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丽娃河畔谈中国教育公平
2015-01-31
多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丽娃河畔谈中国教育公平
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十三五”期间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高峰论坛于2015年4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国家有关部委、各省市自治区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十三五期”间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等问题。
嘉宾观点辑录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院长童世骏:实现教育公平我们责无旁贷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平从来就是中华民族教育传统的重要价值;公平也从来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中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公平也从来就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社会理想的内在要素。
近年来,华东师大在教育理论创新、教师教育改革、教育决策咨询等方面,站到了相当的高度,成立了教育学部,在教育部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并以研究院为依托,推进了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的相关建设工作。中心旨在能够站在国家宏观战略的高度,立足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从经济、产业、区域、社会等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教育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尤其是聚焦政府承担特殊责任的“教育公平”这个战略课题,努力把中心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的思想高地、一流的国家教育智库、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智库品牌。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俞可平:更加注重公平正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城乡和区域差别大;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自然逻辑、非均衡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战略、社会公共政策的某些失误、某些特权和腐败的消极后果以及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消极因素。
对此,提出改进建议:一是更加重视公平正义,进一步认识社会不公的危害,在道义上将公平正义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二是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使其更加有利于低收入群体;三是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四是改革移民、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政策,使之更加有利于社会平等;五是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的不公平,重点推进收入公平、教育公平和司法公平。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徐辉:关于十三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就“十三五”期间推进教育公平提出几个关键性问题:一是教育公平在整个教育发展格局中应处于什么地位,他认为是在快速发展中体现公平,还是在提高质量中体现公平,两者是有区别的,政策设计的出发点不一,导致的结果也就不同;二是现行的教育法律框架制度安排能否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中国至今没有建立国际上公认的对于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的继续教育法或终身教育法,以法律保障来推进教育公平亟需认真加以考虑;三是学制结构带来的不公平因素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把国家的核心课程及绩效考评作为保证教育公平非常重要的要素来考虑。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会长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程凯:不断提高残障儿童受教育水平
从整体上看,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依然很低,特殊教育质量不高,也没有一定的可衡量标准,具体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入学率低,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师资力量不足,残疾儿童家庭普遍困难。
在此基础上,对“十三五”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一是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出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适融通、医教结合的体系建设;二是坚持依法推动特殊教育的改革发展,继续深化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家对特殊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四是加快建立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认证和评价制度;五是加快康教一体化学前教育的推进力度和以技能提高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六是建立起国家残疾儿童社会保障制度,挖掘社会的潜力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法治建设可为促进教育公平“打基础管长远”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应该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法律至上,法律就是国王,而不是国王就是法律;二是良法之治;三是法律得到普遍的尊重和严格的执行。从运行状态来看,法律制度处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的问题,而法治则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的实施和法律的监督全过程,是一个相互配合、全面治理的系统工程,要解决的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从价值层面说,法律制度追求的是秩序,而法治则是在秩序里面包含着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等价值内容,它以民主政治为基石,专制统治不可能有法治。
今天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还缺少一些基本的法律,比如学校法、农村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特殊教育法、终身教育法、教育投入保障法、教育考试法等。同时已经颁布实施多年的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也需要修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缺乏针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进行问责追责。
法治建设应该也可以为促进教育公平做“打基础管长远”。我认为,首先可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教育法治的认识,其次可以为促进教育公平建立法律基石。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谈教育公平
“有教无类”并非教育公平之意,而是指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平等,因此并不能作为传统文化主张教育公平的依据。结果公平指的是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适合他自己发展的路径,因此,我们的教育模式应能适合每个人实现自我发展。消除教育不公平的前提是立足实际、承认差距,而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就是多元化、多样化,办各种类型的学校,给教育发展一定的自由空间。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公平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谢维和:中国教育公平发展的阶段性与拐点
当前教育公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特征是以一种综合的方式来定义,即通过教育的综合改革实现教育公平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公平并不是去否定效率,我们不能从一端走向另一端,不能为了注重教育公平就否定规模的增长,而是要强调教育公平和教育增长的并举,基本的规模和充分的供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
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教育公平发展的新假设,即教育发展在以增长为主要特征阶段往往不会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甚至会引起新的、更大的教育不公平,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教育增长与教育机会分配改革的结合,教育公平将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因此在教育公平的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个倒U曲线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教育公平发展的规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拓展211,兼及公平与效率
中国教育的伟大复兴,光靠几所名牌大学是不行的。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对目前的大学拨款机制进行改革,寻找另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和拨款机制,或者保持原装、淡化处理,或者立足实际需要,拓展“211工程”高校范围。
最初提出“211工程”是为了面向21世纪建设一百所左右的世界一流大学;如今“211工程”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的名牌,要想兼及公平与效率,首先要面向条件比较艰难的中西部大学,给予他们通过努力进入“211工程”大学的机会,进而缩小全国各大学之间的差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葛延风:教育公平发展需社会政策支撑
教育体制涉及两个层面的政策体系,即作为社会政策的制度安排和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方法选择。“十三五”时期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一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核心是要强化政府责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个性化的服务可以交给市场;二是要完善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三是要以标准化为基础,通过综合改革,稳步解决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办学条件差距过大问题;四是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五是进一步完善教育方式方法,深化考试制度改革,突出素质教育和因人施教;六是要推进其他社会政策改革发展,为教育公平发展创造更好社会环境。
中央党校一级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吴忠民:关于社会公正的理解
对于社会公正的理解,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的尊严和权利水准都在不断提高,要确保这些成果能使社会共享;二是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因此,公正的概念能够超越自由和平等,恰当的平等加上恰当的自由就是公正。社会公正不能以维护特定群体的利益为出发点,真正的公平正义是不管这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是属于基本权利范围内的都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保护,这也是公平正义的基本立足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教育公平的指标探究
当前设计出来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非常丰富,但其中存在重大缺失,而对于教育过程公平的研究则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教育过程公平是每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既包括平等对待每个人,又包括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人。
走向过程公平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是明确公平价值必须渗透在评价体系的全过程;第二步是关注过程指标,寻找衡量差异的平等制度;第三步是优化产出指标。他认为,在完成基本教育供给的前提下,中国教育的总体趋势应该是走向多样、优质和均衡;教育公平要转向个体维度,即教育过程中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教育公平。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从‘互联网+’来看教育公平”
慕课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工具。世界在改变,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那是一个个性化消费、个性化生产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个性化的知识、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而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还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慕课这种方式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学到任何知识,进而真正使教育公平和教育内容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要先让慕课惠及贫困地区,把最好的教师资源送到那里;先让慕课帮助二本、三本和职业学校的学生提高教育质量;先让慕课帮助渴望知识的农民工和想跳槽的蓝领白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教育政策文本中的公平概念及其分析
教育公平主要关注教育的平等促进均衡,对教育公平的理解要作为一种社会公平来对待;教育公平本身并非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追求,其根本目的是创造好的教育。只有做到教育系统内部的平等、公平,教育才有活力。目前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平等远远大于教育系统外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平等,内部存在着歧视、排斥等负面关系。在学校教育中,不仅是学生,而且老师也得不到尊重和承认,他们在教育系统里面失去了话语权。因此,在这样的阶段,教育公平不仅要继续把蛋糕做大、扩大教育资源的总量、做好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同时也要促进过程公平。
(资料来源:华东师大新闻中心、搜狐教育,《终身教育与实践》编辑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