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5-01-31朱越平
朱越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高校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朱越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广东茂名 525000
总结了对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即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安排,并采取案例教学与讨论、课程论文、学生大讲堂、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对加强和改进高校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及建设提出了个人的建议。
环境保护;公选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大学生能较深入地了解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树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识,笔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1 教学内容选择
目前,环境保护课程所采用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但多数学校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 (钱易、唐孝炎主编)。其对环境保护知识内容编排较为系统科学,覆盖面较广,所以一直作为我校环境保护课程的首选教材,但由于里面引用的文献和数据距今已有多年[1],部分环保法律法规、标准、管理规定及污染控制技术较为陈旧,无法反映当前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甚至会有误导之嫌,必须加以调整、充实和更新。
1.2 教学内容安排
笔者经认真钻研教材及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整合,重新编排,确定了采用专题教学的方法,主讲以下几方面的教学内容,将教材的主要内容与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有机衔接。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学生学起来条理清晰,能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了解更多的知识。
1.2.1 当代中国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通过客观、全面地讲述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现状及面临的严峻形势、产生大气、水、固废环境污染等主要环境问题的根源及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现状,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及环境问题有初步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的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既对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又要有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施
应用科学发展观原理重点阐述我国应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从而使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内涵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1.2.3 大气、水、噪声、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与污染防治技术
先对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概念、来源以及环境标准进行简单介绍,接着重点介绍化工生产的“三废”产生机理、治理方法及国内外最新治污技术和设备等内容,特别重视对本地区、本省一些重点污染企业的生产状况及治理措施进行介绍。另外还具体分析环境污染与个人健康之间的关系。
1.2.4 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
内容包括生态学的基础概念、生态系统、环境伦理学及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我国环境管理的起源、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介绍。
1.2.5 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由于我校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大部分工科学生毕业后主要到生产制造类企业就业,了解清洁生产的内涵对他们以后工作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内容上重点介绍清洁生产的定义、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案例。
2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当代影响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有传递接受模式、启发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模式、暗示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发现模式等[2]。教学模式的选用则是根据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接受的对象灵活运用。由于讲授对象为大学生,因此根据他们知识掌握的情况,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的组合,而用得最多的教学模式则是启发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模式和探究发现模式的组合。
启发模式教学主要考虑用案例分析讨论进行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代入感,产生兴趣,进而思考,并寻求答案。传递接收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通过笔者多年的环保实践,系统讲述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通过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分析,全面分析水、气、固废、噪声产生的原因,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探究式模式采用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校是工科为主兼有文法、经管等学科的院校,学生的理性思维有很大差异,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位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自己讲述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讲授中,除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达到教学目的。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案例将所描述的事件情景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事件的阅读与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建立真实感受,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含于案例中的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3]。
例如:在讲授如何加强人的环保意识,正确对待环境问题时,试让学生假设自己前去赴宴,正在进餐时,这时上了一道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做的菜,你该持何种态度?学生们通过思考比较集中的有4种态度:(1)不吃,立即退席以示抗议;(2)不吃,也不退席,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3)吃,既然做好了,不吃白不吃;(4)吃,对餐馆老板建议或劝告今后不要再吃野生动物。学生回答问题一般从自己的本能意识出发,表明各自态度,接着对这4种态度再进行讨论后,经多人讨论及互相对比分析,发觉到问题的复杂性,自己考虑的片面性,最后普遍赞同第二种处理方式。最后笔者对此进行总结,说明从对待这一案例其实很典型反映了中国公民在环保意识上的4种层次,吃与不吃不是关键,从法律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穿山甲被端上了餐桌其实是我们社会的悲哀,事情本来就不应该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应该有更高的环境意识,应通过各自的努力消除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影响。通过对这一典型案例教学,大家从中得到启迪,并且印象非常深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2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及开展学生环保大讲堂。环境保护所涉及的知识牵涉方方面面,光靠教师课堂讲授并不足够。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传播很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强,而且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撰写课程论文,只定基本要求和大方向,在大方向内学生选对自己感兴趣的环境问题,通过书籍、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手段去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思考、取舍、总结,发掘答案,撰写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他们的思维和能力都得到了极大锻炼,也大大加深了对相关环境问题的印象。另外开展了学生环保大讲堂,让学生将其课程论文的内容通过PPT、动画、电子相册、视频等方式讲述、展示,由教师、学生提问题进行互动,课堂气氛热烈,深受学生欢迎。
2.3 直观演示法
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及世界历史上重大环境问题,学生们通过教材或多媒体课件上的文字叙述,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但是,文字就是文字,只能让人想象,却不能让人真实感受事件的原貌,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偏重于感官认识。
如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不亲眼看该事件的纪实影像资料,你就无法真正感受到甲基汞污染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终生痛苦究竟有多深;不看看沙尘暴遮天蔽日、漫卷西天的图片,就无法想象沙尘暴有多可怕;不看看滇池在20世纪70年代和现在的图片对比,可能永远都还沉醉于清朝诗人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中所描绘的滇池美景,不相信滇池已是我国乃至世界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湖泊之一,不看看在污染严重的化工厂旁学校学习的孩子们无奈和痛苦的图片,就无法理解我国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给下一代所带来的伤害,上述这些真实的影像资料图片对学生所产生的震撼性的效果是文字所不能代替的。另外学生观看了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厂各个工艺流程的图片后,对污水及垃圾的处理过程及效果有了明显的感官认识,增强了环境保护的信心。因此通过影像、动画、图片和语言等多种手段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则必然会加深学生对事物的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讨论法
笔者精心收集选取了数个国家的重大经济、产业政策、大型建设项目及规划项目,例如三峡工程、首钢搬迁、南水北调与淮河治理、茂名石化100万吨乙烯改扩建、清洁生产法实施及新能源利用等等,穿插在每一专题里,通过介绍其产生背景,实施效果、意义,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分析其对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总结有利的和不利的方面,而不利的方面又该如何消除或者受到哪些因素制约,使学生明白建设项目产生环境污染虽是不可避免,但只要控制在环境可承受范围(即环境容量)内,则项目的实施是可以接受的。从课堂情况反映来看,学生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现状普遍比较关心,对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较为关注,能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气氛活跃,也锻炼了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3 关于环境保护课程教学的建议及思考
3.1 加强高校的环境保护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尚有许多高等院校未将环境保护课程列为全校公选课,且认为开设此课程可有可无,这与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意图是不相适应的,因此笔者认为各高校有必要将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门公选课程固定下来。
3.2 环境教育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侧重点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则应侧重思维及处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从理论上对实际的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和特点去理性地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在他们将来可能跨入经济、法律、建筑、科技、艺术、新闻和工业等等各种各样的行业和社会领域时能在法律和国家规定允许范围内正确处理对待环境问题,自觉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环境保护教学案例及多媒体资料库建设,各高校共享资源
目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教学案例数量非常少,针对性和代表性强的典型案例更是奇缺,有些案例直接取自国外,不能反映中国实际情况,而国内各高校自己编写的一些案例也并不理想,给学生的思考和互动空间不大,代表性不强,且部分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变化,笔者在讲授课程中想引用一些相关案例非常困难。另外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典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方面的相关资料大多只见于文字,图片较少也不好找,更别说影像和动画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发觉有时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3.4 加强实践环节、增加现场教学互动活动
让学生到自然环境中体验、了解环境污染现状,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到生产现场和污染治理单位中参观、实习,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深他们的感官认识,激发学习热情,使教与学更加融洽。
[1] 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于启新,王琴.现代教育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 苏彩霞.案例教学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12(5):58-60.
Practice and Thought for Environment Teaching of Public Optional Course in University
Zhu Yuep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 China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rses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at is, the concept of scientif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line, using special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s, and to take case teaching, Writing courses papers, Student Lectur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get better teaching results. Finally, the author gives some personal recommendation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urs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ublic optional course;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practice
2015-05-28
朱越平,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