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监控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认识误区与内涵透析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5-01-31程芳
程芳
教学质量监控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认识误区与内涵透析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程芳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质量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对学生认可度的高低。而专业的生命力最终也是通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否符合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的。因此,从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的角度思考高职教育在教学模式改革、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企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学监控;专业建设;质量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性,普遍重视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团队建设、学生就业质量等重要环节加大了监控的力度。因此,需要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分析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理性地、客观地分析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关系,为学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新专业开发与专业调整等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认识的误区
专业是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专业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所学校品牌专业的形成是通过较长时间的不断建设,甚至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而积淀下来的校园文化、精神和特色的传承。专业建设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及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专业文化建设等。[1]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角度看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质量,笔者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争议,具体表现如下。
(一)专业建设质量评判的质疑
在评定专业建设质量中,专业建设质量没有科学的可供评判的标准,一些硬性指标的设计本身就存在问题。例如,在品牌专业认定方面,通常以取得多少门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作为不可缺项的硬性指标。然而,精品课程在学校专业建设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如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专业内涵等方面都是值得商榷的,很多精品课程建设通过验收后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二)以就业率的高低评判专业质量的质疑
每所学校由于行业的针对性强,都有一些就业比较好的专业,从专业建设质量监控实践过程中看,认为专业学生就业好,就说明专业建设质量高这样的教师大有人在,而这些专业的教师往往具有优越感,缺乏专业建设的紧迫性和发展的危机意识。某一专业学生就业机会多是与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相关,一些专业由于行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后需要量较大或专业行业背景的独特性等原因,也有国家对某些领域或行业的政策倾斜,导致其快速发展,学生就业前景相对好,但不等于专业建设的质量就高。
(三)热门专业建设质量的质疑
过度追求对热门专业的开发,不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争先创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和投入成本低的专业。例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法学、计算机、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曾经都是热门专业,这些专业如此快地被亮起红、黄牌,是因为不同学校同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不同学校专业建设的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有的只有一二名教师就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从而给这些专业发展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四)新专业开发质量的质疑
一些学校或专业教师在开发新专业前,缺乏严谨的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从网上下载其他同类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找几名企业专家开一次专业建设会议,稍作调整再挂上一些企业人员的名字,校企合作开发新专业就出炉了。虽然企业专家对专业比较熟悉,但他们并不了解有多少学校开设了这一类专业,对学校的专业师资和专业实训条件不是很清楚,则可能出现误判的结果(这种现象同样可能在校本教材开发中出现)。
(五)专业调整频繁或专业名称变更的质量质疑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结构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适应经济发展转型,各个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在不断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但一些学校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为了抢夺生源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的规律,频繁更换专业名称。虽然国家近几年规范了专业名称,但一些学校在招生中为了吸引家长或学生,往往在规范的名称后加某某方向,没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只要把学生忽悠过来就可以了,不但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更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甚至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质量的内涵透析
在高职专业建设质量监控方面,以往对于专业建设质量的监控,更多是从传统的质量观出发,考证专业建设的质量指标主要包含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而从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属性等方面考证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组织形态和学生专业就业质量等应作为考察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是监控校企深度合作的最佳形式和办法。以下通过对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模式的案例分析,探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经验。
(一)校校合作试行“公铁水游学制”专业建设
适应江苏大交通建设发展格局的要求,2011年,由学校牵头,联合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以物流管理专业“公铁水游学制”运行模式,试行“1+1+1”横向共享,即学生三年在三所学校分别学习10周左右时间,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校际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派、课程互选、资源共享。该游学制班已连续招生4年,并于2012年联合南京林业大学采取“1+3”纵向合作模式,开展“3+2”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研究、建立并实施符合南京林业大学特点和三所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本科分段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调研分析,这种校校合作专业建设模式使学生分享到三所学校同一个专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通过游学这种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校共同建设一个专业能有效促进各自学校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校企合作实施“嵌入式”专业建设
所谓“嵌入式”是指把企业的真实生产技术、管理、资源、文化等融合到学校专业建设之中。“嵌入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已实施多年。例如,汽车工程学院与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丰田汽车、长安福特等知名企业的专业建设深度合作,信息工程学院与北大青鸟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等,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采用合适的途径,在不同时间内将企业文化、企业技术、企业资源、企业标准等企业要素嵌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通过对近几年的毕业班级在企业的实习巡视和对专业建设成效以及学生就业质量分析来看,学生就业质量普遍得到提高,因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月薪也有了明显增长;企业最新技术、管理理念走进课堂,例如,汽车专业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开展职业入门及职业规划讲座,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岗位及要求建立一个感性的认识,感受企业工作的氛围、了解企业的文化。(1)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教学,把企业文化、企业技术、企业资源、企业标准嵌入到各个项目中,实施了基于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及职业素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2)教师专业胜任力得到提升,例如,软件专业每年都要派教师到北大青鸟集体培训学习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汽车专业教师到企业充当技术工程师等角色,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供了保障;(3)学生与企业文化零距离结合,在校期间就接受企业文化,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和诚信度,例如,汽车专业开设丰田TTEP/GR班、T-TEP/BP班、F-SEP班、东风雪铁龙、东风标致定向班、长安福特班,再通过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等,进一步嵌入企业文化、技术、资源和企业标准,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校企“双元制”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所谓“双元制”专业建设模式是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管理、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学校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与企业联合成立“江苏交工·路桥与港航工程学院”,以现代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共同创办“江苏交工港航建造师”现代学徒班级,共同推进改革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试点,实行校企“二元管理”,即企业介入招生,实行“学生教学双导师、专业建设双带头人、课程建设双骨干教师、校企人员双向兼职等双重身份”,校企共同建立年度绩效考核、评聘、培养双师资制度。[2]实现了校企共建共享实训设备、实训场地、技术资源等,共同完成实习实训和招工的整个过程。教学过程实施工学交替,引入学分制银行管理模式,学生学习过程始终有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跟踪,实现“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
这种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和教学目标考核管理模式,调动了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三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校教师以项目副经理的角色参与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的教学锻炼,提高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也为其今后获得企业研究项目打下了基础;实行企业导师负责制,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深了企业导师主动去关心学生成长、关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环节,提高了企业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带着项目学习,将学习知识、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相结合,实现了学习、上岗的零距离对接。
(四)校企“双主体”共建空乘专业试点
江苏大交通格局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统合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后,学校为适应混合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积极寻求填补在航空运输领域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通道,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设新专业的发展模式。与北京通航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空中乘务”专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主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合作模式采取“专业理事会”的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理事长由院领导担任、副理事长由企业领导担任,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和运输管理学院,承担行政事务管理和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同时,推行“双主体”人才育人模式,由校企共同申报新专业建设方案、面试招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将航空企业元素引入专业建设,构建服务“空乘+地勤”等岗位能力需求及职业发展于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为营造职业氛围,采用“仿真模拟、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学生从着装到服务规范全部按照空乘专业标准组织教学。校企共建空乘专业综合实训基地,校企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对双方教师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建立企业、学校师生同时接受教学质量考核的和质量监控的保障体系,校企共同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该专业实施“企业进驻、分层管理”的运营模式,招生、就业宣传、经济效益核算与相关责任划分等工作由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由二级学院负责。企业在学院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委派相关专业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建设及招生就业工作,从而实现校企共管、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双主体”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3]
该专业建设模式使得企业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学校无法解决的生产一线最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学校利用企业的生产、实习的资源优势缩短了专业建设周期,加快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进而实现了学生服务规范和标准与企业服务标准的零距离对接。
三、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案例的启示
综上,通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案例分析中可获得如下五个方面的启示:(1)在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学体系中,专业建设调整与区域或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密不可分,专业对接行业产业及经济转型升级是推进专业建设综合改革的必然趋势;(2)校企合作实施“双元制”或“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企业深度参与高职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改革已作为企业的一种责任,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并得到重视; (3)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学徒制不仅是学生与企业导师之间的学习关系,也是企业导师与学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一种形式,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新技术、新方法以及企业文化等,以不断丰富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样,企业导师提高指导艺术,也需要得到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运用的指导,以不断提高师傅带“徒弟”的能力;(4)校企合作推行双主体目标考核管理可延伸到政府对学校和企业合作目标考核,试行对学校和企业合作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校企合作项目给予企业一定的教育教学基金方式,减免企业的税收,从根本上提高校企合作的成效; (5)评价学校专业建设成效,除常规的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之外,以专业的文化传承、合作企业深度参与方式、企业导师对专业建设的成果等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而不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基本得到体现,但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上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的不断提升,才能得到解决,这也是教育研究者应该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1]狄伟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电影节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2]马建松.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与创新[J].职教通讯,2013(26):5-7.
[3]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人才培养质量报告[Z].2014(12).
[责任编辑 秦 涛]
程芳,女,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5)17-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