。因此,彩选在宋代颇为流行。欧阳修《归田录》云:“叶子格者……大年又取叶子彩名红鹤、皂鹤者,别演为鹤格。”郑公戬(992-1053)天圣中举进士,尝与同辈赌彩选,一坐尽负,独戬赢数百缗。是岁解头魁荐第三人及第。[14]11朱翌(1097-1167)《潜山集》卷二《夜宿方允廸家雨雪大作》诗曰:“雨脚雪花方间作,灯红酒绿正争光。更烦彩选消长夜,坐看回旋穴骼忙。”[15]

有人认为彩选与”叶子戏”是同一种博戏,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彩选在南宋晚期仍有人为之,而“叶子戏”——据欧阳修记载——当时的情形是“今其格,世或有之,而人无知者”;其次,郑樵《通志·艺文略》“艺术类第九”第三类有凡17种,具体是:艺术、射、骑、画录、画图、投壶、奕碁、博塞、象经、樗蒱、弹碁、打马、双陆、打球、彩选、叶子格、杂戏格。[16]作为史学家和目录学家,郑樵将“彩选”跟“叶子格”分开列举,足见二者不同。因此,彩选虽生于“叶子戏”,却又异于“叶子戏”。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彩选集》有记:右莫详谁氏作,本朝踵之者,有赵明远、尹师鲁,元丰官制行,有宋保国。皆取一时官制为之,至刘贡父独因其法,取西汉官秩升黜次第为之。又取本传所以升黜之语注其下。局终,遂可类次其语为一传,博戏中最为雅驯。[17]李清照《〈打马图〉赋》亦云:“且长行、叶子、博塞、弹棋、世无传者。大小象戏、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独彩选、打马,特为闺房雅戏。尝恨彩选丛繁,劳于检阅,故能通者少,难遇勍敌。” 由是,彩选作为博戏中最为雅驯者,因其丛繁,劳于检阅,在南宋时能通者就很少;到了后世,其命运几乎和“叶子戏”在宋初一样,已无人知晓。所以,彩选在四百年后被谢肇淛(1567-1624)误认为是最为俚俗之戏的升官图也就不足为怪了。

升官图(即选官图)宋已有之。清代姚范《援鹑堂笔记·集部》云:“吾乡人新年喜为《升官图》之戏,云:‘明倪文正鸿宝所造。’非也。《吹剑录》云:‘陈漫翁垓监转盘仓,与镇江守乔平章争一事,乔平章乞回避,漫翁得岳祠吏,持牒索回文。’漫翁就书一绝,云:‘砚干笔秃墨模糊,半夜敲门送省符。掷得幺三监岳庙,恰如输了《选官图》。’据此,则宋时已有之,明人从更官制耳。”[18]宋时文人诗作中也有很多的相关记载。钱塘藏书家陈起《江湖小集》卷七十七《选官图》云:“排衔累职甚分明,除罢皆由彩色行。纵有黄金无好彩,也难平白到公卿。”[19]胡仲弓《苇航漫游稿》中五言律诗《选官图》云:“百年穷仕宦,尽在此图中。真假名虽别,升沉理则同。前程如漆黒,末着满盆红。时彩毋虚掷,平迁至上公。”[20]王之道《相山集》卷十七《南歌子端午》云:“雨过山如洗,风来草自梳。佳人不惯手谈输,却道如今重赌选官图。”[21]这都是宋人写宋事,足见选官图在当时的普遍程度,而彩选却因为丛繁、劳于检阅,能通者很少。因此,彩选绝非一般人都能为之的升官图。而升官图的流行之广当与科举文化浓郁、士人崇尚功名有关。

另据郭祥正(1053年进士)《青山续集》卷七《选官图口号》诗云:“环合官图展,观呼象子圆。飞腾随八赤,摧折在双玄。已贵翻投裔,将薨却上天。”[22]从“飞腾随八赤”可知,博戏“升官图”所用骰子是八只,而“叶子戏”只有六只。

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选官图盖与彩选形制相似而实不同也。由于他们所用的戏具都有骰子,玩时需掷骰子,依据骰子所中的彩决定最终胜负,这使得人们将叶子格、彩选、升官图误认为是一种博戏。

综上所述,“叶子戏”在宋初渐废,无论是有其书还是无其本者,真实情形是世无能者。“叶子戏”、“彩选”绝非“升官图”,否则欧阳修和李易安就不会说“人无知者”和“能通者少”了。从升官图由宋以降一直兴盛也能看出,二者绝非同一种博戏。

四、“叶子戏”与“纸牌酒令”

“叶子戏”与“纸牌酒令”因为所用博具相同,也使得后人将其混为一谈。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云:“洞诗六赤,即今之骰子是也。叶子形制或如今酒牌,然今之酒牌不用骰子,唐之叶子详洞诗意或以骰子行之,杨以为即今酒牌,误矣。”

酒牌令唐已有之,且那时的酒牌令是用骰子的。王谠《唐语林》云:“唐人酒令白乐天诗:‘鞍马呼教住,骰盘喝遣输。长驱波卷白,连掷彩成卢。’予按皇甫松所著《醉乡日月》三卷,载骰子令云:‘聚十只骰子齐掷,自出手六人,依彩饮焉。’”[23]程大昌《演繁露》云:“饮酒卷白波,唐李济翁《资暇录》谓:‘汉时尝擒白波贼人,所共快,故以为酒令。’”[2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也有关于骰子酒令的记载:“张祜客淮南幕中,赴宴,时杜紫微为支使,座中有属意处,索骰子赌酒。牧之微吟:‘骰子逡巡裹手拈,无因得见玉纤纤。’祜应声曰:‘但知报道金钗落,仿佛还应露指尖。’”[25]文人墨客席间掷骰子行酒令作诗以助酒兴,局中杜牧与张祜诗作各显风采,流传至今。骰子酒令也丰富了唐人的诗作。

骰子酒令中还用到一种酒筹的工具。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云:“唐人饮,以筹记罚,刘梦得诗‘罚筹长树纛’是也。今按:令章,谓酒令。违令,则以筹记其罚也。”[26]白居易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酒筹的作用是以筹计数,最后再按所得的筹行罚酒作诗。

后来,酒筹演变为比较复杂的行令工具,筹的制法也复杂化,在用银、象牙、兽骨、竹、木等材料制成的筹子上刻写各种令约和酒约。行令时合席按顺序摇筒掣筹,再按筹中规定的令约、酒约行令饮酒。 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发掘了唐代银器窑,其中藏有50支唐代银涂金《论语》酒令筹及配套的“论语玉烛”酒令筹筒,这套酒筹正面上半部写有《论语》词句,下半部则规定了饮酒对象、饮酒方法以及所饮酒量。

酒筹有用纸质材料做成的纸牌记令约和酒约,这正是后人误把“叶子戏”当成纸牌酒令的缘故。如唐代刘禹锡等《春池泛舟联句》诗云:“杯停新令举,诗动彩笺忙。”这里所描写的情形就是纸牌酒令,“彩笺”就是彩色的纸片。纸质的酒筹经演变发展,成为了后世的纸牌。

综上,人们之所以将“叶子戏”、彩选、酒令、选官图误认为是一种博戏,一是因为“今之戏具与古同”,二是因它们都依彩行事,且彩名多相同,如堂印、碧油等。这就是“叶子戏”与诸博戏之间的相关性,而它的名称与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也存在某种渊源关系。

五、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与“叶子戏”

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与“叶子戏”的渊源,起于欧阳修《归田录》。书中云:“叶子格者,自唐中世以后有之,说者云:因人有姓叶号叶子青者撰此格,因以为名。此说非也。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其制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备检用者,卷轴难数卷舒,故以叶子写之,如吴彩鸾《唐韵》、李郃彩选之类是也。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27]

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是缝缋和粘叶两种散叶装订方式的古籍形态,其具体装帧方法笔者在《从敦煌遗书看古籍形态的演变与发展》中有详述。[28]

据刘志清和林世田先生的研究,敦煌遗书残卷中也不乏“叶子”装。如其《S.6349与P4924〈易三备〉写卷缀合整理研究》中有:“若第5、6叶原非一叶,第4、5似一叶,第6、7叶似原为一叶,两叶向内对折,其对折装帧形式则与蝴蝶装别无二致,孙毓修先生认为旋风装就是蝴蝶装,向达先生著录本书为蝶装,亦不无道理。”[29]从中可窥见敦煌遗书存在“叶子”的形态,且隐含着敦煌遗书形态由折叠向“叶子”过渡的演变轨迹。

《骰子格》作为需要频繁查检之书,适宜用“叶子”这种形态写之。然而,用“叶子”形态书写的书籍还有很多。据考证,甘肃藏敦煌文献中有线绳和麻绳装订的写经,例如敦煌研究院096,题记“大唐天宝元年五月日白鹤观御注”;[30]甘肃博物馆016,末尾题记“贞元拾玖年二三日下”;敦煌博物馆053,题记“唐天祐三年丙寅正月二十六日八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也有若干粘叶装,例如BD08808《观世音经》、BD0889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08822号2《延寿命经》等;[31]此外,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文献S.5444粘叶装唐写本《金刚经》、敦煌遗书S.5534号缝缋装唐天复五年写本《金刚般若波罗经》、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手稿部敦煌遗书中的线装遗籍,另外还有唐代文人墨客需要频繁翻检的韵书之类(如吴彩鸾《唐韵》),等等,都是敦煌遗书的“叶子”形态;那么,为何独有《骰子格》用“叶子”为名呢?

缝缋散叶装订的“叶子”书并非唐代始有。隋代杜宝《大业拾遗记》载:“洛阳翊津桥通翻经道场东街。其道场有婆罗门僧及身毒僧十余人,新翻诸经,其经本从外国来,用贝多树叶书。叶长一尺五六寸(约36厘米左右,古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3.1厘米)许,阔五寸许,叶形似枇杷而厚大,横作行书,随经多少,缝缀其一边帖帖然。”[32]经过翻经道场翻译后的经书,其装订方式一定借鉴了贝叶经的形态(缝缀其一边帖帖然),用缝缋方式装订当时的译经,此即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

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书之称葉》中云:“《说文解字》艸部,葉,艸木之葉也,从艸枼声,于书葉之葉不相类,盖其本字当作枼,《说文解字》木字部,枼,薄也,从木世声;六书枼一训薄,薄则便于翻检,故一翻为一枼;一葉之葉本当作枼,亦取其薄而借用之,非其本义如此;吾尝疑葉名之缘起,当本于佛经之梵贝书;释氏书言西域无纸,以贝多树葉写经,亦称经文为梵夹书。此则以一翻为一葉,其名实颇符。不然,木之葉,于典册之式何涉哉!”[33]这段话解释了人们之所以称散叶装订之书为“叶子”的原因:一是受贝叶经书一翻为一叶的影响;二是体现其一翻为一叶的方便之用。[28]

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还不能搜尽流布海外的敦煌遗书;或许在世界的某个角落,还沉睡着更早期的敦煌遗书的译经“叶子”书。我们谨以天宝元年(742年,敦煌研究院096号)为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的产生记年,以开成二年(837年,李郃带“叶子戏”进京)为“叶子戏”的产生记年。如此,则“叶子”书的产生约早于“叶子戏”近一个世纪。因此,“叶子戏”不可能是第一部使用敦煌遗书的“叶子”形态书写的书,它以“叶子”为名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据上文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叶子戏”的名彩和逸彩共计四百七十四种。这么多的彩,要记熟且能博玩,一般人确实难以做到。为便于人们查检博玩,著者分门别类,将其彩书写在散叶的纸牌上帮助人们记忆博玩。据洪迈(1145年中进士)《夷坚丙志》记述:“《徐秉钧女》云:取骰子示母曰:‘此叶子格也,【注】博徒以骰子两彩相向为叶子。’”[34]两彩相向称之为“叶子”。骰子两彩相向以唐僖宗在僧院所掷骰子六只次第相重为例,叶子(纸牌)正面是记“自幺至六”,那么叶子的反面即相向之彩为“自六至幺”:即叶子正面是骰子的123456点,而翻到叶子的反面则是654321点,正好次第相向。在博玩时,书写彩例的叶子除了作为辅助工具方便人们记检以外,还具有类似酒筹的功能,记录人们所中的各类不同彩种和彩数,以便一局终了倒盆时算筹。

因此,“叶子戏”以“叶子”为名的真正缘由实有三点:一是“叶子戏”用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写之;二是博戏中用到书写彩例的“叶子”作为辅助工具——这也是人们误以为“叶子戏”就是后世纸牌的原因;三是其彩例中规定“骰子两彩相向为叶子”。

至此,“叶子戏”的各说之误,以及“叶子戏”与敦煌遗书的形态“叶子”的相关性,明矣。

参考文献:

[1]王赛时.“叶子戏”的流传与变迁[J].文史知识,1995(5):56-60.

[2]王馨欣.从”叶子戏”看明代版画展示传播的创新[J].设计,2012(2):256-257.

[3]徐春茂.扑克牌的渊源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地名,2008(12):65-66.

[4]金硕.“叶子戏”里寻根源[N].吉林日报,2008-03-25(12).

[5]游上.从“叶子戏”、马吊到麻将[N].绵阳晚报,2010-04-03(14).

[6]李昉.太平广记[M].刻本.无锡:谈恺,1566(明嘉靖四十五年).

[7]徐松.登科记考:卷20[M].刻本.江阴:南菁书院,1888(清光绪十四年):401.

[8]高承.事物纪原:卷9[M].刻本.建阳:魏氏仁实堂,1506(明弘治十八年).

[9]钱易.南部新书:卷10[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

[10]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2[M].刻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75.

[11]脱脱.宋史:卷131[M].刻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 1739(清乾隆四年):3205.

[12]邵经邦.弘简录:卷230[M].刻本.仁和:邵远平,1688(清康熙二十七年):3121.

[13]顾炎武.日知录:卷28[M].刻本.吴江:潘耒遂初堂,1696(清康熙三十四年):565

[14]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9[M].刻本.长塘:鲍廷博知不足斋,1803(清嘉庆八年):49.

[15]朱翌.潜山集:卷2[M].刻本.长塘:鲍廷博知不足斋,1776(清乾隆四十一年):24.

[16]郑樵.通志:卷69[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1623-1626.

[17]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61.

[18]姚范.援鹑堂笔记:卷47[M].刻本.桐城:姚莹淮南监掣官署,1835(清道光十五年):589.

[19]陈起.江湖小集:卷77[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534.

[20]胡仲弓.苇航漫游稿:卷25[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17.

[21]王之道.相山集:卷17[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109.

[22]郭祥.正青山续集:卷7[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73.

[23]王谠.唐语林:卷8[M].刻本.三原:宏道书院,1840(清道光二十年):208.

[24]程大昌.演繁露:卷12[M].刻本.虞山:张氏照旷阁,1805(清嘉庆十年):84

[25]王定保.唐摭言:卷13[M].刻本.虞山:张氏照旷阁,1805(清嘉庆十年):80.

[26]韩愈.东雅堂昌黎集注:卷22[M].抄本.北京(紫禁城):乾隆武英殿,1784(清乾隆四十九年):338.

[27]欧阳修.归田录:卷2[M].刻本.会稽:商氏半埜堂,1594(明万历二十二年):18.

[28]方俊琦.从敦煌遗书看古籍形态的演变与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6):50-54.

[29]刘志清,林世田.S.6349与P.4924《易三备》写卷缀合整理研究[J].文献,2006(1):48-54.

[30]段文傑.甘肃藏敦煌文献[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140.

[31]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遗书:第104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1:20-23.

[32]李商隐.玉溪生诗详注:卷1[M].刻本.桐城:冯浩德聚堂,1780(清乾隆四十五年):18.

[33]叶德辉.书林清话[M].长沙:岳麓书社,1999:13-14.

[34]洪迈.夷坚丙志:卷5[M].刻本.吴兴:陆心源十万卷楼,1879(清光绪五年):25.

Research on Yezi Xi and Comments on Its Relation

with Leafage Forms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FANG Junqi

(Library,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The “Yezi Xi”(Leaf Game), also known as “Yezi”(Leaf), was an age-old card game enjoyed by ancient Chinese. It may be connected with such later forms of pastimes as “Caixuan”, “Shengguan Tu”, “Zhipai” (playing cards) and “Zhipai Jiuling” (drinker’s wager game) and the name “Yezi Xi” itself may be tied to the leafage forms(also known as “Yezi” in Chinese)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Key words:Yezi(Leaf); Yezixi(Leaf game); Caixuan; Dunhuang manuscripts

(责任编辑吴波)

猜你喜欢

叶子
读《了不起的小叶子》有感
专业修脚店
叶子
秋天的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一片翻转的叶子
自信的叶子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
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