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质性与异质性视角下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015-01-31邢华彬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00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00005

中国轻工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同质性经贸异质性

李 菁 邢华彬(.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 30000;.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00005)

同质性与异质性视角下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李菁1邢华彬2
(1.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300020;2.华夏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05)

随着经济发展对国经贸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倍增,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如何突破高等教育的同质性发展向异质性转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客观审视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对培养模式进行了定位,并构建了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1234”的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同质性;异质性;1234人才培养模式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为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开始鼓励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举办独立学院,迄今为止,已成立292所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制度创新以及本科教育的补充,独立学院培养人才应以本科层次为主,同时又要与普通重点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差异。因此,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按照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加强基础的实践型教学,突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独立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 (以下简称国经贸)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坚持以市场就业为主导,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并以此作为独立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

一、我国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发展面临危机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急需经贸人才,国经贸专业的毕业生极为抢手,于是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国经贸专业,在短短几年之内就造成了供过于求的严峻就业形势。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国经贸专业的火爆景象已如昨日黄花。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再次为国经贸专业人才提供了大量的诸如银行、保险、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就业机会,而此时又恰逢高等教育扩张期,大批独立学院成立,开设国经贸专业的独立学院竟高达62%。作为一个发展成熟的老牌专业,许多独立学院的国经贸专业在设立时,只是简单地照搬母体院校的模式,与母体院校专业保持了高度的“同质性”,这种简单的复制,致使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特色难以彰显,甚至还导致了国经贸专业人才过剩。2008年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再次陷入低谷,再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导致国经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才市场上一方面存在国经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却存在着外贸企业难以招聘到称心人才(即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熟悉国内外贸易法律法规及WTO规则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其说是人才过剩,不如说是教学与实践脱钩带来的后果。就业难必然会使得独立学院出现生源慌,面对危机,为了学院日后的发展,许多独立学院已经意识到必须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于是开始探索与普通本科高校的“异质性”。

二、我国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发展偏差

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由于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那么各自开设的国经贸专业就必然具有“同质性”,但是独立学院毕竟是属于第三批次本科,这就需要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母体院校专业存在 “异质性”。母体院校作为一本、二本往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更为注重知识广博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三本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则更应该满足地方或区域经济对国经贸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倾向性,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避免与高职专科的国经贸专业出现趋同。因此,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同质性的原则下谋求异质性发展。通过对国内诸多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在办学过程主要表现为两种偏差。

1.过于追求与母体院校专业的“同质性”

尽管如前所述,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同质性”。但是,如果过于追求“同质性”就会导致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缺失。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同一化。受本科人才培养路线的惯性以及办学者惰性的影响,简单复制母体院校的培养目标,片面追求培养高层次人才,走精英人才培养路线,使独立学院丧失了应有的特色,千篇一律的国经贸毕业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就业形势,火爆专业时过境迁,陷入供大于求的尴尬境地。

第二,教学模式简单化。母体院校一般属于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学,其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应当存在差别,但是很多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都是直接套用母体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甚至连教材、教案、教学目标都完全一样。完全注重系统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国经贸专业毕业生徒有空洞理论,却无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严重脱钩。

第三,师资队伍一体化。独立学院从建立伊始,其定位就是公办院校的行政、师资资源与民间资本结合运作的一种办学新模式。独立学院作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为了节省开支,依托母体院校的师资资源就理所应当成为其最优选择。但是,此种做法势必导致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丧失特色,失去竞争力。

2.过分夸大与母体院校专业的“异质性”

独立学院经过了初期的快速发展之后,数量急剧膨胀,在办学质量上也是良莠不齐,2008年教育部下发《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自此拉开了独立学院改革的序幕,独立学院从高峰时期的360多所精简到292所。在此过程中,一些独立学院为了生存下去,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办学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跳出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窠臼,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与母体院校之间的“异质性”。然而,物极必反,过分夸大与母体院校专业的“异质性”而最终导致“异化”。“异质性”并非意味着对“同质性”的颠覆与背离,独立学院“异质”于母体院校的根本点在于它在基础教育上的专业性和职业倾向性。有些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上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纷纷建立实训室、实验室,完全将自身建设为一个职业训练场所,忽视了对学生整体素质和系统知识的培养,导致完全背离了本科教育的初衷。而这种“异化”又导致了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高职高专出现趋同。

综上所述,“同质性”与“异质性”是当今独立学院发展必须要遵循的两个原则,能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独立学院今后的发展。

三、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客观审视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我国与世界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多的既熟练掌握外语又具备国经贸专业知识,且不需培训直接上岗的外向型、高素质、宽基础、强能力的国经贸专业人才。然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国经贸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却有所欠缺,而日趋激烈的竞争又迫使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金钱提供岗前培训,致使应届毕业生难以立刻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很多毕业生虽然通过了四六级外语考试,但是他们运用外语沟通、工作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外向型工作的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必须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唯有如此,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在同质性和异质性原则下的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独立学院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同质性”要求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而“异质性”决定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国经贸人才必须是具有职业倾向性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而与此同时,又必须要与完全职业化的高职高专相区别。因此,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应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之间,可定位为“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强能力、个性化、外向高水平、复合应用型国经贸人才”。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进行清晰的界定。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多专业或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具体来讲包括两方面:一是将扎实的国经贸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相结合,具备综合实践能力;二是具备将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知识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是指能把专业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转化为社会直接利益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具备应用基础理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熟练完成工作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把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简单概括为:一德、二基、三能、四证。具体来讲,“一德”是指具有从事国经贸相关工作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二基”是指具有从事国经贸相关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三能”是指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这三种能力不是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即可获得,更不等同于高职高专培养的单纯的实践操作能力,而是需要经过系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通过积累、综合而逐步形成,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提升而掌握的能力;“四证”是指学位证、毕业证、技能等级证(如外语水平等级证、计算机水平等级证)、职业资格证(报关员、报检员、全国外贸业务员、高级国际贸易业务员、全国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国际商务秘书、外贸会计证等)。

四、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1234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234”,即具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构建两个发展平台(即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综合、实践和创业能力),完成四步走目标规划(即大一适应大学夯实专业基础、大二主攻技能等级课程群、大三主攻职业资格课程群、大四适应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在“1234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目标是方向、发展平台是载体和核心、三种能力的养成是结果、四步走是实施规划和步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前文已述,在此主要针对其余几点进行阐述。

1.构建教育平台

学校构建的教育平台主要是提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所谓的通识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不一定要精通各个领域。通识教育提供的课程内容比较广博,且易于和其他学科形成关联,从而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综合思维以及通过整合性、创新性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提出的“通识教育”不能与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通才教育”相混淆,而是要同时注重“应用性”,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就业导向。因此,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通识教育应该与实用的专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通识教育必须以学科和专业课程为中心,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在注意跨学科性的同时,强调通识课程与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和联系,实现通识教育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服务的目标,从而形成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国经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调整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国经贸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应当包括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三大部分,专业课程的设置面宜广不宜细,即国经贸除了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之外,整个课程体系应该平衡地兼顾上述三个方向的课程,不能畸重畸轻。很多院校的国经贸专业课程设置只是偏重传统的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对于新兴的国际商务重视不足,造成国际商务人才不足。因此,只有平衡兼顾三者才可体现出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实现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在设置主干课程时,可以根据社会对国经贸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与时俱进,扩大和加强国经贸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在通识教育指导思想下,可以创建“以证设课”的课程结构,即根据市场对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国际商务秘书、外销员等人才的需要,对应每一个职业资格证设立相应课程,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的完美结合。此外,独立学院国经贸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充分立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凸显办学特色,切不可亦趋亦步,丧失特色,最终只能沦为被淘汰的境地。

第二,拓宽专业选修课程范围。其实通识教育不仅体现在经济类课程开设的全面性,而且还体现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从这个层面来看,我们应当实行“开放式”教学,即除了开设经济类课程,还要开设管理类、法律类相关课程。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法学课程与国经贸专业密不可分。根据调查显示,现在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极为稀缺,很多企业由于不了解国际法、国际贸易法、WTO规则而导致经济损失,因而企业急需熟悉法律的国经贸人才。为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增加相关法律类课程。目前,国经贸专业已开设中国商务法律、国际商法两门法律类课程,但其涵盖面仍不足以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以考虑开设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货物买卖法、贸易管制法、WTO案例与规则等专业选修课,让学生掌握更多法学知识,以便将来工作更加游刃有余。

第三,强化外语类教学。目前,所有院校的国经贸专业都十分重视基础英语教育,其目的是确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四级,甚至是六级。但是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部为笔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着重语法讲解,而忽视口语训练,而国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涉外的,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将无法胜任工作。另外,工作中所用英语大多涉及专业英语,因此除了加强日常口语训练之外,还要重视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方面的专业英语的学习。在专业英语学习方面,应形成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模式,可通过模拟不同场景培养学生专业英语日常交流的听说读写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另外,现今世界的交流不仅仅要依靠英语,一些小语种(如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韩语等)也日益受到关注。虽然许多院校都开设了二外,但是学时仅有一学年,还不足以让学生熟练掌握,因此,有两方面建议:一是增加学时,从一年延长至两年;二是精简语法、重注口语及商务外语的训练。这样,除了掌握专业知识,还具备多国语言交流能力,如此“复合型”人才定会身价倍增。

2.搭建实践平台

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起到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而实践平台则可以通过嵌入、贴近、仿真和全真四种实践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业能力。

第一,大一、大二鼓励贴近实践。如果学校所在地设有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空港物流区、自贸区等区域,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通过现场观摩,贴近实践,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例如:带领学生到海关报关大厅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海关业务流程和现场操作,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大二、大三强化仿真实践。通过购买相关软件在校内实验室(实训室)实施仿真实践。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与单证等课程模拟了从谈判→接受→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全过程中的有关业务,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理赔等,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身体会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填写有关函电、单证,办理相关的手续,学生在专业机房实现模拟信息交互,从而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能力大赛,以此达到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目的。

第三,大三、大四加强全真实践。独立学院可以与外贸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全真模拟实验室 (又称实训基地),由外贸企业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业务培训,训练学生对外推销产品并完成全部业务流程。可以说,全真模拟实验室就是企业在学校设立的一个业务点,学生通过实战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个人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且学生也可以将实训基地作为自己的创业平台,为今后自主创业积蓄力量。

第四,大学四年贯穿嵌入实践。学校可以采用“2+1+ 1”学制模式,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实践方式实现,即大一、大二定期安排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大三以实务、实训为主,聘请外贸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举办实务讲座;大四以社会实践为主,以往的教学计划中社会实践的学时仅有10个工作日,独立学院可将大四的第一个学期设定为实习期,引导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有裨益。

综上,独立学院可以通过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业三种能力,完成“四步走”目标规划,培养出“高素质、宽基础、强能力、善应用”,集“专业、法律、外语”能力于一身,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外向高水平应用型国经贸专业人才。

[1]白玲,邓伟.21世纪复合型、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7(5).

[2]丁玉梅.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3]樊丽明.“3+3”财经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4]梁桂麟,刘志山.港澳台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兼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6]马娟.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10 (11).

[7]孙超.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8]吴勤.N市国际贸易紧缺人才需求与高校培养模式研究——以N大学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9]肖群枝.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2(2).

[10]杨宏恩.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

“1234 Talent Training Mode”of Independent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LI Jing1,XING Huabin2
(1.Nankai University BinHai College,Tianjin 300020,China;2.Huaxia Bank 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station,Beijing 100005,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demand for compound-applied tal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increased,and improv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The problem for independent colleges now is how to transform from homogeneity to heterogeneity.To solve this problem,a new personnel training mode,namely the 1234 mode,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major was established.

independent college;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homogeny;heterogeneity;1234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G642.0

李菁(197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经济、社会保障、教学改革。

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对外经济与贸易课题(S-B-140325-02)。

猜你喜欢

同质性经贸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基于同质性审视的高职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研究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理性程度的异质性: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考察
高等工程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同质性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经贸促进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