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2015-01-31王小霞乔鹏伟
王小霞,乔鹏伟
(西安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稳定性影响实证研究
王小霞,乔鹏伟
(西安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稳定性的“倒U”关系,得出资本充足率同稳定性水平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建议监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针对银行的具体类型,制定出资本充足率合理的区间,最终使银行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
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稳定性
一、引 言
2008年金融危机,给银行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以美国最为严重,2008~2010这三年间,美国有322家银行倒闭,虽然在这期间我国没出现过银行倒闭的现象,但是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于金融体系本身具有脆弱性,所以不稳定状态是其常态。金融体系关乎国计民生,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重要枢纽,如果金融体系出现问题,将会使整个社会产生动荡,所以,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已成为当下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资本具有抵御风险的作用,因此,监管部门常常用资本充足率来衡量银行安全性和稳定性。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巴塞尔协议Ⅲ”应运出台,我国也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希望通过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来维持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但是资本是否充足,不能单纯地只看资本充足率,还应当考虑资产负债规模的大小。如何正确理解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题。
本文主要是通过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模型假设
(一)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关系
关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目前学术界的主要争论是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是否可以降低银行的资产风险。
Mingo (1975)通过回归模型分析,证实可以降低风险; Wall和Peterson (1988)通过实证分析,最终得出大多数银行在监管的压力下是可以降低风险的;Furlong和Keeley (1989)认为严格的资本监管会降低银行的预计负债,是可以降低风险的; Bhattacharya等人(2002) 通过构建一个最佳倒闭模型,认为也可以降低风险;Dietrich和James (1983)通过选取更大的样本最终得出不会降低风险;Flannery (1989) 认为商业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偏好于高风险的资产,所以不会降低风险;Jurg Blum (1999)的研究结果是资本充足率只会增加银行的风险。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影响是正的效应还是负的效应并不是一个单纯简单的命题,我们应该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
(二)商业银行稳定性度量方法
目前国外研究通用的是Z值模型。De Nicolo(2001)通过一定的假设条件和相关理论基础推导出一个Z值,并用该指标来衡量稳定性水平;De Nicolo,Bartholomew等人(2004) 通过设定的Z值作为衡量商业银行面临破产风险的指标。
目前国内研究通用的方法主要有Z值模型、信用评级法、“骆驼评级体系”和多指标综合分析法等。张金清,张健和吴有红(2011) 通过VAR模型对传统的Z值模型进行修正,从而来衡量稳定性水平。谭政勋,黄东生(2012)主要通过传统的方法,计算出具体的Z值,从而以此来评价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水平。何自云,戴国强(2005)在其研究中运用了“骆驼评级体系”进行分析。祝文珍(2007) 将信用评级体系与一级资本充足率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两者关系的分析得出衡量稳定性水平的指标。金范洙(2010) 直接将穆迪公司对银行的评级作为衡量指标。陈婧(2010) 通过7个代表性指标构建的综合性方程来衡量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方霄(2010) 选取了十个代表性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之间关系的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综合指数ZF,以此来衡量稳定性水平。刘卫江(2002) 通过选取三个代表性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分段判断稳定性水平。
本文选取“1-不良贷款率”作为度量商业银行稳定性的指标。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比率是资本充足率影响稳定性水平的媒介。信贷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贷资产的质量直接关乎银行的稳定性,而信贷资产质量的直接衡量指标就是不良贷款率,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所以选取该指标是合理的。
第二,在实践中,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也用“1-不良贷款率”来评价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并且他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该指标是可以评价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的,所以选取该指标是合适的。
第三,在实际中,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其稳定性也较差,甚至有的由于过高的不良贷款率而面临倒闭风险,最典型的就是海南发展银行破产事件。
(三)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因素
Demirguc-Kunt 和 Detagiache (1998) 认为宏观经济是影响稳定性水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当经济增长速度变慢和通货膨胀率较高时,银行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De Nicolo(2001) 认为银行的资产规模是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当一个发达国家的市场结构未发生变化时,银行资产规模的增大会增加其破产的风险,从而使稳定性水平降低。Martinez-Miera和Repullo(2010) 认为竞争是影响稳定性水平的重要因素,并得出竞争同稳定性之间存在“倒U”关系的结论。
谭政勋,黄东生(2012)分别选取了银行总资产规模、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股权回报率(ROE)和信息披露指数作为影响稳定性水平的因素。张健(2011) 认为长期贷款占比是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并最终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倒U”关系。刘卫江(2002) 从宏观经济、行业特征和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对稳定性做了分析。
鉴于以上的文献综述,本文主要选取银行资产总规模(百万)、流动性水平和贷款集中度作为影响稳定性水平的因素。
三、模型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说明
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样本,这16家银行不仅覆盖了我国银行的所有种类,而且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截止到2014年,这16家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占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归模的比例高达61.37%,所以将这16家上市银行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2.样本区间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在我国是从2000年才开始统计的,并且各个银行不是在同一时间上市的,考虑到相关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本文选取2008~2014年作为研究区间。
3.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是来自商业银行官网披露的年度报告,这些数据经过层层审计和证监会的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可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上文已经探讨过银行稳定性指标的选取问题,所以选取“1-不良贷款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该指标也被称为预期贷款比率,一般用“Nnpl”表示。
2.解释变量
由于分析的需要,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二次项作为解释变量。资本充足率用“CAR”表示。
3.控制变量
除资本充足率之外,商业银行稳定性还受其他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稳定性主要是指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流动性水平以及信贷集中度都会影响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我们选取了度量这些影响因素的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分别为资产总额(百万)的自然对数(Size)、流动性比率(LR)和期末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Top),各主要变量释义见表1。
(三)模型选取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按年度分布的,并且每个年度都存在不同的个体,具体来说,选取的16家上市公司数据,时间跨度为7个年度,包括4个变量,所以该数据满足面板数据的三个特征,以此可以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模型如下:
i=1,2,3,…,16 t=1,2,3,…,7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银行对比分析
由于样本包括不同的银行,为了分析比较各类银行的特征,本文将样本分为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
1.资本充足率分类比较
本文将所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按照不同的类别计算出各年度的均值,然后将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2和图1:
结合表2和图1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取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大于8%,说明其均满足了监管的最低要求。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呈现出波段性上升的趋势,但是各个银行的上升速度不尽相同,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在2010年以前差别不太明显,在2010年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非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于全样本的平均值,并且这种差距还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有银行具有国家信用担保,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多,比非国有银行容易募集资金补充资本。
2.稳定性水平分类比较
结合表3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2012年达到最大值水平,并且非国有银行的稳定性水平要高于国有银行。这主要是由于非国有银行的规模小,便于管理,同时其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占有额,促进自身发展,会主动谋求较高的稳定性水平。
3.商业银行稳定性与资本充足率的关系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虽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均值高于非国有银行的,但是其稳定性水平却低于非国有的水平,这说明资本充足率高的银行稳定性水平并不一定高。
(二)回归分析
1.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模型,在进行回归分析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釆用的是单位根检验法。
注:**表示在5%的置信区间水平下是显著的.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P值均等于0.0000并小于相应的临界值,说明不存在单位根,数据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回归。
2.模型设定检验
本文主要运用Hausman检验来检验模型的设定问题。具体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P=1.0000,是大于0.05的,这说明个体的变化对解释变量没有影响,因此,本文选取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进行分析。
3.回归结果
运用EViews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分析。其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R2=0.653942,F统计值较大,说明该模型拟合优度尚可,并且该模型较显著。根据P值原理,在10%的置信水平下,在上述回归结果中,除了信贷集中度,其余变量都是显著的。
五、实证分析
(一)资本充足率与稳定性水平
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的系数为正,平方项的系数为负,并且两者均在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这说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其平方项则与稳定性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表明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之间存在“倒U”的关系,而且是显著的。从这可以看出资本充足率对稳定性水平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
1.正效应
当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处于较低的水平时,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增加其稳定性。因为此时自有资本占比比较低,而自由资本可以起到抵御风险,吸收银行损失,加强银行内部资本监管的作用,因此,这时提高银行资本可以带来较大的边际效用,增强其市场信心,使银行具有较强的应对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最终必将提高银行的稳定性。
2.负效应
当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临界值时,此时再提高资本充足率就会产生负效应。因为用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资本用途都会受到限制,这部分资本会产生较大的机会成本,降低银行的利润,而银行又是追求营利性的企业,利润是其维持正常经营的主要经济来源,此外还能起到吸收损失、抵御风险的作用,如果此时提高资本充足率,产生的边际效用会小于将该资金用于增加利润带来的效用,给银行带来的总效用是负的,最终必将降低银行的稳定性。
(二)资产规模与稳定性水平
资产规模与稳定性呈正相关的关系,影响显著。一般来讲,资产规模越大,表明商业银行应对风险、弥补损失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资产规模同稳定性呈现正相关关系。
(三)流动性水平与稳定性水平
流动性水平与稳定性水平呈反向变动的关系,且影响显著。流动性比率是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流动性比率,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其流动负债一般变动幅度不大,增加流动性势必会减少长期资产的占比,不利于银行的稳定性,此外,流动性增加还会降低银行的营利性,降低利润弥补损失的能力,所以两者是负相关的关系。
(四)信贷集中度与稳定性水平
信贷集中度与稳定性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商业银行一般倾向于将贷款贷给自己熟悉的客户,因为贷给自己不熟悉的客户,有可能会出现道德风险,并且对客户的考察也会增加银行的成本,这就会使银行的贷款比较集中,降低贷款难以收回的风险,所以两者同向变动。同时,贷款集中度较高会使银行对主要客户的依存度较高,当主要客户出现经济困难时,也会增加银行的风险,降低其稳定性。所以两方面的作用使信贷集中度与稳定性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结果并不显著。
六、结论与建议
经过上述实证分析,证实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对稳定性影响显著,并且两者呈现出“倒U”的关系。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要准确把控资本充足率,将资本充足率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从而便于商业银行提高其稳定性。同时还证实资产规模的扩大和降低流动性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稳定性水平,而信贷集中度对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显著。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合理界定资本充足率的区间
从本文的结论可以看出,提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会增强其稳定性,应该根据银行的类型、资产规模、相应的风险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合理界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区间范围,只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该区间,就无须对其进行调整。此外,还应当注重资本金的质量,将资本充足率作为提高稳定性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而提高资本充足率。
(二)合理提高资本规模和降低流动性
资本规模与流动性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定性,根据本文结论,应该合理提高银行的资本规模,并且适当降低其流动性,从而使商业银行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
[1]Sudipto Bhattacharya, Manfred Plank,Gunter Strobl,Josef Zechner.Bank Capital Regulation with Random Audit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2,26(7):1301-1321.
[2]David Martinez-Miera, Rafael Repullo. Does Competition Reduce the Risk of Bank Failure?[J].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0,23(10):3638-3664.
[3]Gianni De Nicolo. Size, Charter Value,Risk in Bank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Proceedings,2001,(1):197-215.
[4]Gianni De Nicolo, Philip Bartholomew, Jahanara Zaman, Mary Zephirin. Bank Consolid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nglomeration: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Financial Risk[J].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2004,13(4):173-217.
[5]John J. Mingo. Regulatory Influence on Bank Capital Investment[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75,30(4):1111-1121.
[6]Jurg Blum. Do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Reduce Risks in Banking?[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9,23(5):755-771.
[7]Mark J Flannery. Capital Regulation and Insured Banks Choice of Individual Loan Default Risk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4(2): 235-258.
[8]Larry D Wall,David R.Peterson, Capital Changes at Large Affiliated Banks [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88,(1):253-275.
[9]方 霄.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陈 婧.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金范诛.韩国商业银行营利性和健康安全性预测分析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刘卫江.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2,(7):3-10.
[13]谭政勋,黄东生.影响商业银行稳定的微观因素[J].金融论坛,2012,(1):23-28.
[14]张 健.中长期贷款占比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稳定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祝文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与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7.
[16]张 丽.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3.
[17]何自云,戴国强.银行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The Impact of Capital Adequacy Ratio on the Stability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WANG Xiao-xia,QIAO Peng-wei
(Economic School, XI '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100,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mpirical analysis, verify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 "inverted U" relationship,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igher capital adequacy ratio does not represent a higher level of stability, suggest supervision department shall,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types of Banks, to develop a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reasonable interval, eventually enable Banks to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capital adequacy ratio;commercial banks;stability
2015-10-12
王小霞,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企业投融资、区域金融。
F830
B
1007-9734(2015)06-00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