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活动中培养语文能力和习惯
2015-01-31程晓慧
程晓慧
从2015年中考开始,苏州语文学科取消课内语段的考核,对这一决定笔者是极力支持的。不仅是因为这一举措释放了老师的教学压力,更是因为这一举措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是他们不用在课内语段上拘泥于固定问题的反复练习。于是教师有了非常多的课堂时间给予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
一、听——学会主动的听,带着问题听
学生听讲是传统课堂最重要的受教育环节,但是学生往往听的非常机械,听得非常被动。可以设置这两项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1.合上书本听朗读
在范读课文前,提出一两个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不看书,就练听的能力。然后根据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概括提炼。这项活动非常适合篇幅不是很长的,层次比较清楚的课文。比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学生带着“课文中列举了沙漠里的哪几个奇怪现象?”这一问题来听课文朗读。这篇文章内容比较简单,说明顺序也很清晰,所以学生很容易在听读完课文后列举了“魔鬼的海”和“鸣沙现象”两种奇怪现象。因为是听读,学生注意力格外集中,而且听读的目的性很强。而且这一问题解决后,学生很容易会发现课文中是先列举现象,然后说明了原因,这又很自然地解决了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带着问题听的专项训练,可以养成学生专注的习惯,那么在听课的时候如果也能带着问题专心听讲,课堂效率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2.合上笔记听讲解
让学生不动笔来听课,听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笔记。这项活动教师可以在教授文言文时进行。初二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通过书下注释也基本能解决课文的翻译。不同学生因为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需要掌握或者需要的记笔记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我在教授文言文翻译这个环节时,是不允许学生记录句子翻译的,老师板书的重点字词的翻译也不用学生全部记下来,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按需记做笔记。至于句子的翻译是在上课听讲理解的基础上,认真复习巩固后再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的课堂活动督促学生认真听讲,并且要理解消化,然后课后再进一步巩固复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二、说——引导学生愿意说,爱说,能说
说在课堂的表现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可以是小组讨论,或是对他人的点评,也可以是交流环节的展示。因此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以下活动:
1.对学生回答的点评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表达能力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好办法。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都是由老师点评,所以同学们回答的是什么,回答的怎么样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为此我在课堂上设置了对同学回答问题的点评活动,最适合的就是练习评讲课,先让学生回答,然后让其他同学按照老师批卷打分的要求来进行点评。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注意点就不再是听老师讲答案,而是认真听同学的回答,寻找他的问题所在,然后很多问题的答题技巧,答题习惯也在对他人的点评中不断得到训练。
2.小组讨论后的集体展示
针对难点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后形成结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学生是不能通过个人的能力来解决的,但取而代之的也绝不应该只是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来共同解决,所以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经常要开展的活动。但我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更注重讨论结果的展示。小组同学可以集思广益,可以通力协作,最后一定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结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
3.微型课堂辩论
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不同观点或是练习中的不同答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课堂上有不同观点的呈现,一定要重视并及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纪念白求恩》时,针对“如何看待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一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辩论。这样的辩论不光让学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更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辩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活跃了课堂,一方面告诉学生课堂不是老师的,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
三、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培养美感
读是语文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往往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教师可以不定期的设置专门的读书课,通过不同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配乐朗诵会
指定篇目,给予一定的准备时间,让学生自己找配乐,找搭档,然后以表演的形式进行专门的朗诵会。这个学期笔者在班里举办了两次朗诵会,一次是现代文《紫藤萝瀑布》的片段朗读,一次是古诗词诵读。应该说两次朗诵会的效果都出乎我意料的好。学生们准备充分,事前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找了合适的配乐,选择的语段和朗诵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的《紫藤萝瀑布》的前半段,描写紫藤萝开放的胜景,配上轻快的钢琴曲,“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两位学生配合的相当默契,把藤萝话争相开放的活力完全表现出来了。有女生朗读了“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那个语段,配上舒缓的乐曲,把作者伫立在紫藤萝下,悲痛的心情因为盛开的藤萝得意释怀的过程娓娓道来。一组男生朗读了范仲淹的《渔家傲》,边塞将士们对功业未立的感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学们把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情读的令人动容。学生们非常喜欢朗读会,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对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情感都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这种对朗读的喜爱也从朗诵会延伸到了平时课堂上的朗读中,以及闲暇时间对美文诗文的朗读中。
2.练笔交流会
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交流当天的练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用朗读的方式,读好练笔,或者交换朗读。学生范文的朗读在课堂上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就专门开展了练笔交流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学生优秀作文,同时在逐个交流的过程中,也让每个学生有朗读的训练。小组交流后还有集体展示,评奖,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练笔的积极性,也给予更多的学生朗读的机会。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更是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写——写感想,写思考,写体会,写生活
写作能力应该是语文能力中难度最大的,很多学生也最怕这一项。因此如何通过设置不同的写作活动让学生不惧怕写作甚至能爱上写作,一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1.课堂练笔
把一些问题以笔头的方式来问答,让每个人都必须有思考的过程,落笔书写的过程。传统课堂上的提问,涉及面最多三五个学生,通过课堂练笔一方面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问题的过程,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能力。如学完《紫藤萝瀑布》,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紫藤萝,你想对作者宗璞说些什么?学生在课堂练笔中写道:阳光静好,我已在这里伫立百年。你在我面前久久站立,应该有难言之隐吧。但我要告诉你,你我所在的这条生命长河中,河水生生不息,源源不断,所以你有什么好担忧的呢?走好脚下的路,唱好心中的歌,让我们一起在阳光下奔跑,在风雨中前行!有同学这样写:宗璞,很高兴遇见你。你的那双慧眼看出了我生命的意义,我的生命力不只为了开放这一季,我要让你和你身边的人都明白,生命的可贵在于奋斗!还有的同学写着:不要太伤心难过,世间万物的生命都不是永恒的,但它们都曾经辉煌过。通过这样的练笔,每个孩子都对课文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课后也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看过的书,唱过的歌用文字的形式来谈谈感受。
2.片段练习
在学校完成大作文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在课堂上经常以片段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片段练习因为字数往往在200字左右,学生也不惧怕。写完后能及时进行点评和交流,训练很有针对也很有效果。学习《敬业与乐业》时,让学生以片段的形式再给文章增添一个事实论据。学习《海燕》时,让学生以片段的形式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学习《叶专题》时,让学生以片段的形式表达对叶的感激之情。课堂上的这些写作活动的设置,一开始学生还有点惧怕,但逐渐尝试和实践后,因为字数不多,要求不高,而且通常有话可写,所以慢慢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另外片段联系的针对性训练,也让学生带着很强的训练目的进行写作,因此专项能力的提高很明显。
叶对陶先生说过:“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语文课堂在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能让学生人人都“动”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各项语文能力和习惯,这样学生学得快乐,老师也教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