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5-01-31王斌
王 斌
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王 斌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创新教学载体,利用德育类公选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但是高职德育类公选课课程标准不统一,教学内容难以聚焦,教学缺少有效的组织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在今后明确课程标准,整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组织贴近职教特色的价值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保证高职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反复强调青年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德育类公选课作为面向高职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之一,也亟需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强化价值观教育的新对策。当前,每所高职院校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两课”),教学过程中也融入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内容,但是,仅仅依靠“两课”的教学还远远不够,为了开辟更多的路径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德育类公选课用于强化价值观教育。从现有的教学反馈看,教学方式过于抽象,没有取得教育成效,相关的课程尚未发挥出公选课自由体验、自主探索的优势,还需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实际操作层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内容深化教学改革,丰富实践经验。
一、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最为关键的认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职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他们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之中。
高职德育类公选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院校内开设的,在课程设置、选修情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及教学效果分析等问题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思想品德类课程,对于提高学生政治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课程组织形式上看,德育类公选课占用课时量少、选课形式多样,不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开展课程改革试验能迅速根据反馈信息再次做出机动调整。从课程开设目标上看,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明晰未来的职业价值取向、完善职业价值目标、知识和技能结构以及道德品质是德育类公选课开设的目的之一,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高度统一,是高职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
高职德育类公选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既是高职生价值观教育的必然选择,又是课程自身的育人要求。一方面,教育部在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提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
中。[2]这个规定不但要求公共课建构起严谨的教学单元,同样也要求德育类公选课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从而形成更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科学解读和阐发,同时蕴含着对价值观内涵的进一步完备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体,但是这样的表述是非常精辟的,这样的表述形式既表明我们党对此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作出了明确总结,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合力,也表明,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当下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还要进一步结合我国历史、文化等方面多角度挖掘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育人效果。对此,要利用灵活的德育类公选课,不断补充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题内容。
二、高职德育类公选课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有效地融入德育类公选课,在育人方式上还没有与高职学生职业理想、信念的价值观教学相结合,致使目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标准尚未规范
根据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这对高职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德育类公选课由于课程开设相对自由,教师在课程方案、课程结构、课程教材等重要环节具有相当大的弹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参照了本科学院的课程标准,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部分高职院校则针对历史伟人的思想开设解读类的德育类公选课,但是上述课程大多数还尚未形成相应的课程标准,缺少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性。因此,德育类公选课也必然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需要从纲领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等方面建构起完整的规范和标准。
(二)教育内容较难聚焦
习近平同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辩证角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以上三个层次。然而,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课程体量庞大,国家、社会、公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相互交织又彼此呈现出各自的发展规律,仅从一个层次开展剖析就要占据若干个教学专题,同时受制于公选课的时限,其教学内容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整地架构起立体、生动的课程体系。另外,核心价值观的“3个倡导”、“12个范畴”,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需要满足学生的现实成长需求,亦不能平均主义。如果要使德育类公选课教学内容聚焦到点,就应该选择合适的问题切入口,继续回答历史上我们曾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创新性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命题。如果切入点选择不当,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重叠,课程教学不生动,难以提起学生学习与实践兴趣的情况。
(三)教学组织有效性有待提高
作为全校性的德育类公选课,选课人数往往要超过常规教学班级,对此,不少任课教师会偏重选择单一的讲授法完成教学。从授课教师的角度而言,该方法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从学生受众角度而言,该方法能较好地满足学生“混”公选课的心理,老师课上讲,学生做好随堂笔记,等到公选课考核,一考了事。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而且包括世界各国探求发展道路的实践经验,其教育过程也体现着实践性的特征。如果仅仅利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情境教学、参观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虽然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形式,但是面对近百人的选课学生,要想形成全员参与的教学氛围,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新的尝试。
三、开展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高职生的自觉行动,就必须立足于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深化课程改革与研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
展教学活动,不断巩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一)明确与“两课”标准一致的课程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个社会追求的价值理想,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的意识表达。虽然高职德育类公选课尚未有明确的课程标准,但是可以参照规范的“两课”,力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两课”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而德育类公选课要优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将历史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两课”注重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是“粗粮”和“精粮”的有机结合;德育类公选课注重历史的承接性、联系性、必然性,是确保“两课”教学内容的能有效吸收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既包括史料、数据,又包括社会发展和进化的原理、趋势,所以,德育类公选课需着力扮演好这种角色,注重添加足够的“微量元素”,激发“食欲”,促进“主食营养”的吸收。如分析我们党为什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两课”教学目标是通过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道路的选择过程,从而深入解释价值观形成的必然性。而作为德育类公选课,就必须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将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在历史潮流发展的局限性交代清楚,从反面佐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选择中的内在驱动力,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阶段对价值观的理解与实践。
(二)整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层次的价值目标、社会层次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次的价值准则为一体,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进行了概括。这为德育类公选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梳理出了较为清晰的脉络。由此相对应的高职德育类公选课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可以从三条路线进行分析与解读。(1)第一条是国家与民族发展路线。从清末国力日衰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求索,是屈辱史、斗争史、奋斗史的集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需要对我国近现代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特征进行系统整理,重点理清国家价值形态的选择过程,详细阐述君主立宪制、总统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在近现代历史选择中的扬弃,进而在教学专题中阐明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时代要求;(2)第二条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探索路线。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后,社会各阶级围绕社会意识形态的抉择开展了持续性地斗争,在历史上形成了宝贵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核心价值观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积极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积极性和无畏的革命精神。[3]如工人群体、农民群体、学生群体为代表的无产阶级为了赢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认同,作出艰苦卓绝的抗争,这些案例必然可以成为宣讲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有效素材;(3)第三条是公民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的路线。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前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期间,近现代史中涌现出的优秀儿女都拥有相似的品格,他们把自己的个人成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他们奋斗的轨迹是激发浓浓爱国情的动力之源。对此,深入挖掘人物性格,深刻剖析近现代史中优秀人物的理想信念,用他们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感染学生,不断深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是发挥榜样教育作用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组织贴近职教特色的价值观教学
以德育类公选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实施上必须紧密地联系高职教育的特色,在课程导入、课程讲解、课程总结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与职业内涵的结合。比如,孙中山、鲁迅等老一批革命前辈早期也都接受职业教育,但后来弃医从文,完成职业发展的转型,这与中国巨大的社会的变迁和社会价值理念的变化存在莫大的关系。对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进行比较,重点突出历史伟人们的职业理想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学习先辈,采用科学方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服务个人发展,从而实现个人主动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推进。
在结合历史案例的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高职生更倾向于身边人、身边事中得到感悟,所以,除了常规的视频片段欣赏等多媒体手段外,还需贴近学生认知实际,想方设法寻找近现代史中有效资源服务课程教学与组织。尤其要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史资源,将曾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杰出校友,以校史讲述、人物再现等形式还原历史场景,展现时代变革带给中国的新变化,揭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四)开展体验式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德育类公选课中开展实践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点。实践性教育活动、活动性教育活动在育德过程中的显著成效表明,现代活动课程具有良好的育德效果,活动课程育德功能值得很好挖掘。[4]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实践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样也需要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尤其要把课堂搬到校外,开辟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新渠道。面向社会开展德育,学生价值观的变化和道德行为、观念就能在较大程度上与社会发展相契合。[5]对此,在德育类公选课的课堂上可以尝试发挥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群艺馆的重要作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参观、现场教学等活动。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高职学生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的形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总之,高职德育类公选课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中国近现代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发展为根据,课程设计要注重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体现各个历史时期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沉淀的过程,善于从各阶段的时代精神中树立社会前行的丰碑,使价值观教育结出宝贵的硕果。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5-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htm.
[2]袁贵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4-5-23.
[3]杨兴林.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逻辑基础[J].学习论坛,2013(5):11-15.
[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16.
[5]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责任编辑 李 漪]
2013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德育类公选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YB1366)
王斌,男,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717
A
1674-7747(2015)32-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