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文本解读进行到底

2015-01-31李秋敏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意蕴课标整体

李秋敏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可以说,深入解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

一、目前存在的对待文本的几种态度

1.浅尝辄止

即备课时匆匆看一遍文本,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就马上埋头写教案,做课件。甚至根本不阅读文本,就匆忙下结论。

2.有人无己

即备课时先阅读教参,大量地引用文本解读资源,最后是各种结论充塞自己的头脑,却没有自己阅读文本的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深入的认识和见解。

3.重心失当

即热衷于寻找所谓新的教学方法,把备课时间花在资料搜集上的多,花在构思如何教学上的多,而花在阅读文本上的时间少。

4.僵化少变

即一旦形成了对文本的某种认识,就很难改变,不仅不能超越自己,对其他不同的观点及新的说法也常常采取排斥的态度。

二、文本解读的要求

文本解读,就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阅读,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透辟的理解和把握。

文本解读包含三个层次,依次为读懂、读透、超越。

读懂:即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挖掘教材内容的内在价值。

读透:即发现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探索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超越:即强化思维训练,真正形成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三、文本解读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

1.要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从整个教材系统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的有机构成。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尤其要关注单元提示、单元说明,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之中。

必修1—5、选修系列,每册都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按一定的规律体现着编者的意图。因此,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也显得至关重要。弄清每个单元课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再去解读就会各有侧重了。

2.将文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要让学生把文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让学生从整体上去解读文本。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通过文字读懂文章的意蕴,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遣词造句的妙处。

3.要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文采。文本的“情采合一”处,就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展开教学对话的最好“抓手”!

(二)多角度解读

1.以《课标》视角,引领阅读,掌握课程的难易程度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要明确文本解读是《课标》引领下的解读。如《课标》明确了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体验情感过程?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

2.以作者视角,立体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也可以是一种理念、理论;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教师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追问。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理解文本,还可以更好的与文本对话。

3.以读者视角,陌生阅读,读出自己的深入理解

面对文本,我们首先要能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以一种空白的心态面对文本,要求我们在阅读之前首先将自己的认识进行“格式化”。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资料,而要以一种初次阅读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从而走进文本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4.以教者视角,智慧阅读,凸显文本的示例本色

回归教师的角色,把文本当作教材,从组织课堂教学的角度再次研读文本,对文本作细究与深读。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来思考、解读,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文本的育人效能。

5.以学生视角,个性阅读,探寻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文本教给学生,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学生的心灵去亲近文本。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学生阅读文本时的兴奋点,分析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去探寻教学的起点和生长点。

猜你喜欢

意蕴课标整体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