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
2015-01-30隋波李四达
隋波+李四达
摘 要:影像装置艺术是新媒体艺术中影像与装置艺术的综合形态,是科技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要艺术形式。本文以近年来新媒体影像装置的相关作品为例,探索了数字时代影像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类型。作者指出:随着宽带网络、云计算和各种体感交互设备的出现,以动作感应或动态捕捉为基础的影像装置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新媒体影像装置的表现形式。同时,随着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交互影像装置的发展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趋势。影像装置作品的丰富性、趣味性、观念性和观众的参与度将成为未来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
关键词:影像装置; 交互模式; 新媒体; 沉浸体验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7-0137-03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Modes in Video Installation Arts
SUI Bo, LI Si-da(Corresponding Author)
(College of Art & Design i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Video installation art is an integrated form of new media art with video and installation art, and it is an important art form of cutting 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real life. In this paper, several new media-related video installation art work in recent years have been reviewed and the interactive mode types in digital-era video installation art have been explored. The authors point out: With the advent of broadband networks, cloud computing and various somatosensory interactive devices, video installation arts based on motion sensors or motion capture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media. Meanwhile, with the diversity of techniqu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active video installations also presents a more diversified trend. Richness, interesting, conception and audience participation will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decision work in future.
Key words :video installation; interactive mode; new media; immersive experie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影像装置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影像装置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与20世纪科技进步和现代艺术观念的普及密不可分的现象。早期装置艺术与影像艺术的发展大多要归功于“达达主义”和“激浪派”对科技与艺术观念的探索。达达派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在1917年就创作完成了一件惊世骇俗的装置艺术作品《泉》。杜尚将一个署名为“R. mutt”的陶瓷小便池搬到了博物馆。他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由此,装置艺术开始大行其道。影像装置同样是技术革命的产物。相较电影胶片更为廉价,更为便捷的磁带录像机的出现和电视机的普及使得影像艺术开始崭露头角。20世纪60年代初,美籍韩裔艺术家,激浪派大师白南准(Nam June Paik 1932-2006)就曾利用手执磁带式录像机记录纽约街边的生活场景。他在装置作品《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中,把经过艺术家改造后的电视机作为艺术的材料和媒介摆在观众面前,这个展览被世界公认为是视像装置艺术诞生的标志。他还邀请观众动手触摸这个作品,使得该作品成为最早的“交互影像装置”。
随着20世纪末数字科技的发展,数字影像与现代装置相结合,逐渐产生了现在流行的以“新媒体艺术”为表现形式的影像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在创作、承载、传播、鉴赏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推陈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①。根据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教授的观点: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②,而这一点在当代互动影像装置作品中有着最充分的体现。这种艺术形式把参观者看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调受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要求观众参与到作品中,通过互动使作品本身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变化。由此,观众在创作和诠释艺术作品方面的地位变得愈发重要,观众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往往成为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对影像装置作品交互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其特点,并可以进一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新媒体影像装置的交互模式endprint
影像装置艺术同时包含了“装置”与“影像”两种呈现方式,这使得这种艺术形式既带有实验影像的特征,同时也带有装置艺术的特点③。前者往往以屏幕的形式(运动影像、动画或视频)来提供各种影像,而后者则通过空间、环境与各种人机对话的方式与观众产生互动,而这种互动的结果往往被反馈在影像装置的屏幕上,并引起观众的惊喜、诧异或好奇等反应。近年来,随着宽带网络、无线网络、云计算和各种体感交互设备的出现,以数据库为支撑的、基于新媒体的影像装置成为目前新媒体艺术的“热点”。例如,在2012年韩国举办的丽水世博会上,有一个命名为“世博数字艺术画廊(EDG)”的全球最高画质的超大型LED屏幕上的动画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一条由无数游客的笑脸照片组成的、五彩缤纷的数字鲸鱼在蔚蓝色的空中海洋中遨游(图1)。这个交互作品的诱人之处不仅在于其巨大的LED动画所产生的多感官体验的沉浸感,而且它通过现场照片的采集(游客通过手机上传的照片),使观众能够在遨游的鲸鱼中看到了自己④。这种实时、动态、互动和多感官的体验也正是影像装置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除了远程交互的模式外,动作感应式交互是目前新媒体艺术作品普遍采用的方式。在2008年澳大利亚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上。工程师菲利普·沃辛顿(Philip Worthington)使用影像追踪技术并结合了内置的怪兽动画形象(如怪兽的眼睛、牙齿、角、鳞片和喙等)设计了交互影像作品《影子怪兽》(Shadow Monsters)。当人们在装置的空间里摆出造型时,这些形象就会在他们的影子上呈现出来。因此,这里挤满了孩子与成人,他们争先恐后地扮演着怪兽而不亦乐乎(图2)。该影像装置作品不仅形式上丰富多彩,重要的是它是亲近观众并实现了丰富的多感官体验。此外,加拿大知名艺术家拉斐尔·海默 (Rafael Lozano-Hemmer)在2006年的交互式数据库作品《体·映·戏》(Body Movies,见图3)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作品通过感应器捕捉人体姿势,经过计算机数据库编辑处理后,再用广场上自动控制的投影机显现出人像。该作品能够让让广场上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情绪,是交互影像装置作品的经典范例。
动作感应式作品的特点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捕捉观众运动或动作而触发作品预置的影像。这种交互模式最为直观,影像多为视觉冲击力较强的符号动画影像。例如,2013年,法国当代新媒体艺术家米古厄拉·契弗里埃(Miguel Chevalier)携手爱马仕(Hermes)集团推出的互动数码影像作品《8 Ties》(图4,上)引领大家进入一个现实与虚拟融合并充满诗意的世界。巨大的投影墙壁,用数码时代的象征性符号(USB、键盘和二进制符号)组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矩阵,当观众经过时矩阵会产生一系列的形变,同时参与者的动作会触发音乐的播放。同样,2013年,美国新媒体艺术家托马斯·斯托姆(Thomas Straum)展出了一幅交互影像装置作品《Gohost》(图4,下)。在艺术家所设定的茫茫雪原上,来访者被实的捕捉到的影像,以剪影的形式被加入到影像画面当中。由于影像定格的延迟或滞后效应,画面中由来访者组成的人群的规模也不断增大。透过这件作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雪灾的画面,象征着面对灾难人们。相对于契弗里埃的作品,托马斯·斯托姆的这个影像装置《Gohost》有着更强的参与感,观众本身即是作品的组成部分,并能留在作品当中被其他的来访者看到。
就目前的影像装置艺术的互动模式来说,上述远程交互式和动作感应式作品代表了主流的新媒体装置的表现形式。此外,还有声音感应式和墙面触控式的影像装置互动类型。声感式交互模式作品主要利用声音感应器接收声音信号,通过计算机的软件控制灯光或动态影像,伴随观众声音与音调的高低变化产生屏幕动画、影像或图形的亮度色彩的变化。美国艺术家乌斯曼·哈格(Usman Haque)的交互作品《呼唤》(Evoke,如图5)就使用大型投影装置将图案投射到教堂的外立面。观众通过他们的声音将色彩斑斓的图案从建筑底部“呼唤”出来,然后使得它们顺着墙壁直冲向云霄(图5)。墙面触控式作品可以使观众通过触摸、手势或遥控器等与作品进行互动。例如2008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上,就展出了接触式“感光留影”的墙面互动装置。这些互动作品普遍强调观众的“接触”才可以直接体验到互动的结果。但由于大幅面影像的观赏需要一定的空间和距离,因此,“接触式”的墙面影像装置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体感交互和动作捕捉技术的广泛应用,单纯的触控式或键盘式影像装置已经被逐渐替代,动作感应式交互成为该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结论
影像装置艺术是新媒体艺术中影像与装置艺术的综合形态,是科技前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重要艺术形式。影像装置让观众及欣赏着参与其中,而观众的想象、领悟、体感与发现可以说是对艺术作品有意识的重新塑造,这也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及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近年来新媒体影像装置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随着宽带网络、云计算和各种体感交互设备的出现,以动作感应或动态捕捉为基础的影像装置已成为当前主流的新媒体影像装置的表现形式。同时,随着技术手段的多样性,交互影像装置的发展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趋势。影像装置作品的丰富性、趣味性、观念性和观众的参与度将成为未来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相信随着时间和技术的不断推进,未来影像装置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更加新颖和多元化。
注释:
①许鹏.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发展现状与理论课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05):26-27
②罗伊·阿斯科特.“关于新媒体艺术”问答[EB/OL].新媒体专栏余小蕙.CANS艺术新闻, http://www.abbs.com.cn/
③谭铁志.影像装置艺术媒介形态和语言特征的研究[J].美术大观,2009(4).
④刘莲.互动装置艺术中的新媒介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