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2015-01-31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岳阳楼记沁园春唐诗宋词

于 兰

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前人也多有论述,这里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借鉴别人授课所得,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情感切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导语设计要充分挖掘课文内容的情感因素,设计适合课文情感要求的导语,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尽快进入教学情境。

记得在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时,曾有过这样的担心,因为这个单元涉及的很多作品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甚至出口成诵的,所以他们很可能因为熟悉而产生某种学习上的懈怠。针对这样一种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中国文学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达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几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唐诗宋词的痴迷从未改变。从大学者的探索研究到平民百姓的启蒙教育,唐诗宋词已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就算再不懂文学的人也都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也都会念几句“床前明月光”“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唐诗宋词的家喻户晓,雅俗共赏,证明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资本。

本单元的很多作品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但我不希望我们因此产生某种不屑和冷淡。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感,但请相信,每次品读心灵却会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作品有足够的力量穿越时空,直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诗歌最终将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我用舒缓的语气娓娓道来,整个课堂笼罩在一片浓重的文学氛围之中。说完之后,稍作停顿,让学生有时间回味这一段话,之后才进入正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到了很多学生在重新品读他们已经相当熟悉的文学作品,并且确实有了新的收获。

二、巧布疑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设置疑问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思考。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要巧设妙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之处,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二要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激疑导入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此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学《岳阳楼记》时这样导入: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

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趣味调和——只缘身在此山中

新颖的知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在教高中语文第二册《读〈伊索寓言〉》时我运用了这样的导语: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两个人的刁毒是不能不提的:一是鲁迅,一是钱钟书。于是有许多人不喜欢他们,但同时这也从反面证明了他们的犀利与深刻。如果说鲁迅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冷峻尖锐,而钱钟书则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呈现出智慧、机智中所外现出的充满嘲弄的讽刺与幽默,并以此将丑恶人性批驳的体无完肤。今天,我们就来领教一下钱钟书先生的刁毒。”

这样的导语一出,马上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之后学生们谈了他们心目中的钱钟书,谈起了钱钟书的作品,谈起了钱钟书的刁毒,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然后我们自然而然的进入了文章,更深层次的领略了钱钟书先生的深刻与犀利,睿智与渊博。

四、前后联系——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教高中语文第三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时,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为毛泽东所描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猜你喜欢

岳阳楼记沁园春唐诗宋词
补唐诗宋词组佳句
沁园春·赞中原
拥有一种“超能力”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岳阳楼记》接受史研究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岳阳楼记》三美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