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面

2015-01-31张一贵

中学语文 2015年27期
关键词:苏洵章法苏轼

张一贵

归纳起来说,文言文教学有三个层面:文化层面、文字层面和章法层面。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分离,但要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课型,三个层面各有所侧重。一般地说,先秦诸子散文及辞赋类的文章,可侧重文化层面,写人叙事类文章可侧重文字侧面,论说类文章可侧重章法侧面。

一、文化层面

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上去解读文本,从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是读文言重要的一环。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如《季氏将伐颛臾》,探究仁政的内涵;《庄暴见孟子》,探究朴素的民本思想等等。

其实文化层面的解读也离不开字词的解读。如《赤壁赋》。本文可以说是苏轼“贯通三家”之后的杰作,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在苏轼的笔下已经圆熟贯通。那么,苏轼旷达之情的源头是什么?有人说是“逝者如斯”居陋而歌,为孔子风范;也有人从“登仙”到“盈虚”,认为苏轼是老庄一脉。单就“旷达”二字来说,文中既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之貌,又有“齐彭殇,一死生”的逍遥之态。现代诠释学对文本的解读提出了作者意图、文本意图与读者意图三个概念。但是这两种说法只是“读者意图”而已,而“作者意图”又是什么呢?一个字:“适”。从苏轼对客人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不执著于名利,不执著于感伤,只注重眼前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这时的苏轼是处在不刻意改变外界的事物,而强调随境适心的状态里面。而这个“适”字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而是禅宗的。因为儒讲“立世”,道讲“弃世”,只有禅宗讲“适世”。通过“适”字的分析,让学生对苏轼的人生态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当然,文化层面的解读不能无限度的引申,如《兰亭集序》是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是课文二三自然段,在这两段里,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阅历浅,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可以将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作为教学难点,但是不能脱离语文教学而去讨论“书法文化”。

二、文字层面

文字层面的教学,要讲字词的积累,也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在“读”中,既要识记字义词义,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就涉及到字词句理解的“死”与“活”的问题。字、词教学分为静态、动态两种。静态的,将字、词孤立出来,离开课文解释,即字典义;动态的,结合语境来理解,即语境义。在一篇课文教学中,视字、词的具体情况,或侧重前者,或侧重后者,或二者相结合。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处理“死”与“活”的关系,如何让学生做到“死”去“活”来的问题。

如必修2《荆轲刺秦王》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教师教学用书》翻译为“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将“白衣冠”解释为“穿白衣、戴白帽”,虽然没有直接解释为“穿孝衣、戴孝帽”,但在“课文研讨”中说“‘皆白衣冠以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对“白衣冠”解释为“穿孝衣、戴孝帽”的暗示极为强烈。实际情况如何呢?其实,白色并非专门用于丧服的色彩,它平常还是平民的服色。那么太子丹等为什么要穿上平民之服为荆轲送行呢?在古代,衣服是身份的标志,如果太子丹等穿着华丽的锦衣甚至都穿着丧服到“易水送别”,很容易招人耳目,走漏风声。所以“皆白衣冠”是太子丹“刺秦行动”保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理解上的“死”去“活”来,要准确理解“白衣冠”是很困难的。

三、章法层面

从章法层面上讲,议论说理类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借鉴古人的思维方法,学会具体阐述问题,学会如何谋篇布局,学会如何准确形象地表达思想和观点。如讲《六国论》应该引导学生着重分析苏洵的思维结构。苏洵的立论思维是一种因果关系型:六国破灭了,怎样评述这一历史现象呢?显然探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评述的关键点。这时我们就应该向学生讲清这样一个道理:对原因的寻求其实就是对作为原因的载体——即导致某一事情产生的那些事实的寻求,具体到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寻求,就有必要把六国对秦所采取的策略排列出来。我们仅从苏洵《六国论》文章中,就可以看出苏洵至少认识到这样几个原因一一有割地的,有派刺客冒险的,有受挑拨而排斥名将的……苏洵不可能对这诸多原因一一评论。选择什么呢?针对宋王朝对当时外敌的骚扰执行屈辱妥协政策,即是在重蹈韩、魏、楚赂秦的覆辙,苏洵选择从“赂秦”这一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就是为了达到针砭时弊的目的。这样,既对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一个清晰的梳理,也能让学生具体可感地从写作学的角度,明白议论文构思立意的基本特点。

猜你喜欢

苏洵章法苏轼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苏洵发愤读书
质地
苏洵焚稿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谷松章:章法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