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向探析

2015-01-31

肇庆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学院大学

钟 玮

(肇庆学院 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一、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与地方高校发展定位

(一)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

1999 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扩招阶段。在1999—2012年的13年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断上升,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规定,到2020 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其毛入学率将达到40%。随着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成几何增长的学生数、拥挤的校园、课程质量和就业难等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进入到更高阶段——后大众化时代。

在大众化时代出现在高校面前的问题,后大众化时代演化得更加剧烈。地方本科院校呈现出千校一面的特点,如在院系设置、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一些高校雷同程度惊人甚至只是更改一下“学院”前面的地名。后大众化时代,因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呈现流水线特色,培养的大学生成为无生气、无特色、无竞争力的“三无人员”。由于大量扩招,学校缺乏有力的师资供给,能够给学生带来的有质量的、有水平的课程少之又少,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程更是寥寥无几。

后大众化时代,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很大,但是一些公司却反映招不到合适的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却像机器一样不断地培养出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有的找不到工作,有的即使找到工作也无法适应岗位的需要。我们不能要求一所大学像培养技工一样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对于一般本科院校来说,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改革开展好职业教育。

美国和日本同样都经历了后大众化时期。“后大众化”的概念是日本教授有本章提出,他认为后大众化时期,高校必须进行变革,否则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1]。很显然,我国高等教育正朝着后大众化时代的方向发展,变革和转型势在必行。

(二)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给自己的定位在“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综合大学。学校的院系设置、课程设置、科学研究都是向综合大学的方向发展。而当前,后大众化时代带来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让管理者感到迷茫:究竟是继续走综合大学的道路还是向职业化教育迈进?对于一些典型的以“师范学院”“医学院”命名的大学来说,比较容易找准自己的方向。但是对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却无法找到自身鲜明的特色,其院系设置、课程设置、职业教育千校一面,这正是改革转型面临的问题。

从高等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开展高等教育,无论是老牌名校还是普通本科学院都可以称为大学。而大学,是有理想的。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目的”。他认为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大学是培养绅士的地方,接受大学教育以后,人的举止要像绅士一样优雅。雅思贝尔斯认为,大学必须要做3件事:职业训练、完整的人的教化和科学研究。赫钦斯认为,大学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思辨的问题”的场所,是一个“真正的学问中心”。对于一些名牌研究型大学来说,找到做尖端科学的方向没有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地方高校来说,能做到以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为主,兼顾学生的人格培养,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所好大学。

谈到地方高校的定位,我们首先不能放弃的就是:我们是一所大学。如果把大学的理想丢弃,当再想要捡回来的时候就难了。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所,不是技工培训学校,是通过教学、科研等活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所在地。美国、英国的大学生毕业以后也面临很严峻的就业问题,因为就业问题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完全归咎于大学有点不负责任。大学要避免成为一个制造技工、职业白领的机器,而应该成为一个有理想的场所。

大学应该培养怎样的人?应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培养社会的中流砥柱,培养一群有专业化知识、有良知、有责任感的好公民。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能够自觉地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能够有自信心去克服困难,能够判断事情的真伪。可是我们的大学甚至是一些名牌大学也找不准方向,只能通过传统的继承来延续人才培养的目标,如通过名师教育来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专业训练来加深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于地方高校来说,更加难以抵御随波逐流和功利化浪潮造成的冲击,培养“职业人”固然是一个目标,但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素养又具有健全人格的应用型人才是最终目标。

地方高校要坚持大学的理想,并不代表不需要改革。一些地方高校在2000年升本的风潮中成立,这些高校虚心求教,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其发展的势头甚至超过了一些老牌的本科院校。在不断扩招的后大众化时代,如何能够保持自身特色,抓住机遇,不丢弃大学的理想,是一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功的关键。地方高校的定位一般都是“应用型”,现在的职业化改革将矛头转向职业培养,这是对“应用型”目标的深化和具体化,所以“应用型”的定位是不能丢的。

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方向

(一)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式

1.校内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发展要加强校内的协同创新。高校发展到一定时期,真正的壁垒是来自校内。哪一所高校如果率先打破校内的发展壁垒,这所高校就将在机制上处于领先地位。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特色,有意识地成立或构造一些联盟,来促进校内的协同创新,例如:(1)学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有传统的院系可以成立教师教育联盟。这个联盟应该由这些院系共同组织而成,共同推进教师教育的发展。(2)建立全校性的大文科发展联盟。全校范围内在文科方面有优势的学科组、有能力的研究人员都可以进驻,建立大文科发展的平台,设置一些科研项目促进大文科的融合和发展。(3)建立校内工程技术联盟。使学校有关的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可以融会贯通,大家可以通过合作碰撞出火花。通过这三个平台,在师资力量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互通有无,在资源整合方面达到1+1>2。

2.校地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的发展方式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机遇。首先是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如果要发展成为省内一流的高校,就必须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范围放到省内而不是地级市。地级市是高校的所在地,各类学术资源自然而然就是被本地高校把控,如果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就要学会把范围扩大到省内。地方高校要根据专业设置特色和本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有战略地、有选择地集中优势产业资源来发展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是常态,运用专业优势和产业结合更有前景。

3.校企协同创新

大众化时代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需要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学生就业难、培养的学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期望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通过高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分析学校在课程设置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竞争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在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也在于校企合作。搭建各类、各级校企合作平台,使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一些高校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东莞理工学院成立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和西门子自动化学院。

4.与科研单位开展协同创新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是必须的发展特色。如果把科研丢弃,最终的结果就是高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地方高校要努力与科研单位开展协同创新,地方高校的教师30%~40%都是博士毕业,教师可以一边进行科研一边传授知识,这是大学的理想状态。如果通过改革,把苦心建立的科研传统丢弃是非常可惜的。科研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根据清华大学校友的反馈,科研活动对其日后的成长特别有帮助。这些校友中有大部分都是50 年代入学的老校友,当时清华大学的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学生真刀真枪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中。据校友们回忆,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对自己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帮助。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科研实践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二)课程改革的职业性方向

学生在地方高校教育中收获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质量。课程的学习是一个载体,要转型发展,首先要改革的就是课程。课程是否能够给学生带来收获,是否符合应用型大学培养学生的标准,是否能够满足当前职业化改革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计。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时中给学生带来应用型的体验。高职院校的改革特点是将“双师型”的教师引进,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应用型大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双师型”的特点,更高一层次的需求是教师能够深入业界,开展积极的技术交流。而对于一流大学的教师来说,更加要求其能够把握和引领业界的发展潮流。

所以,我们需要的教师比“双师型”还要高一个层次,才能符合地方高校对本科生职业化教育的培养。因为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知道怎样操作,而且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操作。有了合格的教师,我们就能够开展职业化的课程教育改革。

职业课程教育改革应该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在二级学院。二级学院负责专业化知识的教授,能够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院的教师应该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能够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原理。使学生了解业界的同时树立自己的发展目标。第二个层次在地方高校成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的目的在于将所有的职业化培养进行整合,比如将校企合作的项目放到职业技术学院中,通过招募各专业优秀的学生,使学生比较早的进入到职业教育的状态。在内部的职业技术学院的熔炉中锻造和培养之后,学生可以顺利地找地理想工作,有的甚至比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好,能直接进入业界。校企合作项目能够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及早地成为对企业有用的人才。第三个层次是开展职业素养训练。要使地方高校的学生能够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积极开展职业素养训练及设置职业素养方面的必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成熟。

在地方高校成立职业技术学院,使学生在二级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双重锻造,不仅在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方面更具潜力,同时还能加强就业。选择校企合作的项目要求在企业的选择方面要高端、优质。选择的企业在业界影响力越大,在专业技术方面越具有潜力,培养的学生就越能在职业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来进行定制,学生就业时可以优先在该企业就业。与用人单位、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是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高层次、高质量、高起点的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表面上看是向职业化发展,向低一层次的技工教育发展,但随着职业化培养的深入,我们非但不能丢弃高层次的教育,还要积极发展高层次的教育。一项针对清华大学校友的调查表明,72%的清华校友认为,应该将硕士教育转向应用型;28%的校友认为,应该保持硕士培养的学术型。调查结果表明,更多的清华校友认为当今硕士教育应该向应用型发展。德国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都拥有硕士甚至博士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什么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要走本科—硕士—博士贯通的教育?因为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需求,对产业工人的知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要坚持开展高层次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的本质就是发展高深的学问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开展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如肇庆学院与广州大学合作开展的教育硕士教育,既能在专业方面深化教育又能造福地方教育,可谓一举多得。地方高校开展高层次教育,应该以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为主,如合作开展MBA、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

发展高层次的教育可以推动地方高校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通过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可以吸引一些名师到地方高校任教,可以培养一批硕士生导师,这对学校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发展职业教育不是固步自封,是有阶段、有步骤地完成和开展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教育。例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够结合业界需求,与著名企业一起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英国的硕士培养中有一些项目跟企业联合非常紧密,要求学校和企业各出一个导师,学生在读硕士的过程中有一半的时间是在企业度过的。在企业的工作过程中遇到实际的困难及时找在企业的导师帮助解决,同时能够在高校得到学术方面的深化指导,这使得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学徒的特点,又具有专业水准。

(四)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科技园具有创业型人才孵化器的功能[2]。在大学科技园成立创业学院,通过建立学院的形式,使具有创业理想的学生聚在一起接受创业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将一部分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选拔到创业学院,可使其获得创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少走弯路。研究表明,大学生越是在大学中表现出强烈的创业倾向,走入社会以后就越容易创业。

当下的社会需要创业型人才。地方高校大量地培养出创业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贡献。目前,一些一流大学也在努力尝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清华大学与清华科技园合作开展X-lab的创业实践,学生将自己的创业想法在X-lab 中付诸实践,激发鼓励学生的创业潜能。地方高校如果能在这一轮转型发展的潮流中把握住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机遇,对于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创业型人才培养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并不矛盾,相反还能够很好地促进职业教育。中国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如果建立一个创业学院,将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在其中培养,十年二十年之后,当有一批有建树的校友返校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建立创业学院的功德。在珠三角地区,学生有创业的传统和风潮,成立创业学院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创业学院与如上所述的职业技术学院一样,可以单独建制,隶属于科技园。科技园的进驻企业可以参与到创业学院的工作中,将学生分配进入一些企业学习创业理念。为一部分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条件,使他们能够梦想成真。创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学生通过在创业学院中学到合作、竞争、经营等理念,为日后其创业、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基于学生生活社区的职业教育模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意味着大学要培养人格完善的人。如何培养人格完善的人?答案就在学生生活社区[3]。学生进入校园后,在生活社区中接触的人、参加的活动是最多的。如果能在学生生活社区中注重引导学生品格的培养和开展好职业教育,对于大学生日后走入社会非常有帮助。

在学生生活社区开展职业教育具有先天优势。职业和专业有所区别,专业知识可以在学院习得,而职业素养需要在生活中获得。后大众化时代,为什么培养的学生从心理的层面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是因为学生的心态还停留在学校的状态,不能自如地转换到社会人的状态。在学生生活社区开展职业教育,目的就是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转换到职业人的状态,到毕业时能够自如地接受用人单位的挑战。

在学生生活社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就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或讲授这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生活社区的层面就能接受到职业能力的提升。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学生尽快地成长,有助于其人格的完善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肇庆学院开展的书院制可以开展职业教育,厚德、明智、博学、力行四大书院在通识教育、兴趣团队建设、生活社区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提升书院制的内涵。

三、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特色挑战

后大众化时代带来的高等教育问题使地方高校开始寻求转型发展的新路径,避免千校一面。在解决了拥挤的校园、简陋的科研条件等硬件问题,解决了课程质量和职业化教育等软件问题后,地方高校需要解决的是特色发展问题。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之所以特别受欢迎,是因为她拥有独具特色的核心课程,以至于只要提到哥伦比亚大学,大家就提起核心课程。例如,本科生第一学期要学的核心课程是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荷马赞美诗,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柏拉图的会饮篇、申辩篇和理想国等共计几十种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聚会,出示的身份证就是当年上核心课程时反复研读的课本。斯坦福大学因为其著名的大学科技园著称,通过鼓励学生创业开展科技园建设获得大学声誉。美国优秀的文理学院以优良的生师比著称,学生可以在其中享受6:1的生师比。这些都是大学为人们所吸引的特色。

高校转型发展要坚持和建构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地方高校的生源比较乐观,一些在二本线以上的学校有的专业招收的学生能达到一本的标准。如肇庆学院学生有90%以上都是师范生,师范生的培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必修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教师教育课程,可以扩大增加全校性的教师教育课程,像哥伦比亚大学开展核心课程一样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就能从其身上找到典型的共同点。多年后,当学生回顾大学的教育,值得其回忆的将会是全校性的、精品性的、能够影响其一生的教师教育课程。这样一所大学的传统将得以延续,学校的特色将逐渐形成。师范生培养可以成为肇庆学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学生日后不从事教育事业,其通过师范教育获得的综合素质教育将会成为其一生的财富,这会逐渐成为肇庆学院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品牌。

要将地方高校办成有特色的大学需要办好特色学科,要做到只要提到这所大学就会让人想起这所大学的特色学科。如嘉应大学一直以来开展的客家文化研究,肇庆学院近年来关注的西江历史文化研究和依托于本地特色的柑橘种植技术、水产技术等。特色学科的建设可以逐渐成为学校发展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并无定势,不是必须向职业化教育发展,而是在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

[1]张文格,马丁.后大众化进程中地方院校发展使命与战略转型[J].高校教育管理,2013(9):46-53.

[2]钟玮.地方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功能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5-6.

[3]朱为鸿.传统书院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J].肇庆学院学报,2013(1):8-12.

猜你喜欢

大众化学院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