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5-01-31田茂娥
田茂娥
新一轮的课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语文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综合体,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慎用“权威”
1.慎用教师的“权威”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迸发。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如果教师以一个检查者、监督者、惩罚者的权威身份和学生接近,学生就会感到紧张和不安。相反,如果教师是以一个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与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近,真正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那么学生才会没有心理压力,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慎用教参、标准答案的“权威”
个别教师对文章的解读,出现了唯教参、唯标准答案的现象,大大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学生在对屠格列夫《麻雀》的解读时,很多老师把老麻雀舍身救子的精神归结为一种伟大的母爱精神。其中一同学说可不可以把这种精神理解为父爱精神?教师的回答是“不可以”。教师之所以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教师的答案是参考书上的标准答案。试想,为什么不可以呢?因为文中并没有指出这是一只母麻雀。殊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常常用标准答案捆绑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思维的创新又从何说起呢?
我们不难发现教学中的这一现象,小学的语文课堂,学生多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有些想法在我们成人看来有些超常规,甚至有些会很离谱,但是也许就在这些“超常规”与“很离谱”的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越大越不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了,因为每次我们发言后,老师都会弄出一个标准答案来,从而把我们前面的回答都否定掉。于是长此以往,我们就习惯于安静的坐着等待老师的标准答案。相反,如果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得到老师的肯定,那么相信课堂上一定会“百花齐放”,创新思维也会在课堂中悄悄绽放。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信息,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由于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是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但是,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滥用多媒体教学,就会适得其反,抑制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为作者的思维是通过书面语言呈现于文本的,审美主体要通过文本中书面化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思维或者再创新思维。如果多媒体直接呈现了文本所表现的思维内质,那么学生还能思维些什么呢?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我相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妹妹。如果在教学时,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出林黛玉的影视画面,岂不是扼杀了一百个读者中的九十九个林妹妹。所以,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多媒体这种辅助工具要适当运用,不能搞“一刀切”。
三、善于引导学生“补白”
《周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由此推之,任何一部作品都需要读者构建由表及里的审美结构,由文学的言语层次上升到文学的形象层次,即读者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而文章的“留白”之处,恰恰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思,以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补白”。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短短二十字留下了很多空白,也就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像空间。“松下问童子”谁问?诗人问?和诗人一起来的朋友问?还是诗人的童子问?“言师采药去”,隐者采药干嘛?是自己用?还是别人用?是免费送给别人?还是拿到街上去卖(很多人就因为这句话就表明了隐者济世活人的高洁品质,可行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之处”是童子对寻访者的答复?是隐者采药归来,知道有人寻访问其下落,童子对师傅的回答?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火花也随之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