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华教授治疗肺系疾病2 则
2015-01-31刘晨
刘 晨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北京100700)
陶晓华教授师从我国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及临床大家余瀛鳌老先生,继承了老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及治疗思想,临床经验丰富,长期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对中医辨证辨病规律和专病通治方有深入研究。陶晓华教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陶师坐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笔者有幸侍诊,受益颇多。现将陶师的验案整理一二,浅谈自己体会,以供同道临床参考。
1 咳嗽咽痒案
赵某,男, 28岁,2010年7月18日就诊。主诉:咳嗽,咽中有异物感2年余。现病史:患者三年前从英国回国后,出现鼻塞鼻痒,打喷嚏,咽中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且咽干口渴,咽痒而咳,西医诊为慢性鼻炎,咽炎。同时上身皮肤起丘疹,有瘙痒感。平素畏寒足冷。饮食可,睡眠可,大便一日一次,舌边有齿印,苔黄,脉细数。
中医诊断:肺热郁闭,肺失宣泄。辨证分析:英国空气质量差,多雾霾天气,肺主气,司呼吸,故肺系首当其冲受到累及。温热毒邪侵袭于肺,使肺气不宣。治发:祛风清热化痰。方以半夏厚朴汤加减。
处方:桑白皮10 g,杏仁后下10 g,鱼腥草后下20 g,全瓜蒌20 g,苏叶梗10 g,厚朴10 g,茯苓15 g,牛蒡子10 g,玄参15 g,天麦冬各10 g,桔梗10 g,玉蝴蝶6 g,荆芥10 g,防风10 g,蝉衣6 g,浙贝母10 g,皂刺15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二服。
二诊:服药七剂后,因有事耽搁,未来就诊,故自己就上方又服七剂。服药后咳嗽,咽痒症状减轻。但咽肿胀感,异物感明显,有痰难咳。舌紫暗边有齿痕,脉弦细。当增用三子养亲汤。前方去苏叶梗、茯苓、牛蒡子、浙贝母,玉蝴蝶,桔梗,皂刺,加白芥子10 g,紫苏子10 g,莱菔子10 g,橘红10 g,法半夏10 g。七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咳嗽症状已愈,但咽中仍有异物感,小便色黄,大便发粘,舌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赤芍,牡丹皮,加苏叶梗各10 g,桔梗10 g,牛蒡子10 g,茯苓15 g。7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上述症状皆减少。恐其脾胃因服药而寒凉,现以四君子汤加减顾护脾胃。
处方:太子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焦三仙各10 g,青陈皮各10 g,炙甘草6 g。7剂水煎服。随访病愈如常人。
按语: 英国空气质量差, 雾霾天气多。 毒邪之气多袭人体。 肺主表, 主气, 司呼吸, 所以毒邪首先侵袭肺系。 肺系在人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为鼻咽部的呼吸系统不适的表现: 肺被邪所闭塞, 则失其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之能, 表现为鼻塞, 流涕喷嚏, 咽部不适等症状。 若邪气蕴久, 则可积久而蕴热, 出现肺气分热盛证。 二为肺在体和皮毛, 表现为皮肤的丘疹等。 患者有咽痒症状, 中医讲是为外界风邪所致, 表现为突然间的咽痒而致咳嗽。 患者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咽中有异物感, 中医称之为梅核气。 梅核气乃是痰涎凝聚所成, 该患者主要是因为肺气郁闭, 肺失宣降的功能, 使得津聚成痰, 痰气相搏, 结于咽喉, 故咽中如有物阻, 吐之不出, 吞之不下。
老师在治疗呼吸系统上呼吸道不适, 见于风热咳嗽时, 擅长用全瓜蒌、 杏仁、 鱼腥草、 桑白皮这四味药打底方来治疗。 《本草纲目》 上说 “瓜蒌润肺燥,降火, 治咳嗽, 涤痰结, 利咽喉, 止消渴, 利大肠消痈肿疮毒。” 其中瓜蒌皮重在甘寒, 善于清泻肺热化痰, 瓜蒌仁重在质润, 善于润肺燥而化热痰, 燥痰,润肠通便。 老师使用全瓜蒌, 即去其甘寒之性, 又不失其质润而釜底抽薪。 因肺与大肠相表里, 在肺有热时, 可以泻大肠火热而达到泄肺热的目的, 即所谓釜底抽薪。 《珍珠囊药性赋》 中说: “杏仁除肺热, 治上焦风燥, 润大肠气秘。” 杏仁苦而微温, 苦而降肺气以止咳, 润而釜底抽薪。 鱼腥草辛而微寒, 辛可以宣通肺气, 使邪气从表而达; 寒则可清泄肺热。 同时又可利尿通淋, 使上焦之热邪从下焦膀胱而解。 桑白皮甘寒, 不仅能泄肺中之热还能泄肺中水气而止咳,以利于肺气功能的恢复。 四药相用, 从达于表和清于里两个渠道给邪以出路, 不仅治疗肺本脏, 还兼以其腑。
初诊之方中因患者舌苔黄, 故半夏厚朴汤中去半夏, 并加荆芥、 防风、 蝉衣以祛风。 桔梗引药上达咽部。 皂刺, 浙贝母散结化痰。
二诊已不咳, 但痰有难咳之感, 故改用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配以全瓜蒌, 杏仁, 桑白皮, 鱼腥草。 同时因为患者出现咽肿胀的表现, 加生地黄、 赤芍、 牡丹皮等清热凉血药。
三诊患者咽中异物感仍有, 但大便粘腻, 恐其脾胃虚弱, 服上方后寒凉伤胃。 继以半夏厚朴汤为主,加清热祛风化痰药物。
四诊患者诸症大减, 为顾护脾胃之气, 故予以四君子汤补益脾胃。
2 鼻衄验案
王某,男,27岁。2011年8月就诊。主诉:鼻流血三天。现病史:过敏性鼻炎史。鼻流血三天,同时伴有鼻塞,咳嗽,咽痛。口唇脱皮,干燥变红,西医诊断为唇炎。口干口渴,饮食睡眠可,大便一日1次。舌红苔薄,脉弦数。
中医诊断:肺胃热盛,迫血妄行,灼伤津液。辨证分析:肺开窍于鼻,肺气热盛,迫血妄行则鼻衄,咽为肺胃之门户,肺胃有热则咽痛。脾在华为唇,脾胃热盛,灼伤津液则口唇干燥脱皮。治疗:清热滋阴凉血。
处方:辛夷15 g,苍耳子15 g,连翘10 g,仙鹤草10 g,藕节10 g,生地黄2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泽泻20 g,竹叶10 g,川牛膝10 g,金银花10 g,桑白皮10 g,杏仁10 g,全瓜蒌15 g,鱼腥草15 g,生甘草6 g。7剂水煎服日二服。
二诊:鼻血,喷嚏减少,但咽干咳嗽,舌红少苔,脉弦滑。上方去竹叶,川牛膝,金银花,加滑石10 g,款冬花10 g,紫菀10 g。在一诊的基础上,加重止咳药物。7剂水煎服,日二服。
三诊:本周流鼻血症状已愈,但喷嚏,流清涕,眼睛痒,唇干唇痛,舌红少苔,脉弦滑。因患者已经无咳嗽,鼻衄的症状,所以上方去仙鹤草、藕节、桑叶、桑白皮、杏仁、全瓜蒌、款冬花、紫菀。又因患者鼻流清涕,故加车前子10 g,泽泻15 g,以使上焦之水从膀胱利;口唇症状加重,应注意清胃之灼热,拟白虎汤之意,加生石膏30 g,知母10 g,另外应注意及时增补肺阴,加沙参10 g,乌梅10 g,另加连翘10 g成方。7剂水煎服,日二服。
四诊:鼻中热,鼻流清涕,喷嚏减少,唇干灼热感,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沉弦。处方:辛夷40 g,苍耳子40 g,连翘40 g,生石膏120 g打碎,知母40 g,生地黄80 g,天麦冬各40 g,乌梅40 g,鱼腥草80 g,赤芍40 g,牡丹皮40 g,泽泻40 g,蝉蜕40 g,川牛膝60 g,防风40 g,炙甘草24 g。上药为末,炼蜜为丸,丸重10 g,每服一丸,温开水送服,日二次。此丸剂仍从轻肺胃气分着手。辛夷、苍耳子引药上行至鼻,连翘、鱼腥草、防风、蝉蜕清肺卫分热,石膏、知母清气分胃热,同时使用天麦冬,乌梅润肺阴,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凉血止血,泽泻与川牛膝同用引邪下行,给邪以出路,炙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 肺开窍于鼻, 脾其华在唇。 鼻中出血, 口唇干燥, 口干口渴, 脉弦数乃肺胃有热, 故应以辛夷, 苍耳子宣通鼻窍, 仙鹤草, 藕节收敛止血, 生地黄, 赤芍, 牡丹皮凉血止血。 同时使用老师常用的药对泽泻, 竹叶, 以导热下行; 桑白皮, 杏仁, 全瓜蒌, 鱼腥草, 止咳化痰清热。
二诊时血分热已清,但尚有气分之热,且肺宣降不利,加款冬花,紫菀以止咳。
三诊时鼻流清涕,个人认为乃是近期肺气化不利,导致水液不能布施,津液聚集于肺而成清涕,治疗应加泽泻,车前子,加大淡渗利湿之用,使水湿从小便而利;同时因为唇炎症状加重,即胃热较盛,所以加用石膏、知母,不仅清泄肺胃之热,而且还可滋阴润燥。
咳嗽咽痒,鼻衄乃临床常见之病,虽然全文仅此2则病例,但却能清楚地反映出陶师临床的治疗思路及经验用药,为我们积累临床知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