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作文与“绿色”随笔快乐互动

2015-01-31丁玉英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课程标准新课程

丁玉英

一、学生高考作文的现状

高考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文考试的成败。但奇怪的是,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却日益边缘化。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学的随意性较大,没有系统性和目的性,很难开展有重点的作文能力训练。教师由于精力有限,作文批改大都也是蜻蜓点水。范文教学,始终与学生存在隔阂,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不起学生写作的动力。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点缀、附庸品。

学生面对作文基本上处在“看到题目皱眉头,拿起笔来咬笔头,想来半天难开头”的被动的状态。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中流行着一种模式化的写作,如以余秋雨等名家的文化散文为模仿对象,在作文中对历史和文化大发感叹,进行刻意模仿,有的甚至任意编造,一凑,二抄,三套,矫揉造作,为文造情,没有属于自己真实的东西,更别说打动人心了,腐臭的八股之气严重。学生写作文了无生气,了无乐趣,写作文成了一种负担,学生体验不到写作文的快乐,缺乏写作的欲望和自信。

在教学理论界,许多专家不研究现在的学生在关注什么,不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谁的作品,更不去观察关注高中学生易变躁动的心灵,不重视学生想写什么和会写什么以及会怎么写。

这样的现状,已经对高考作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回避,但必须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二、以“绿色”随笔为改变的契机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规定,“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能“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绿色”随笔能很好地加以满足。生活中的某事某物某现象,就是我们写作灵感和材料的源泉。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就记,有理爱评,有感能发,这种生活素材就成为高考作文的源泉。这也为高中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目标和方向,有了这个目标方向的界定,教师的高考写作教学就有了进行系统化教学的可能性。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只要教师给他们一个好的平台,他们就会给教师一个万分的惊喜。教师尽可以大胆地放手,开展“绿色”随笔写作,以此来促进高考作文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新课程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课堂教学主体是学生,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作文教学尤其要如此。《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要让学生“以我眼观万物,以我手写我心,以我心悟情理”,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此,“绿色”随笔与高考作文互动教学是作文教学中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方式,两者互动得好,就可从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考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的问题,达到写作快乐的理想目标。

三、高考作文与“绿色”随笔互动

高考作文与“绿色”随笔如何互动,达到双赢,要使学生养成写“绿色”随笔的习惯,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随情随意地记录自己的片段见闻、点滴感悟、瞬时思考的习惯,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积累有用的素材,以便在高考作文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能表现深刻主题的材料,真正实现“以小见大”,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使高中作文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可先调查了解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关注的话题等。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料,鉴赏品读名人随笔作品,让学生熟悉随笔的涉及内容与写作方式的灵活多样。再让学生进行“绿色”随笔写作、评定展示,把学生优秀的随笔复印下发,学生之间交流鉴赏。教师在课堂上有序地开展写作手法的教学指导。并让学生搜集近十年的高考满分作文,并把“绿色”随笔与高考作文有机结合,对学生优秀的“绿色”随笔进行示范推广,使高考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课程标准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如何写好一篇高考作文演讲稿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