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风波》参赛课教学设计

2015-03-14滕爱民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理趣定风波板书

滕爱民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教学设计理念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本节课攻其一点,深入挖掘理趣,充分彰显苏轼词的思想美。

教学思路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我试图抓住理趣这一点,挈领全词,和学生一起对苏轼进行思想探幽。

组织形式

师生合作讨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

逐层深入探究词中理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材料,领悟词中理趣。

教学方法

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Ppt课件、《竹林听风》乐曲、遥控笔、师生互动、板书。

教学步骤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引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世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个性板书:

理趣图

风波三转图

猜你喜欢

理趣定风波板书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定风波
邱 含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苏东坡·定风波》
思想政治课简约板书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