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野三步走冶深度融合实现野教研训冶高效运行

2015-01-31滦南县教研训中心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培训

滦南县教研训中心

(滦南县教研训中心,河北滦南063500)

通过野三步走冶深度融合实现野教研训冶高效运行

滦南县教研训中心

(滦南县教研训中心,河北滦南063500)

在教研训中心成立之前,教师进修学校与教育局教研室、电教仪器站,处于培训单位、教研单位与资源主管部门是各自开展工作的,各起炉灶,沟通不畅,结果培训内容重复投入、研究课题重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重复投入,而实际效果互不负责,处于两张皮、三张皮状态,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以至于有的地区的教师教育工作大打折扣,饱受社会各界质疑,甚至在整个教育界,演化成忽略教师教育的作用的业内风气,教师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陷入尴尬僵局。

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领域出现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有的地区看不到教师教育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长远影响,有的教育局、学校也不愿意为教师培训提供足够时间。一些中小学不但没把终身教育当成工作目标,而把师训工作当成额外负担而加以抵制,个别进修学校也渐渐被边缘化成接受老弱病残的托老所,养老院。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面临渐渐滑向低谷的危险。

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育功能滞后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一方面是人力、物力、财力、机构、资源、内容、功能重叠,过度消耗,一方面新理念、新知识难于与时俱进,新技术、新手段,无法整体普及、提高,效率低下,教师培训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教研部门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也难于大面积纠正,提炼出的先进经验、先进典型,也难于系统化对接,大面积推广。资源管理部门配备的大量先进设施设备,难于与教师专业发展同步进行,造成教育技术落后地区资源闲置,教育技术尖兵资源不足。

我县经过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逐渐在破解这一难题中,摸索出一点经验和做法,今天拿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并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步是需求融合阶段:教师进修学校主动与作为培训对象的基层学校、教育局教研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对接,从学校教师、教研工作的需求入手,充分整合人力资源、计算机资源、网络资源,走教研训融合发展的道路。第二步是机构融合阶段:通过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教研训中心,实现了培训部门、教研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机构融合。2011年,我县在全市第一个下发编委文件成立研训中心。对原进校、教研室、电教站进行整合,全力打造了一个有素质,有实力,有干劲,有发展的教研训中心。第三步是提升融合阶段:充分发挥研训中心智能,锻炼队伍,凝聚人心,以及迎接省级示范性培训机构为契机,结合教师专业发展,创建滦南县模式,打造滦南品牌。

我将对三个阶段如何实现教研训融合,跟大家做一个浅显的交流。

一、需求融合阶段: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对接各方需求

我们滦南县教育局自2008年开始,选派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局副局长张荣辉同志担任进修学校校长,上任伊始便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对教师教育现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基层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为出发点,结合教研室、电教仪器站的工作计划,站在全局角度,科学合理制定出对接基层学校教学任务,对接基层师资现状,对接教研室工作目标,对接电教仪器站技术支持,制定出自己的教学计划,构建了“上挂、横联、内推、辐射”的四项功能,并形成自己的培训特色。

(一)针对引领队伍薄弱问题,通过上挂高校,实施协议培训

“上挂”是特色。依托高等学校的资源,通过签署培训协议,由对方提供师资,教学、管理等服务。从2010年起,我们与东北师大签署协议,投资50万元对骨干教师进行高级培养。中心利用假期对全县672名骨干教师及其培养对象进行了为期二年的培训,以现场说课、讲课、示范课指导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现场培训。2012年又与东北师大合作,投资130万元启动了名师培养工程,组织学员去本部参训,各项工作都在如期进行。

(二)针对学校师资不平衡问题,通过横联互助,实现区域研训

“横联”是特色。县内135个中小学教研能力各有所长,为了通过横向联合取长补短,搂抱发展,中心下发了《成立中心教研组和开展区域研训活动》等通知。把全县初中划分为五个研训区域,小学划分为七个研训区域,高中一个区域,各区域成立领导小组,专人负责,并制定了《滦南县区域研训评估标准(试行)》,各学区独立开展活动,通过专题引领、校际会课磨课、专家会诊、教学互访、研训融合,开放共享等形式,促进了校本研训的横向联合。研训中心、学区、学校三级联动,构建了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区域研训体系。有的以强带弱,有的强强联手,各具特色,效果明显。

(三)针对教研观点各异问题,通过名牌辐射,实施精品培训

“辐射”是特色。为了高起点站位,高水平切入,面对困惑大胆尝试,立足打造全国名校,投资30万元牵手《中国教师报》参加名校共同体,接受专业引领,促进课题研究,落实辐射效果,助推课改过程。2011年两所试点中学接受了《中国教师报》培训基地为期一年的培训,进而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素质,加速了课改进程。

《教师报》专家李炳亭等做客现场,以《高效课堂路径》《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高效课堂改革实践探索与反思》为题,对参训教师指导培训。他们还深入课堂,通过名师示范课、临帖课、体验式培训等形式,向我县教师全程展示了高效课堂的操作步骤、实践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并围绕导学案的编写、学习小组的建设、课堂即时评价、班级管理等细节进行了大量交流。解决了我县教师的困惑,增强了课改信心,提高了操作的技能,使我县课堂改革驶入快车道。

二、机构融合阶段:理清工作思路,提炼深度融合模式

我中心成立后,设立了行政办公室、继续教育办公室、总务处,高中研修部、初中研修部,小学幼儿园研修部,拥有教职工68名,专职教师47名,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级教师26名,特级教师1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学科齐全。

中心领导班子始终把教研与培训工作紧密结合,在教研训融合方面做好文章。经过反复多次的集体备课,创新了系列方法,实现了教研训的目标整合、对象整合、作用整合、辐射资源整合等四种深度融合的模式:

(一)研训目标的整合——“一统四段”模式

把教师业务能力的构建,作为统一目标,分解成四个阶段加以落实:1理念落地、2专业引领、3课题催化、4实践生根。中心统筹制定目标,统一部署工作,培训部、研修部全程参与,各有侧重,协调完成。

培训部侧重于“理念落地”和“专业引领”。培训模块是:教育管理与新课改理论模块、引路课示范课与临帖课模块。推广各种超前理念,引领各种新课改环节。我们先后聘请12人次高校的专家、名师来滦南进行专题讲座,现场交流,答疑解惑,竞赛评比,培训本地引领人才一千多人次,现已形成了30人的名师引领队伍,395人的骨干引领队伍。

研修部则侧重“课题催化”、“实践生根”,培训模块是:教科研选题技巧与科研方法模块,把握课堂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技术模块,是基于经验推广的课题研究、校本实践。以课题为载体,充分发挥催化和辐射作用,让新的理念扎实落地,让实践效果普遍生根,让先进经验遍地开花。县级以上的立项课题累计达到了二百多个,各种教研活动异彩纷呈,收效十分明显。

(二)研训对象的整合——“三标五极”模式

本模式是对培训对象进行了分层整合。“三标”包括高标培训、对标培训、达标培训,把传统的十多类培训,用“抓两头、促中间”的推方式进行分类管理:一是把握远景,对教学骨干、教育干部进行前瞻性的高标培训;二是对照先进找差距,对全体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对标培训;三是保证各层次教师不掉队,对薄弱学科、新入职教师进行达标培训,2012年完成各类培训18余种7000人次,促进了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五极”整合,是对名师、骨干教师、中小学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科带头人队伍这五个“引领增长极”进行整合。“五极”由培训部、研修部共同认定,统一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引领竞赛,为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丰沛的人才积累。

(三)研训作用的整合——“两网多训”模式

“两网”即指普通网和延伸到农村研训基地的城域网,是整合教研、培训两种作用的重要平台。

“多训”是指“训中有研,研中有训”,一方面是把各种典型教研活动都作为培训过程,组织远程直播,网络观摩,进行培训式管理,另一方面把大型培训,都作为一次教研活动加以深化。通过合理安排,借助统一过程,依靠两个网络,实现研训双赢。同时,每个网络都穿插安排多种培训,内容各自独立,资源各地共享,教学与教研、培训互不冲突,有机融合,各行其道,充分发挥了教研与培训的耦合增效作用。

一是让每位任课教师,都能熟练地掌握网络课程录制、网络授课、资源上传技能。二是建立异地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中心网站、城域网终端实现了教研训效率的极大提升。三是每次都把大型教学研讨活动都作为面向全县的培训过程,通过各种媒体实现网络共享,会后组织各类学员书写论文,交流体会来巩固成果。

(四)辐射资源整合——“四师三台”模式

“四师”指的是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及专家学者。“三台”指的是站好授课讲台、登好展示舞台、用好教科研平台。构建专家团队,搭建综合平台,更大的发挥上挂横联传导辐射的作用。近两年来,中心分别邀请了教育部、教师报、北京师大、东北师大和省内高等院校的知名教授来中心授课,不断提升高端培训质量。构建引领团队,组织县内名师、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通过“示范课”、“研讨课”、“说课”来拓展辐射引领的影响,使全县教师人心思进,积极进取。就这样,一方面让受训教师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与名家对话,感悟收获,一方面创造实践机会,让受训教师们站讲台、登舞台、利用好教科研平台。

三、提高融合阶段:立足一体化优势,促进专业化发展

教研训中心的成立,为教育教学科研、培训、资源共享带来了新的活力,而新机构的运行,又为研训工作开拓进取带来新的生机。在教研训统一的指挥棒,赋予“理念落地、专业引领、课题催化、实践生根”新的契机。通过科研带动,构建高效课堂,奏响全县课改“合唱”;通过学练赛提,促进专业成长,打下牢固的发展根基;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在线教科研视频系统平台,实现点对点、点对面、和各区域面对面网上在线教研;通过统筹发展,联合推进,专业发展校建设走上系统化轨道。

(一)通过科研带动,构建高效课堂,奏响全县课改“合唱”

精心谋划高瞻远瞩,连续三年依次递进,推出特色学校创建年(2013年)、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年(2014年)、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年(2015年),同时部署“三名工程”“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程、“京冀教学互动研讨”、“县内区域研训活动”“课堂教改工作大检查”等系列活动。整个教研训工作从课改入手,积极谋划、大胆探索、因地制宜、探索本土高效课堂教学流程,并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稳步推进,使各个学校在课改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合唱了一曲滦南课改的“交响曲”。

是理念先行,整体联动,我们相继制定《初级中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及《指导意见》,分5个阶段完成教学模式的研究构建,着力培养了课改“引领”核心,“人人有课题,科科有专家,着力发挥课题对课改理论的催化作用,形成了滦南特色的教研训模式。目前,我县已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领军人物和课改先锋。县一中的“三维内涵”、二中的“2345模式、宋道口的“四步三法”高效课堂经验相继得到大面积推广。现有县级立项课题193项,市立项课题10项,国家、省级课题23项。先后有5位教师荣获国家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二)通过学练赛提,促进校本研训,夯实基础教育发展根基

发挥军团作战优势,举办全县岗位大练兵,以竞赛比武的模式,人人推进。把练兵活动和各种竞赛分解到12个月中,每月进行一次练兵大赛,分别对三笔字、简笔画、教师演唱、普通话或英语口语、舞蹈、电脑应用基础等基本功、基本技能进行培训、练兵、验收和奖励。达到全员参训,已有800余人获奖。

多次开展校长、主任、教师三个层面的大练兵培训会、经验交流会、问题研讨会,以课改需求设活动,以活动促培训、促练兵,比如举办“教师论坛”、“校长沙龙”活动,组织“滦南名师”等骨干教师作课、讲座;利用示范课、素质大赛、送课下乡等活动,加强对我县教师的业务指导,通过现场说课、现场答辩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我县岗位大练兵的得到了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并赴我县进行了综合调研,升华成的“学练赛提”模式正在全市推广。通过“学”,让理念落地,通过“练”,借实践生根,通过“赛”,实施专业引领,通过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的“提”,让科研课题“催化”课改理念的进一步落地生根。使我县岗位大练兵与“理念落地、专业引领、课题催化、时间生根”在新的平台完美契合。

(三)通过资源整合,立足视频教研,实现多形式网上在线教研

为实现资源共享,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搂抱发展,自2012年11月至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累计投资近5370万元。实现了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手一机,四至六年级全部安装触摸屏的终端配置,建成了延伸到全部农村基地的视频教研城域网,教师不离岗位可进行远程校——校的点对点、中心——校的点对面、区域——区域的面对面在线研讨、在线教研、在线交流、在线展演等系列教研训活动。

伴随教研训中心成立,滦南县正式划分区域,成立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开展区域协作研究。为了使各类教研活动的交流更加顺畅,我们先后借助远程互动视频教研城域网、互联网,创建了“师生成长博客群”,为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提供了相互借道,搂抱发展的数字化平台。以强带弱,搂抱发展,强强联手,打造特色,区域化教科研共同体日趋成熟。

为了充分利用城域网视频教研系统以及互联网系统辅助教学,我们相继进行了多次全县范围的教育技术综合培训、专题培训,举办各种优秀课件、优质课、公开课、实践观摩课的系列竞赛活动,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活动、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全县教师博客评比,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评比,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评比,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评比,全县教师参加省级微课大赛,“校讯通杯”论文大赛,一年内累计有5人获国家级奖、32人获省级奖、46人获市级奖,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

在线研讨、在线教研、在线交流、在线展演等系列教研训活动,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来拓展教研训活动,实现网上组织、网上实施、网上展演、网上管理的,我们称之为“网展”模式。与前面的岗位大练兵“内推”模式,加上教研训中心成立之前的“上挂、横联、辐射”模式,共同构成了“上挂、横联、内推、网展、名牌辐射”的滦南教研训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实现了教研训的提高性融合。

(四)统筹教师发展,提升综合能力,承接省市高标准培训项目

为进一步打造相互引领共同促进的舞台和平台,提升教研训综合能力,逐步承接省市高标准、高规格培训落户我县。我们以省级示范性培训机构创建为核心,确立了“打造教研训综合能力,以总校带分校,以示范校带辐射区”的发展策略,本着“梯次推进、以点带面、共同提高”原则,制定了完备的校本研训制度,确立了区域研训一体化发展模式,对全县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推进和管理。

一是以中心为依托,打造全县教师专业发展总校,成立专职机构,全面督导和管理全县专业发展分校建设。二是制定了各分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示范校评估标准,在“建设方向、基本条件、规范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可靠的抓手。三是打造区域研训共同体,依托课改,加强研训和交流,强化区域研训和培训基地的整合作用,把基地建设和区域研训统筹在教师专业发展校建设上来抓。四是依托平台绘蓝图,以成长档案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研修活动,使我县教研训综合实力的到很大提升,收到了良好教研训效果。

2014年来,我县分两批承接了小学新课标培训、课堂能力提升培训、国家继教网校本培训与网络研修整合等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教师2303人次,我中心以省级培训为契机,始终站在教学改革前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理念,引领全县教师共同发展,广泛开展基于培训项目的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给每位教师都铺设一条成长为教育专家的“星光大道”。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培训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