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
2015-01-31李建霞
李建霞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 450007)
河南省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
李建霞
(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郑州 450007)
摘要:目前河南省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存在以下问题: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结构失调;所开课程质量不高,且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授课方式单一。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优质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保证开课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优化公共选修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模式。
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
目前,河南省共有10所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独立学院的民办性质决定了他们从成立之初就承受着严峻的生存压力,生源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其专业设置有极强的社会功利性,以培养理工类或实用艺术类人才为主,强调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4部分。前3个模块已经相对固化,欲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实现专业延展,公共选修课是最重要的阵地。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可自由选择的非专业课程[1]。
在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意义重大。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与职业相关的各项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公共选修课已成为独立学院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国外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与之相比,我国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历史较短,且目前开课效果不尽如人意。关键问题是独立学院对公共选修课的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本文拟重点探讨河南省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以使公共选修课能真正发挥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结构失调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产生的方式与普通高校相同,一般由二级学院(系)申报,系部初步审批,报教务处统计汇总,最终由教务处统一开设。课程管理权力虽集中在教务处,但最终开设何种课程的权力却实际上集中在各院系。独立学院一般出于契合学分制管理要求而开设公共选修课,在开课之前没有明确的课程开设标准,缺乏对所开课程的系统研究与反复论证,对课程模块没有科学规划。各院系的管理者与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对自己所开课程是否符合学院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缺乏足够关注。申报课程时更关注个人主观意愿,多根据专业特长或个人研究方向、兴趣而开设课程。
学院和系部往往为了完成公共选修课开设任务而降低开课要求,基本上是教师提出申请就会通过审批,造成所开课程只有数量而无质量,课程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零散地堆积在一起,课程内容多有重复或交叉。以河南省某独立学院2014~2015年第二学期的公共选修课申报结果为例,有的课程内容相近,只是由于申报教师的不同而确定了不同的课程名称,如《投资理财》和《投资与理财》,《社交礼仪》和《当代社会礼仪》,《艺术鉴赏》和《艺术欣赏》。课程设置的随意影响了公共选修课的严肃性,使课程价值难以实现。
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课程零乱堆积,且课程体系结构失调。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一般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体育艺术类3个基本模块,但因自然科学类的开课难度明显大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体育艺术类课程,导致所开自然科学类课程寥寥无几,且很多是任课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的一部分。因独立学院高水平师资匮乏,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很难开设,人文社会科学类与体育艺术类课程扎堆。
1.2开设课程质量不高,且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
因建校时间短,独立学院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师凤毛麟角,这部分教师教学与科研担子重,对开设公共选修课没有太大热情。某独立学院2013~2014年连续2年(4个学期)的公共选修课开课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不足10%。目前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挑大梁的主要是入职不久或低职称的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不论是教学经验还是课程所需的专业素养均相对欠缺[2]。这部分教师面临教学与职称评定的压力,多由于系部强制或个人工作量不足的原因开设公共选修课。开设相似课程的教师也缺乏共同的教研活动,多为单打独斗,很难开出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
另外,已经开设的课程很多名不副实,只是教师将个人讲授的专业课贴上新标签或将专业课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稀释,没有实现公共选修课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的功能。加之独立学院对公共选修课普遍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鼓励措施,申报精品课程的文件虽不排除公共选修课,但实施起来却完全倾向于专业必修课与公共必修课,导致公共选修课很少有精品之作。
由于教师对开设公共选修课并无真正的热情,公共选修课教师很难形成稳定的梯队。独立学院更多是因人设课,人走课停。某独立学院2013~2014年连续2年(4个学期)持续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不足10%,很多课程只开设一次就因为教师个人原因停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
1.3教学内容把握不当,授课方式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规划,开课之前未设定明确的课程目标,教师对如何利用公共选修课实现对学生专业的拓展亦没有深刻的认识,导致其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较为随意。很多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兴趣设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或是教师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或是教师感兴趣的书籍内容,亦或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更有一些教师将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照搬过来。有些课程名头响亮,但其实内容陈旧,很难反映学科前沿知识,仅仅停留在对专业知识的简单引申与介绍。
公共选修课是针对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胜任,但因为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欠缺,故授课方式多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数一般设定为16~20课时。在如此少的课时内让教师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很多教师对课程内容本来就没有精心的规划,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更遑论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学生所选修的课程往往是自己未接触过的新领域,在课堂上一味被动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来不及消化吸收,就会逐渐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对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2.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做好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工作,学院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首先,对开设什么课程应有一定的指导原则。公共选修课作为专业延展类课程,课程设定应围绕专业,实现对专业的延展,又要注重一定的普适性。可以尝试通过以下4类课程实现专业延展的目标:
2.1.1纵向深入性课程
如《机械优化算法与有限元》《情绪管理》等。该类课程重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传播,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实用性。此类课程开拓了专业课的深度与广度,将最先进的科技文化信息及时糅入教学内容,弥补了高等教育专业课滞后于科技发展的缺陷。该类课程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学术专长。因其内容体现了“高”“新”“先”“独”的特点,非常容易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3]。
2.1.2横向拓展型课程
如《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人物趣事》等。此类课程主要内容为在专业课中涉及但因课时所限无法充分展开的内容,课程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如有必要,一门专业课涉及的内容可以开设几门公共选修课进行强化,使公共选修课与必修课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有效加强公共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的联系,改变公共选修课“大杂烩”的局面[4]。
2.1.3交叉型课程
如《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网络语言学》等。该类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交融渗透,注重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学生所接触的不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成果。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经常出现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开设此类课程也是时代的需要。
独立学院相关部门还应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规划公共选修课的配比与设置。可将公共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三大模块,对三大模块所包含的课程进行系统设置,合理组配不同领域的课程,实现开课的科学性与均衡性。学院在多方论证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公共选修课基本课程库,保证所开课程大部分出自基本课程库,同时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开设一些其他课程。
2.2打造一支优质公共选修课师资队伍,保证开课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学院只有充分利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不断提升青年教师个人潜质,提升其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才能打造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保证开课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学院应积极倡导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开设公共选修课,充分利用其学术影响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出高质量的的课程。学院还应该大胆尝试“引进来”的方法,聘请兄弟高校优秀教师来校上课,实现资源共享。还可尝试聘请优秀企业一线人员来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他们实践经验丰富,能有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弊端。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课教师多为年轻教师的现状,学院应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其开课积极性。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如青年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数量与质量将在其职称评定、晋升时成为倾斜项目;学院还应逐步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使其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独立学院应力争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打造精品课程,应从源头即公共选修课开课审批上把关,应组织督导组专家进行论证,保证课程开设的科学性、严谨性。对已经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督导组专家听课、学生评教等方式综合测评课程效果。对开课效果好的课程大力扶持,力争将其打造成精品课程。对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学校应给予物质或精神激励。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一般没有教材,学院可以优先扶持精品课程教师自己编写讲义、教材,对教材出版给予经费支持[5]。精品课程应构成公共选修课基本课程库的核心部分,保证每学期都能开课。
2.3优化公共选修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模式
公共选修课教师也应转变思想,对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与专业课教学任务一视同仁,优化公共选修课授课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打造既有专业深度、又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课程。同时,教师还应打破单一的“满堂灌”的授课模式,可以对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进行多方探索。课程的开设可大胆借鉴《百家讲坛》这种专题讲座的形式,既培养了教师的名师风范,又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院应尝试允许公共选修课教师有更大的灵活性,允许教师、学生走出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一些艺术、体育、美术类等以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可以尝试与学生精品社团联手开设,通过文艺体育表演、书画展览等灵活形式提高授课效果。
一些课程因其理论性强,必须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双向交流式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拓展课堂空间与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结语
对于尚处于初步发展时期的独立学院而言,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优先被投入到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建设中去。对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选修课却未能足够重视或者根本没有能力重视,导致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被严重边缘化,很多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基础甚至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在目前情况下,课程设置的改革存在一定的难度。独立学院应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公共选修课对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意义,克服种种现实困难,对尚处于弱势的公共选修课加大资金的投入,大力扶植公共选修课发展。
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仅仅是公共选修课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提高还涉及教学管理与监督等多个方面。独立学院必须不断深化认识,对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不断的探索,才能最终提升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雯雯.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62-63.
[2]陈媛媛.提高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8(7):37-38.
[3]刘子佳.建立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9):55-60.
[4]罗小芳,林筱颖.浅谈高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体系构建[J].柳州师专学报,2010(5):90-93.
[5]郑志秀.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及建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2-154.
(责任编辑:陆俊杰)
Probe into the Elective Course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of Henan Province
LI Jian-xia
(College of Informantion & Business,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Public elective courses in Henan province independent college have some problems, such as: independent colleg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lack overall planning, structural imbalance; the courses are not of high quality,and lack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inappropriate grasp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herefore, our academy must make capstone design well,build up the course system of scientific reasonabl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d forge one excellent teacher tea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guarantee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course,optimize conten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and enrich the course mode .
Key words:independent institute;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5.028
文章编号:1671-6906(2015)05-0123-04
作者简介:李建霞(1980-),女,河南新乡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JKGHC0150)
收稿日期:2015-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