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的名师工作室建设
——以无锡市“许昌良语文名师工作室”成长为例

2015-01-31许昌良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3期
关键词:共同体专业语文

许昌良

(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214045)

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合作”为核心,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学习者联结在一起,进行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组织。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学习组织群体不同,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1997年,美国西南教育发展中心(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首次发表了关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描述和介绍——专业学习共同体是由具有共同理念的管理者与教师构成的团队,他们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且是进行合作性、持续性的学习。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专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促进教职工发展的有力途径,并成为学校变革与改善的有效策略。此后,SEDL在与阿帕拉契教育中心(Appalachia Educational Laboratory)的合作下制定出“专业学习共同体问卷”,将其划分为五个主要维度:支持与共享的领导;共同的价值观与理念;合作性学习及其应用;支持性条件;个人实践的共享。

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和发展的促进。在中国的教育文化语境中,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是否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与促进教师的发展。显然,名师工作室体现上述共同价值与理念、分享、支持、合作、协同学习与成长的特征。

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进,培育结构合理、具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构成的区域学科高峰人才队伍,从而产生区域教师的“雁阵效应”与“群落效应”,显得异常重要与迫切。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于2008年9月成立了覆盖中小学语文、数学、美术、物理、化学等六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许昌良领衔的“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六年来在专业学习共同体视角下加强工作室建设,导师与学员携手,走过了艰辛而充实的历程。

一、在导师自身成长示范中建立学员专业成长对话的可能

在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许多教师“被成长”,他们没有需求,缺乏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和外部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我们工作室创办之初,笔者就始终秉承使命——打造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以促进教师发展为核心任务,拥有共同价值与理念,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探索群性的养育机制,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作为一个人,作为生命的存在,其最高意义和价值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人是一个没有完成而且不可能完成的东西,他永远向未来敞开着大门,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有完整的人。”超越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在专业发展上,我始终这样要求自己。导师的自身影响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导师的我,是“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我将此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在读书修身、课题研究、教育表达等诸多方面潜心钻研且积极实践,科研做得扎扎实实。我力求做到:每年认真做一项课题,获得一项教育教学奖励,坚持做一本主题论文集,每年发表含核心期刊在内的省级以上教科研论文十篇以上,听课一百节以上。我本人获得江苏省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晋升江苏省第二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获得了无锡市东方硅谷领军人才以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出版《语文教学与心理学》《沉静语文——语文教学改革的诗意旅程》《沉静语文——语文教学改革的深情瞩望》《惯习:一种内部创造的形塑》等专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员在我的影响下,积极投身自身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工作室的运作是在我与学员的沟通交流中,基于对话展开的。最重要的是,我的专业发展行动为我与学员的对话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反思与体悟以及与自身的对话建构了自己的经验。

二、在引导描绘成长愿景中建立学员专业发展信念

现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是寻求个体独立与专业归属两个方向张力的产物。共同体成员的同质性与异质性特征决定了工作室要塑造一种典型的文化实践共同体,即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与相互介入性的有机结合。这首先从个人规划开始。愿景规划是蓝图,是行为路径。工作室刚成立时,我就明确要求学员认真规划专业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意向,拓展个人生命意义和职业潜能。我认真研究并设计框架,带领学员制定《三年主动发展规划框架》。学员先分析自己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现状,然后确定总体发展目标,最终分解为三年阶段性目标达成的具体措施,做好学员的专业成长方向引领。在学员规划上,我崇尚“和而不同”的培养理念,即:导师和学员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旨趣、追求和目标,也允许保持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风格,倡导学员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追求多样化发展,强调个性化发展正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活力与生机。

规划是前提,信心是基础,信念是灵魂。教师自身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人发展愿望,那么外力对他发展的帮助是有限的。身处变革的时代,客观上要求教师要向既往的经验惯习寻求变革,要确立并提升自己的理论意识,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对实践现象和专家学者的理论进行去蔽与反思,并在判断反思的基础上生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并尝试构建自己的实践理论。所以,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把这个团队定义为学习型组织,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逻辑通道:“学习—实践—研究”,努力呈现精神气象,创造研究气氛,相互欣赏、相互关注、相互支持,牢牢抓住专业研修提高专业水平的核心任务,杜绝形式主义。以工作室为基础性平台,形成“导师、学员、区内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建立信念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这就是信念,有了信念,就能去除庞杂冗枝,务本发展,精益求精。工作室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向既定目标迈进。

三、在多元协商的发展路径探寻中打造独特的成长样态

教师专业发展光凭热情是不够的,需要有具体的活动平台。工作室没有成熟的活动经验,但坚持贯彻“理论与实践并举,探索与务实齐驱”的研训原则,不断和学员总结每次活动成败的经验,探索开辟了多层次、多种方式的发展路径,诸如:课例研究、读书充电、课题研究、论文研磨、请进走出、论坛沙龙、专家引领、学员基本功修炼等多项举措。大胆尝试,小心求证,共同体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跋涉之路。

1.用阅读铺垫成长的通道。理论乃行动之先导,工作室注重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我总是耐心鼓舞,给他们讲教育家与优秀教师的故事,描绘美好的愿景。我要求学员建立三个阅读圈,即语文学科阅读圈,教育科学阅读圈,哲学、文化阅读圈;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读规定的著作,多做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并且提出量化的要求。每年的寒暑假,我都会给学员发放阅读书籍。每次开学的第一次活动,我都是安排读书汇报会,坚持并且交流读书的情况。在我的悉心指导下,“科研先行、理论探索、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理念渗透到了每个学员的心田。在阅读之中,学员的底气得到滋养,理论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2.以课题研究催生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决定一个优秀教师走得远近的关键因素。我首先着力于夯实学员的科研意识与规范,从具体的科研知识、方法普及开始,从如何科学有效地听、评课入手耐心细致地辅导,指点学员步入教科研的殿堂。2008年秋季工作室一成立,就申请了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沉静语文的文化样态实验研究”,针对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浮华、低效等弊端,提出给语文教学营造一方净土,给语文教师一颗沉静的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师生潜能,真正让教师和学生沉浸在语文美好的境界中。2013年下半年,工作室针对作文教学的空泛无序现状,申报并获批了省级科研课题“初中作文课堂教学课型与实施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员们在研究实践中迅速步入教育科研的正轨。

3.在游学取经中感受科研的魅力。几年来,我积极创造机会,带领工作室成员南下北上西行,洞悉教改信息,把握当下学科教学即时动态。2010年、2011年两次到成都、重庆,参加全国中语会的赛课研讨活动。2012年5月份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两岸三地散文教学研讨会”,工作室受邀与会。学员们一睹国内高层专家对语文教学焦点问题的唇枪舌剑,感受港台内地教师同课异构的风采,聆听散文教学的诸多深刻思考;2013年、2014年,两次参加在济南和青岛举行的“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每一次活动,学员们听了大家名家的课,犹如醍醐灌顶,研讨交流到夜里十一二点还意犹未尽,兴奋不已,真是如沐春风,如浴春雨。

4.在课堂展示中淬炼教学本领。工作室实施“兼收并蓄,个性发展”的策略,以课堂为基本载体,锤炼学员。2009年以来,工作室组织学员上研讨课近百节,组织了数十人次参加各级比赛。《爱莲说》《雪》《老王》《再别康桥》《济南的冬天》《记承天寺夜游》等一篇篇课文大家研究得有滋有味。虞芳老师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评优课比赛,以“优雅大方的教态,深情委婉的风格”脱颖而出。2010年秋季,工作室开展“煮酒论语文”活动,邀请了全国六十余位语文专家及青年才俊齐聚凤翔,第三届“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暨中语会“校际联合体”成立仪式在凤翔实验学校隆重举行。工作室全体成员作为策划、组织、主导的核心力量,三位学员和外地教学高手一起为代表和嘉宾呈现了精彩的展示课,引起强烈反响。论坛上我发表的主题演讲中阐述的“沉静语文”理念得到了与会诸多专家教师的认同和赞许,中语会课堂教学策略优化总课题组专家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沉静语文”理念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在跟踪评价中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成长。针对学员在加入工作室时制订的个人发展规划,在一定阶段,导师会同学员一起对照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考核点评。关注个体纵向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发展信心,同时也增加压力,助加动力。我始终持以积极的评价信念,同时鼓舞学员秉承积极的世界观,对学员的点滴思考与进步都予以充分肯定;积极探索个性化设计培养方案,促进学员差异化发展。

四、在关注学科教改前沿动态中打出自己旗帜

作为学科教学研究的工作室,应该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我们针对语文学科现状,对语文教学中的物质主义与科学主义保持充分的警惕,主张语文教学的道德回归。对繁华喧闹、浮躁功利当断然拒绝,以沉静之心对待心智成长。沉静语文是一种学科教学哲学,是要以超然的境界、以“语文本该精致绵密”的格调和纯真的内在气质与风格,打破以往纯技术语文、技能训练式语文中闭塞、保守、停滞的所谓“情致与意趣”,特别是自以为是的矫情与做作,从而烘托出灵动慧颖的“沉静语文”样式中的绰约风姿。“沉静语文”是生命意义的标杆,它与学生的生命成长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同他们人格品质的养成是同构共进的。只有沉浸于文字,让文字之美、之魅进入学生生命、灵魂深处,内化为深厚的文化沉淀和日渐完善的人格内驱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殿堂的恢宏与壮观,进而奋起探索精神世界里的秀色与美景,追寻生命路径上的方向与标尺,才能最终提升学生人格的质量与位格,让人生在“沉静语文”的引领下变得更厚实、更有人性的光辉与力度!沉静语文要求教师要有潜心会文的教学品质,沉着稳健的教学心境,最终形成宁静致远的课堂文化。

学员在“沉静语文”的理念引领之下,逐渐透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语文教学理论根基上打牢扎稳。“沉静语文”获得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10月14日,在“全国课改典型初中名校名师特色课堂现场精彩观摩暨全国初中名校名校长课改特色经验报告会”上,杨静老师代表工作室展示了《蔚蓝的王国》的课堂教学,受到与会老师一致好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宁静致远的“沉静语文”课堂文化。2012年,学员苗新坤老师代表无锡市在参加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获二等奖;学员许玲、唐晓娴两位老师在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新理念新课标”生态课堂研讨会上展示深受好评;学员孙一灵老师参加无锡市赛课获一等奖。2014年10月30日、31日,“相约凤翔、共同成长”——江苏省领军人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论坛在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召开。江苏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沙先一、魏本亚教授、江南大学吴格明教授、省教研员朱芒芒老师等一批专家及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成员40余人及北塘区60多名中学语文教师与会。官学龙、盛冬燕、苗新坤、孙一灵四位学员分别展示了《记承天寺夜游》的汇报课,都较好地遵循了“沉静语文”理念,在牢牢抓住文本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静静地读、美美地品,通过教师灵动、细致的启发点拨,走入作品主题和作者内心的深处,博得了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导师的赞许和认同。

“是水的载歌载舞,才有了鹅卵石如此的美轮美奂。”六年多时间里,工作室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充实的历程,教师科研素养不断提升,40余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30余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多位学员获得了全国赛课的一二等奖。工作室十位学员基本进入市、区品牌教师行列,其中市能手一位,市教学新秀两位,区教学新秀四位——导师和学员的共同奋斗,铸就了区域初中语文教学的“铁军”,换来的是丰硕的教学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声誉。2013年、2014年北塘区语文中考连续两年获得无锡市区第一(公办)的好成绩;《江苏教育研究》杂志2010年11期大篇幅报道了工作室的事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工作室的运作模式作为无锡市首批市级工作室借鉴的范例,它标志着该工作室已作为北塘区乃至无锡市名师工作室的典范。2012年被评为无锡市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广东、重庆、成都多地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到该工作室参观考察,其影响已远播至省内外。

“千淘万漉虽辛苦,黄沙吹尽始见金”。工作室六年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打造,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为区域教育率先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也积累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的诸多经验。▲

[1] 张四方.互助协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3(20):68-73.

[2] 殷世东.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教师教育研究,2014(9):36-41.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专业语文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