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调查性报道的原则和度

2015-01-31曹中霞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1期

□曹中霞

(江城日报社,吉林 吉林 132002)

市场经济使得传媒走上商业化与市场化道路,改变的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栏目的设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财经》《南方周末》等报刊杂志相关栏目设置的成功,使全国许多媒体都群起跟之。调查报道类新闻重头戏在于调查性或批判性报道。近几年,由于调查性报道的增多,媒体出现了调查性报道泛化的现象。本文主要探讨调查性报道正负两方面效应,闸述处理调查性报道应把握的度及媒体应遵循的原则。

调查性报道的正面效应

调查性报道对解决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媒体市场化进程中,调查性报道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读者心理学来讲,负面报道比正面报道更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调查性报道在新闻堆中比较醒目,能抓住受众眼球,有利于提高媒体知名度。

其次,新闻传播学有关理论认为,受众有时对于媒体的期待是解闷、解气、解惑,而调查性报道正好可以满足受众的解气需求。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作用。

最后,调查性报道还能为媒体带来经济收益。一方面,调查性报道为媒体抓住受众眼球,赢得了广告主的钱袋;另一方面,调查性报道做得成功,能为媒体创造经济效益。

调查性报道的负面效应

调查性报道需要必要“背景”支持。调查性报道多是揭短,采访阻力大,容易得罪人,靠新闻工作者自己无法完成,要求媒体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另外,媒体需要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才能保证调查性报道的题材不断。以《财经》杂志的成功为例,它靠着调查性报道而走红,它的投资方为其提供了强硬后台和内幕消息。

调查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高代价。做调查性报道需要付出高成本,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看:一是做调查性报道需要做大量采访、调查、取证,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以,缺少资金支持,调查性报道没法做。由于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问题大多是隐藏的,就需要先挖掘出来加以报道,挖需要采访、调查、取证,需要付出成本。二是由于很多时候隐藏是人为造成的,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会增加许多阻力,这又增加了调查性报道的成本。三是随着媒体一窝蜂地跟进,以及各种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各种违规操作以及黑幕会越来越少或者说越来越隐蔽,因此,挖掘黑幕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做调查性报道需要付出高代价:一是因为调查性报道多是批判性质的,所以,常常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如稍有疏忽,就会招来官司。偶尔一两场官司或许会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但过多卷进官司则无益。二是如果调查性报道针对的是某个经济实体,还会影响到该实体在本媒体上的广告投放。

过度调查性报道会影响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媒体对信息的承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一家媒体的调查性报道过多,相应的就会使媒体主流内容减少。而主流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权威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如是一味为调查而调查,就会使媒体调查内容变得零散,让媒体变得偏激、浮躁。

调查性报道不当会使媒体承担额外负担。调查性报道不当会把许多媒体引上歧途,让媒体承担一份本不应承担的责任。像《焦点访谈》对外界说的那样,媒体不是法院、检察院、政府。调查性报道不是万能的。调查性报道运作不当,会使媒体陷入额外负担中。

调查性报道应把握的度

美国《财富》杂志的做法值得借鉴:“杂志发展前期可以通过调查问题的负面报道吸引眼球,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负面报道的采编成本会增加,收益却在下降,读者对媒体可学习内容的期望值会上升。”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要注意防止调查性报道的泛化,量上、质上都要把握好度。

一要有政治敏锐性。明白调查性报道根本出发点在于推动社会进步。二要有大局观念。选题要考虑披露问题是否带有普遍性。三要掌握调查性报道分寸,达到问题解决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

调查性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要有理。有理,就是要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客观、公正、全面,是所有新闻报道都应遵循的原则。材料一定要掌握全面,评判也一定要公正、客观。既要增强法律意识,保存原始采访记录,做好当被告准备,又要保护记者安全。美国新闻学专家总结出美国最优秀的调查性报道记者,或多或少具有下述几个特点:欲望、动力、判断力、决心、坚韧、想象力、正直、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和洞幽烛微的直觉。判断力指正确估计报道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性的能力,然后以专业方式进行报道和写作。避免极端,控制激情;多数调查逻辑性极强,各种事实环环相扣,逐步导出结论。一些记者是逻辑推导能力强,一些记者则善于感性思维。只有具有抽丝剥茧的能力才能将复杂的问题分解各个容易理解的小问题;在谈及调查性报道时,想象力具有特殊的含义,即指从事实和事件中觉察出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后面的调查中去。洞幽烛微指剔除冗余事实,一针见血地抓到问题的实质。此外,在泰山崩于眼前仍泰然自若的能力也是调查性报道记者所应具有的能力,不仅在报道和写作时保持冷静,而且在调查性报道获得成功后遭受个人攻击、诽谤起诉和猜疑时同样如此。

要有利。有利,就是调查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有利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扩大化。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说:“批判是为了进步,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这是舆论监督的目的所在。”一篇调查性报道毁掉一个企业是不成熟的做法。

要有节。有节,就是要注意防止调查性报道的泛化,做好调查性报道时应当注重主流化。主流传媒的基本风格应该是理性和建设性的。调查性报道可以为媒体赢得眼球,却不能最终帮媒体赢得主流地位。做调查性报道应当立足于对社会发展起长效作用,避免琐碎、零散化。和时代发展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揭示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丑恶,并促进问题的解决,才是媒体应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