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顺应论角度看反语的语用功能

2015-01-31刘金萍李朝

枣庄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反语顺应性语境

刘金萍,李朝

(1.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从顺应论角度看反语的语用功能

刘金萍1,李朝2

(1.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从语用学、认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反语研究进行了回顾。尝试运用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探讨英语反语在实际使用中的语境动态顺应性,分析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反语类型,最后总结反语使用的语言顺应性,即反语的选择使用要顺应语言使用中的心理期待、符合社会规约及交际者的社会角色。

顺应论;反语;动态顺应;语境顺应①

1.引言

反语作为语言使用的策略之一,很早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反语进行了研究阐释,如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修辞学等等。虽然对于反语的研究可谓是历史悠久,但大多学者都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反语作出分析,本文试图从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角度,通过动态视角对反语的应用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反语使用的语境顺应及动态顺应性。

2.文献回顾

反语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看做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但最近几十年内越来越引起语言学家及心理学家的重视。许多著名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从认知、语用等角度分析讨论了反语的语用及语义特点、反语的认知构成机制和反语的理解过程。黄缅在其著作《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中着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反语进行了阐述。他通过应用“基于心理模型的反语工作机制”这一语用——认知模型,论证了相邻关系在这一模型中的关键性作用。与此同时,黄缅认为汉语反语可以定义为: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想要表达的交际意义与其字面意义呈程度不尽相同的相反关系。[1](P1)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反语的应用与语境是不可分割的,说话人要结合语境的动态变化,顺应语境选择合适的语言。姚俊的《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同样侧重于反语的认知功能,指出反语理解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并具体分析了其运作形式。[2](P95~98)张萌的专著《反语认知的心理学研究》侧重于儿童反语应用的心理认知,具体分析了儿童反语认知的年龄发展趋势、成人与儿童认知心理的对比,并重点阐述了反语认知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鞠红、戴曼纯则从作为反语形式之一的低调陈述出发,探讨了低调陈述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指出了低调陈述在言语交际中的语境动态顺应。[3](P11~16)曹佳、吕一行同样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了反语的回应性,打破了传统反语只以修辞性言语定性的研究。[4](P38~418)刘正光、崔刚主要分析了语言学中对反语理解的三个假说:直接通达假说、模块假说及分级显性意义假说。指出了各自对反语理解的优势及不足,并指出反语理解不是一个静止的问题,而是由语境的可及程度及力度共同作用的动态过程。[5](P32~38)由此可见反语的理解离不开对语境的动态顺应。

3.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性理论

1999年维索尔伦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Pragmatics《语用学新解》一书中提出影响语言学研究的新理论:语言顺应论,指出了语言研究的动态性。语言顺应论强调“语言即选择”,语言要与交际目的、交际场及交际对象保持一致。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对语言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选择是由语言的三大特性决定的: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顺应性(adaptability)。[6](P56~61)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特性体现在语言的历时和共时两方面。单纯从语言的历时性来对语言变异进行研究是不可取的,研究使用者要综合考虑语言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是语言的研究符合语境。语言选择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动态特征。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特征强调语言的使用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使用恰当与否。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组合中作出灵活的选择,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

维索尔伦指出,语境不是交际双方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交际双方语言使用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交际者的认知水平、心理素质、习俗爱好等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意义理解的因素。维索尔伦同时指出,语言动态性与时间密切相关,时间的变化会导致言语意义的理解差异。既然语境是在使用中随着交际者交际目的的变化而形成的,那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而语境与动态性又是紧密相连的。语境的变化随时可能导致交际者语言选择的动态变化,交际者会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语言。不仅仅语境是动态生成的,语境下语言的意义也是语境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境不同,选择的语言表达不同,生成的意义也就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意义的理解不仅仅涉及到交际者的语言能力、认知水平,同时还与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社会期望、交际场合等密切关联。从下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语境对语言选择的影响。下面两句话皆出自全新版大学英语1课文《The Company Man》。

At the funeral,the sixty-year-old company president told the forty-eightyear-old widow that the fifty-one-yearold deceased(the man who had worked himself to death)had meant too much to the company and would be missed and would b hard to replace.(在葬礼上60岁的公司总裁对48岁的寡妇说,51岁的死者对公司来说举足轻重,会被人们怀念,很难被人取代。)在这里由于交际双方的存在,心理世界与社会世界被激活。同样的话语演绎出不同的含义。对总裁而言,出于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尊敬”和“关怀”,老板的话符合当时的语境,对死者的功绩给予了肯定。而对于逝者家属而言,这些话只是逢场作戏、虚情假意。作者在这里其实是通过肯定话语、反话正说表达了其对公司的抨击、对公司总裁的不满。事实上,死者很快就会被遗忘,因为他已对公司不会有所贡献了。下面的一段是承接上一段:

By 5:00 P.M.after the funeral,the company president had begun,discreetly of course,with care and taste,to make inquiries about his(the man who had worked himself to death)replacement.One of the three men.He asked around:"who's been working the hardest?"(葬礼当天下午5点,公司总裁已经开始询问接替他的事;当然,他做得很谨慎,小心而得体。他四处打听:三人中,“谁一向工作最卖力?”)逝者家属为什么不满的原因一目了然,随着场合的变化,总裁所说话语的意义随之发生了改变(本来逝者离去是公司的一大损失,公司会记住他;但是从利益角度出发,总裁很快已经在寻觅他的接班人)。上句中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课文作者讥讽的目的,反衬出资本主义公司的无情,人只是赚钱的工具。

4.英语反语使用的顺应性

反语是中西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之一,反语的应用也是使用者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反语在英文中用"irony"表示,最初来源于希腊词"eironeia",有“伪装”之意。[7](P1)之后国内外很多人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如“苏格拉底式”反语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发明,持这一态度的人认为,反语使用就是“佯装无知,故意提出貌似愚蠢的问题,实为暗中损毁对方,诱使他正视事实。”[7](P2)后来反语之意被作为修辞方式之一而受到众多文学家及修辞学家的青睐。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人们对于反语的研究逐渐由单纯的修辞学研究转入到其他方面,为反语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元素。

(1)反语使用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根据语言形式上的不同,英语反语可分为三类:词语反语(口头式反语)(Verbal Irony)、戏剧性反语(Dramatic Irony)和情景反语(Situational Irony)。[7](P2)

从其归类就可看出,词语反语主要是通过某一个词汇或某一种语法手段,在语言结构层面表达相反意义。例如,"You get up so early.It is just fifty to ten."(你起的够早啊,现在才9点50呢。)当然这里的"early"实为"late",通过一个单词的反话正说表达了句中人的懒散。

戏剧性反语实际上是通过对词语反语和情境反语的结合来表达语言反映出的戏剧性变化,可以创造出幽默或是凄惨的效果。戏剧当中不乏此类使用手法。

情景反语。情境反语主要不是借助于词语或语法来表达某种与实际意义相违背的语义,而主要是借助于当时的语境通过特定的描述方式反应出对说话对象的讥讽。理解此类反语需要根据当时的社会场景及谈话背景来判断话语的隐含意义。举例说明:His dearly belovedeldest of the dearly beloved children is a hard-working executive in a manufacturing firm down south.In the day and a half before the funeral,he went around the neighborhood researching his father,asking the neighbors what he was like.They were embarrassed.(他深爱的子女中的深爱的大儿子是南方一家制造公司的经理,工作十分努力。在葬礼前一天半,他走访了街坊邻居,向他们打听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们感到很尴尬。)这个例句出自全新版大学英语1课文《The Company Man》。

身为父亲最心爱的儿子对父亲却一无所知;工作努力到连自己的父亲都忘记了。结合整个社会场景,不难发现作者话语中包含的无奈与讽刺,整段话的理解必须结合当时的语境。表面看作者赞扬了“儿子”的努力工作,事业有成。话语背后暗含了制造公司的惨无人道,人只是为工作而活,只是赚钱的工具;为了工作亲情也可以抹杀。

根据顺应理论,Verschueren将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含了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社交世界主要是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6](P23)由此可以看出,言语意义的产生受到各种具体或抽象因素的制约,交际者不仅要顺应交际双方的交际目的还要通过选择恰当的话语及表述方式,即要表达自己的心理期待又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约。例句中情境反语的使用一方面遵循了当时的社会规范,又反映出了社会现实。不能使用太粗暴、太露骨的语言,同时又要通过文明的语言反映出丑陋的真相,这对作者词语的选择是一种挑战。而通过反语的使用恰到好处的实现了作者的预期目的。

(2)反语的使用是对交际者心理期待的顺应

根据反语表达性质及语用功能的差异,反语可分为反语批评(ironic criticism)和反语恭维(ironic compliment)两类。[7](P3)(张萌,2010:3)

反语批评主要指通过正面话语来表达反面意义,类似于汉语中的反话正说。也是比较常见的反语形式。例如,一直吹嘘自己是电脑高手的A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出了电脑存在的问题,他的朋友B说了这样一句话:"You really have done a good job".(你确实干得不错啊。)通过正面表扬反映出他的失望,同时又没有伤及A的颜面,没有令A陷入尴尬境地,满足了A的心理期待。反语的使用维护了二者的关系。

与反语批评相反,反语表扬是通过反面话语表达正面意义,这一特性类似与汉语的正话反说。例如,A非常谦虚地请B品尝自己做的蛋糕,B回应说:"You really know nothing about cooking."(做出这么好吃的蛋糕。你真是对烹饪一无所知啊!)有些时候,反面的表扬会产生比直接表扬更大的效果。

顺应不仅仅是顺应当时的社会规约,同时也要满足交际双方的心理世界、心理期待。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顺应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A希望获得B的肯定,但是又不能由此与B产生交际层面的不一致;B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对A进行赞扬,但是太直白的话语有可能降低B本身在交际中的地位,这是B所不愿期待的。反语表扬的使用既肯定了A厨艺的高超,又维持了二者平等的地位,顺应论交际双方的心理期待。

(3)反语使用是对交际者社会角色的顺应

在上课时,老师如果发现有人在呼呼大睡,于是,老师说:“我们刚刚学了一个动词短语"not hesitate for a second to do",我们就以某个同学为例造一句话:After a long time of learning,one student was too tired.He didn't hesitate for a second to have a rest in class.(某个学生长时间学习学得太累了,毫不犹豫地就在班上睡觉了。)”老师上课的目的是教书育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老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推动者,课堂中老师要给与学生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看到有同学在课堂呼呼大睡时,虽然心中不乐,但由于其身份及场合制约,不能太直接地表达出其心态,同时也不能让学生太尴尬。通过使用反语结合所学知识,老师的例句起到了给学生警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维护了学生的尊严。由此可见,情感的表达也不是任意妄为的,要受到一定语境场合的制约。为了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情感宣泄也要符合交际者的社会角色及所处的语境。

5.小结

综上所述,反语作为语言使用的手段之一,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反语的使用不是随意的,交际者要考虑到反语使用的语境,要在顺应社交场合的前提下遵循社会规约。语言使用是交际者心理世界互动的实现手段之一,同样反语的使用是交际者心理世界的反应,要顺应其心理期待通过反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交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并维持交际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反语使用为交际者语言选择提供了一条途径。反语的选择使用也要顺应不断变化的动态语境,顺应社会规约,顺应交际者的心理期待及其社会角色,使反语使用符合交际者所处的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及物理世界。

[1]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姚俊.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3]鞠红,戴曼纯.低调陈述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

[4]曹佳,吕一行.反语的回应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5]刘正光,崔刚.反语理解三假说[J].外国语,2003,(2).

[6]Jef 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张萌.反语认知的心理学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吕艳]

H315

A

1004-7077(2015)01-0104-04

2014-11-25

本文系校人文社科项目“顺应论基础上的语言模糊翻译”(项目编号:2013yyb19)及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英语课程文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项目编号:SZXYJYXM201339)阶段性成果。

刘金萍(1981-),女,山东滨州人,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等研究。李朝(1960-),男,北京人,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商务英语及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反语顺应性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学前幼儿反语情绪加工特征及促进作用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研究
非顺应球囊高压处理半顺应球囊不能扩张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反语认知操作模式管窥
委婉语的顺应性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天麻钩藤饮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