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本细读教学策略研究
2015-01-31吴建
吴 建
语文是高中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工具。高中语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审视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高中阅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同学们细细的品读文章,减少快餐文化等的粗读观念,能够在细读的过程中了解到文章的感情,提升阅读的质量,加强语文知识的学习。
一、细读文章的题目,掌握文章的大意
1.揣摩语言法
文章的题目是整篇文章的题眼,教师要告诉学生认真地对待文章的题目,尤其是题目中涉及到的关键词更是重要内容。文章的题目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具有很好的作用,所以学生要关注文章的题目。揣摩语言法是理解题目的重要方法,对文章的用词用字进行揣摩,发现题目中的精妙。在进行新闻阅读的时候,细读文章的题目更是关键。新闻的题目直接就点明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仔细地体会。例如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教师给同学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奥斯维辛是二战时期的集中营,这里是曾经的地狱,这就交代了新闻发生的地点;新闻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消息或者是社会上最新的事情,这里应该说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新闻的修饰语是“没有什么”,在表面上是说奥斯维辛没有值得报告的的事情,但是新闻稿必然是有话题的,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的存在,所以同学们在细读的时候就要仔细地感悟是否真的没有新闻。
2.分析语法法
高中语文文本的题目各种各样,有的只有一个字,有的是一个词,或者是一个短语,有的就是一个简短的句子。分析语法就是在语法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题目中的主语和修饰语,明确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进行语法分析,发现题目一个偏正结构,指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但是在实际的阅读中我们发现并不只是说的月色,还有对荷塘的大量描写,所以应该确定为并列结构,既是荷塘,也是月色。在进行《老人与海》阅读的时候,教师让同学们先对题目进行分析,用一个“与”字进行连接,说明这个是并列的结构,说的是老人和大海的故事。但是老人年老体衰,大海博大宽广,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引导着同学们进行课文的学习。
3.联想语意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设置了一个语境,同学们在阅读题目的时候,脑海中自然就会形成一个相应的环境。学生在细读题目的时候,就可以对文章的语意进行联想,通过表面上的语意联想到新的意境,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例如在进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时,同学们在读了题目之后,就对文章的意境进行联想,林教头是主要的人物,风雪是环境,山神庙是地点,学生很容易进行综合的联想。
二、细读文章的语言,加强细节的把握
1.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不同的字表达了不同的感情,细读文章一定要认真地品读每个字的不同,感受字词背后的含义。首先要对文章中出现的关键字进行揣摩,能够找到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仔细的咀嚼关键字的时候,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分析,结合具体的环境进行关键字的体会,这样才能够体会字后面的含义。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阅读的时候,文章描写道,“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少有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里出现的“寂寞”就要细细的品味,寂寞的不仅是路,更是人的心境。所以同学要借机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内心的痛苦彷徨。
2.在诵读中品味文章
诵读是细读文本的一种形式,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引导着学生诵读文章,体会语言的含义。在诵读中能够体会不同的音调起伏,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更加容易了解。诵读是让学生能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有声的文字,读出韵味,读出作者的真实感受。例如在进行《故都的秋》学习的时候,学生认真诵读,就会对文章中出现的“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很有感觉,这里通过律句、平平仄仄的了解,能够感悟郁达夫语言的独特美感。
3.在替换中感受思想
语言的表达非常精妙,同样的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词语很难表达同一种含义,所以学生要精心地品味文本的语言。可以使用比较法进行语言的品味,将关键的词语替换成相似的词语,感受一下前后的差别,就会对文章的词汇有更好的了解。例如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语句,“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替换成“被阎王叫去了”,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感受到语言之间的差别,没有了原来的意味。
三、细读文章的结构,把握整体的思想
文本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进行细读的时候要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能够对事物有自身的态度和看法。作者通过文本表述感情,读者通过阅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好的文章层次分明条例清楚,段落划分安排得当,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者在进行结构细读的时候,在初读的过程中,要整体感知作者的感情,抓住文章的线索进行知识的阅读;再读的时候要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在进行《故都的秋》阅读的时候,就要牢牢的把握故都的秋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的特点,欣赏北国秋天独有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