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关于中国量刑改革的积极探讨
——评《中国量刑改革之路》

2015-01-31汪新研

中国出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量刑制导公正

□文|汪新研

一场关于中国量刑改革的积极探讨
——评《中国量刑改革之路》

□文|汪新研

在我国,何种量刑模式最能体现刑事正义并符合中国国情,这是法学界多年来一直探讨的问题。由赵廷光教授所著的《中国量刑改革之路》(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一书,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民情,探索能体现量刑公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量刑模式。书中的一些观点凝结了他多年来对我国刑法量刑改革的诸多思考,其中量刑公正标准及具体表现形式为中国量刑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规范化量刑研究的学者,赵廷光在研究量刑模式、量刑改革的关键问题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他所提倡的“量刑的精确制导”,主张运用现代科技,采用科学方法来精确计算罪责和刑罚程度,理性评价量刑情节,进而获得量刑的合理和适度,尽量避免刑罚的误差,以达到量刑公正的目的。这种模式为我国的量刑改革提供了方法参考,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量刑改革之路》一书集中体现了对量刑公正、刑法正义的不懈追求,并对如何将我国量刑改革纳入健康发展之轨道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必将对我国量刑的改革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该书从理论出发,直面我们量刑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篇即对量刑公正观的中西方理论发展进行了考证,在对比分析中为后文观点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刑法文明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刑罚目的而不断追求量刑公正的历史”。可见,量刑公正在刑法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追求量刑公正,是我国量刑改革的基础。基于这样的理论前提,该书首先考察了西方国家关于量刑公正观的争议,对报应刑论、目的刑论、折中主义刑罚论的量刑公正观的基本内容和优点、缺陷分别梳理,联系我国刑法公正观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学理的分析,明确提出科学量刑方法对于量刑公正和我国量刑原则的完善的现实意义。进而从量刑公正观对于量刑活动的规制的先导意义出发,剖析我国现行量刑原则的立法瑕疵和缺失,提出关于修改我国量刑原则的立法建议。

该书破而后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全书以对我国量刑改革之路的追问为主线,抱着与“量刑基准论”商榷的态度,在反驳“量刑基准论”的同时,始终试图在坚持真理、追求司法公正、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几个目标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量刑改革之路。论述中并没有回避量刑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举证出发,对“基准事实说”“最高发案率说”“社会危害程度说”逐一提出质疑,详细论述了“量刑基准论”对量刑改革的误导、为量刑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建议,言明“量化分析”之路的不可为之,提出摒弃罪行亚类是我国量刑改革的当务之急,倡导以人工智能软件为载体,以计算机辅助量刑系统为平台,推动中国量刑改革走精确制导之路。该书观点上独树一帜,凸显了赵廷光教授在刑法准确量刑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指明了“量刑精确制导论”的优势,从科学发展观出发,为实现量刑公正找到了科学的途径。

该书在写作手法上坚持了历史和逻辑辨证统一的思维方式。书中既有对量刑改革历史过程的考察,亦有对量刑改革内部的逻辑分析,并以历史的考察和逻辑的分析为依据,正视我国量刑原则中的问题。同时,书中既有对量刑公正观等理论的宏观论述,亦有诸如对现行量刑原则中减轻处罚原则、免除处罚原则、数罪并罚原则存在瑕疵等问题的微观考证;既有对理论的归纳总结,亦有对举证案例的客观判断,将历史观点、实证研究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运用历史和逻辑、宏观与微观、实证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深刻揭示了量刑改革中应避免的问题和应遵循的规律。

虽然将“量刑精确制导论”作为中国量刑改革发展的途径和方案这个观点在法学界尚未达成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但是不可否认作者将计算机技术与法学相结合的创新意识,而且,作为投入低、收效大的量刑改革方案,“量刑精确制导论”的提出,是对中国量刑改革之路的一次勇敢的尝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量刑制导公正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Chapter 21 A dilemma 第21章 艰难的抉择
论量刑建议制度
基于MPSC和CPN制导方法的协同制导律
基于在线轨迹迭代的自适应再入制导
带有攻击角约束的无抖振滑模制导律设计
潜逃归案疑犯的量刑规范
复合制导方式确保精确入轨
论配偶暴力中受虐妇女杀夫案的量刑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