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差异实录
2015-01-30高春梅
高春梅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持续增长。CNNIC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同比增长1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1.0%。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移动用户中,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网民占总体的60%,“24岁及以下”用户占31%,25-30岁年龄段用户占比29%。随着年龄的增长,移动用户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40岁以上用户占比最低,为10%。
高中学历网民所占比例最高,为33%,本科以上学历用户占比23%,大专学历用户占20%,小学及以下用户占2%。接近1/4的移动用户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比23%;月收入在1000-1999元的用户占比10%;月收入在2000-2999元的用户占比为20%。半数以上移动用户月收入在 3000元以下。然而,与整体网民比较,移动用户体现出比整体网民收入高的特征。移动用户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各个收入层次的用户所占比重均高于整体网民。
2013年,与整体网民的城乡分布情况基本相似,移动用户的城乡分布比例依然相差悬殊,且差距大于整体网民。根据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2013年城镇移动用户占比超过八成,农村移动用户的占比不足二成,相差74个百分点。
移动生活成常态
2013年,用户的移动互联网流量消费大幅提升,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接触频率及使用时长明显增加,并已渗透到用户生活的各种情境。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90%的用户在过去一周内每天都使用移动设备上网,6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四次以上。有近一半的用户表示宁可放弃电视或台式电脑,也不会放弃移动设备。
由于智能终端屏幕大小及便携程度的差异,移动互联网用户在不同终端上的使用习惯大不相同。平板电脑突破了智能手机屏幕小的局限,为用户观看视频、玩移动游戏提供了更好体验,休闲娱乐成为平板电脑用户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特点。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67.9%的平板电脑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的用途是“休闲娱乐”,在平板电脑用户经常使用的应用类型中,影音类和游戏类占比远超其他应用类型,占比分别为58.5%和44.9%。而智能手机用户对各类应用的使用时间相对均衡,每天使用时间最长的应用是即时通讯,占上网时间的 26.1%,12.4%的时间使用浏览器,在线视频(10.7%)、游戏(10.3%)、电子阅读(8.0%)紧随其后。
从不同时段的移动互联网使用情况来看,根据艾瑞咨询对15万名智能终端用户的长期行为监测发现,2013年10月,智能手机用户在全天各个时段都处于活跃期,在晚间21:00-23:00形成高峰;用户白天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长不及智能手机,但晚上18:00-23:00期间的使用时长则超过智能手机,翘尾现象明显。从智能手机用户行为来看,早上看资讯,晚上和朋友聊天成为移动互联网使用的显著特征。
艾瑞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智能手机用户花在浏览器上的时间为370分钟,比2012年提高25%,而花在App上的时间为1992分钟,比2012年提高26%。智能手机用户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还是以直接使用App为主,占78%,使用浏览器的时间占13%,使用手机自带服务的时间只占0.2%。从用户使用App的情况来看,2013年智能手机用户人均每月安装App数量为37个,但经常使用的App数量有限,约为13个,绝大部分App处于闲置状态。
娱乐成为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
满足用户沟通需求的即时通讯等交流沟通类应用是手机网民使用最多的手机应用,信息获取类应用紧随其后,满足了用户对信息获取的刚性需求;2013年,用户对休闲娱乐类应用的使用率继续上涨;移动电子商务行为活跃度显著上升。
社会交往是手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使用中最为频繁的行为,交流沟通成为手机网民移动化生存的重要景观。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为智能终端用户随时随地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一方面,2013年,即时通讯市场风起云涌,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纷纷打造即时通信产品,适应用户需求的应用软件为用户移动社交提供了便捷平台。2013年,86.1%的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即时通信,手机即时通信继续占据手机应用使用榜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手机网民对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使用率均有所下降,微博使用率比上年下降8.9个百分点,使用率不足40%,社交网站、手机论坛、手机邮件使用率分别比上年下降11.1、11.8、3.7个百分点。
除了使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社会交往之外,通过手机上网获取新闻信息和其他信息来满足信息需求也是手机网民的主要活动。CNNIC调查显示,2013年,手机网络新闻和手机搜索的使用率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位居二、三位,分别为73.3%和73.0%,且使用率较2012年均有所上升。
新闻是手机网民最常搜索的内容,占到手机搜索的58.3%,接下来依次是饮食娱乐等生活类信息(47.7%)、音乐和视频(47.5%),小说等文学作品(41.9%),位置信息(如地图搜索等)也是手机网民经常搜索的内容(41.7%)。
休闲娱乐是用户的基本需求,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应用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手机的伴随性使用户的娱乐消遣摆脱了时空的限制。2013年,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成为继即时通讯、网络新闻和手机搜索之后的四类重要应用,在用户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率。除网络文学使用率较2012年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三类应用的使用率均有所上升,用户行为体现出较强的娱乐性特征。
2013年,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WiFi使用率的提升以及4G业务的开展,手机视频类应用的使用率获得快速提升,较2012年增加17.3个百分点,在所有应用类型中增长最快,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第五大应用。endprint
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习惯和消费模式。2013年,绝大多数传统互联网业务都提供了移动端的服务,包括购物支付、看电影、订票、订餐、订酒店等等,用户的消费习惯日益移动化。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676.4亿元,同比增长165.4%,增速是PC端网购的四倍多。
手机上网行为差异大
2013年第三季度,市场研究机构益普索针对15785名受访者手机上网行为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不同性别、年龄以及居住地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手机上网行为存在差异。
调查显示,在“过去30天使用手机访问的网站”中,女性除访问社交网站和购物网站的比例高于男性手机网民外,对其他网站的访问均不及男性网民。
不同性别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信息浏览行为体现出明显差异。女性对娱乐、天气、生活资讯、购物、社交网页、旅游类信息的关注度超过男性,体现出明显的娱乐化、生活化、社交化特征。而男性对新闻、游戏、搜索引擎、体育、地图、理财、当地信息、科技、股票等类别信息的关注度则高于女性用户。从软件下载情况来看,生活资讯、医疗/健康/健身、个人理财、实用工具、参考咨询、购物、旅游等生活参考类软件,女性用户的下载比例高于男性。而游戏、即时交流、多媒体、导航、新闻追踪、体育、天气等类别的手机软件,男性用户的下载量高于女性用户。
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登录各类网站、手机上网的各种活动,以及使用手机下载的各类软件,20-29岁用户比例都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用户。12-19岁和30-39岁用户活跃度紧随20-29岁年龄段用户之后,相持不下,又各有特征。40岁以上年龄段用户随年龄增长活跃度递减。
30-39岁用户手机上网的工具性使用高于 12-19岁用户,在电子邮件、参加团购、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理财等方面的使用比例高于后者。12-19岁用户手机上网活动的社交化、娱乐化特征明显。在玩在线游戏、在线收看视频、在线收听音乐、下载音乐、参与网上论坛、使用微博、访问社交网站等方面,比例均高于30-39岁用户。
调查显示,一线城市居民手机上网活跃度最高,三线城市位居第二,二线城市位居第三,四五线城市用户活跃度不及三线城市用户,但明显高于农村用户。农村受访者除了用手机登录腾讯网、社区网站的比例高于城市受访者0.8和0.6个百分点之外,使用手机登录其他类别网站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市受访者。
在使用手机从事的在线活动中,无论城市用户还是农村用户,“即时聊天”均位列第一,其次是“浏览信息/新闻”。对于农村用户而言,排在第三位的是“搜索引擎”,“使用微信”位列第四。而城市居民中,选择“使用微信”的比例高于“使用搜索引擎”。在所有在线活动中,农村用户除了“使用手机访问社交网站”的比例高于城市用户3.5个百分点外,其他在线活动均少于城市用户。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对微信的使用,农村用户中微信使用率比城市用户低14.8个百分点。这说明传统的网络社会交往方式在农村居民中使用率更高,而对新型社交软件应用的接受程度,农村较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城乡手机用户上网浏览信息类别无显著差异。
2013年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在2014年依然热度不减,各种理财和支付产品纷纷推出。微信“抢红包”成为马年春节的热点,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巨头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异常激烈,大量网民被卷入体验移动支付的浪潮,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将会在2014年得到大幅提升。随着传统互联网业务向移动端的转移,社会化导购、购物分享类App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日益便捷,手机端购物操作的体验将逐渐提高, 2014年移动互联网网民的移动消费行为前景看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