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的青岛猜想
2015-01-30
策划前言
这是一场暗战。
2013年至2014年,一场始自上海自贸区的“自贸区热”,在国内各城市之间上演。它们都打着改革和开放的大旗,瞄准着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眼红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制度红利”,而竞争的筹码无一例外地来自于各自独特的区位、交通、产业基础、历史渊源,以及贸易往来的沉淀与优势。
大家各自谋划已久,谁都觉得自己手握优势,而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也因此,关于上海之后,下一个会是谁的猜想,依然在继续。
天津、广东、厦门、青岛、重庆、大连……陆续添加的省市已多达20多个,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侧重,因为它们都想凭借自身的差异化优势脱颖而出,赶上第二轮自贸区的快车。
早在去年,商务部就说今年会新批准一两个,但在第二份名单公布之前,所有的设想也都还只是幻想。
相比于广东和天津,显然青岛算不上是最大热门。但坐拥对韩优势的青岛,早就未雨绸缪。所以,中韩自贸区也就成为了青岛自贸区建设新的着力点。有专家就认为,依托于中韩自贸区申报建设自贸区的城市不止一个,但最有优势的还是青岛。
如今,随着中韩自贸区即将谈判完成,青岛申报自由贸易港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在事实尘埃落定之前,所有的猜想也只能是猜想。
暗战还将继续,一切尚需静观其变。
下一个是谁?
2013年8月22日,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总面积,虽然只有上海市面积的1/226,但试验和改革的意义却绝不仅限于此。舆论大都将其与30多年前的深圳相比,认为这或许又将是中国新一轮开放和改革的平台。
昔日风从南方来,今朝风自沪上起。
上海自贸区的全称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名称就定位了其要先行先试,充当“试验田”,以开放促改革,既要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接轨,也要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将其推向全国。
有人说,上海自贸区将会为上海带来10年的发展红利。如果这一经验可以进行成功复制和推广,它会为中国新一轮的发展带来多长时间的发展红利,也许更值得期待。
自上海自贸区始,一轮轰轰烈烈的“自贸区热”便在全国各地热炒。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这更加激发了各地的热情。天津、广东、厦门、青岛、重庆、大连等省市也都各自提出了筹建自贸区的设想。
早在去年年底,我国建设中的自贸区就多达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而据不完全统计,在把申报自贸区这一事项写进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省市,多达20多个。
在去年年底商务部关于“自贸区建设”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商务部办公厅主任姚坚就透露,接下来有望批准一两个自贸区,并计划在2014年下半年挂牌成立。
但就在今年,因为各地一哄而上的态势,自贸区的申报曾遭高层喊停。不久之后,禁令被解除。
2014年10月27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审议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他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经验,是我们在这块试验田上试验培育出的种子,要把这些种子在更大范围内播种扩散,尽快开花结果,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2014年即将走向尾声。关于下一个自贸区的猜想,眼下正愈演愈烈。
事实上,一直以来,天津和广东的呼声都是最高的。有专家认为,“天津市和广东省,一个毗邻北京,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个则处于改革前沿地,因此或将先被批准。”也有研究认为,上海自贸区已经可以很好地辐射长三角地区,而按照沿海向内地渗透和开放倒逼改革的逻辑,下一个获批的自贸区应该就会在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生,而天津和广东也都是各自的代表。
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就曾说,“希望天津作为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军者、排头兵,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此后,外界大多认为,天津将被建设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改革创新区,区别于上海自贸区的提法,甚至享受并超过上海自贸区的所有政策。由此,天津也成为上海之后的最大热门。
而据最新消息和相关媒体的报道,目前天津自贸区申报已获得国务院相关部委原则通过,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据悉,天津和广东会是下一批,而在这批名单中,还包括了福建自贸区。
中韩自贸区成为新的着力点
自贸区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美国提出,可在自由贸易区发展以出口加工为主要目标的制造业。此后,部分发展中国家将其建成特殊的工业区,并逐步发展为出口加工区。上世纪80年代之后,自贸区开始向高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形成了“科技型自由贸易区”。
事实上,自贸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签署自贸协定,而建立的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区,比如中韩自贸区;另一种是建立在国内的自贸区,比如上海自贸区,在规划的区域之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因为自贸区事实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所以,其一般被选中建立在一个港口的港区或邻近港口的地区。
据悉,仅世界上的国内自由贸易区就有约1200个,其中设立自贸区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约260个,它们几乎遍布了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所以,对于我国自贸区的建设而言,东部沿海城市拥有着天然的区位优势。
因为区位等条件的不同,各省市申报自贸区的定位也不同。天津计划以东疆保税港区为主,设立自由贸易港区;广东计划将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以及广州白云空港都纳入其中,组建“粤港澳自由贸易区”;因为与台湾一水之隔,厦门计划成立的是“对台自由贸易园区”;因为靠近东盟,广西计划设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重庆因为身处内陆,所以因地制宜,计划打造“内陆自贸区”。endprint
对于青岛而言,与日韩近距离隔海相望的地理优势和在经贸往来上的传统优势,都使得中日韩自贸区的推进,为其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所以,青岛的自贸区建设,在一开始就“瞄准”了日韩,并在东部沿海城市中率先启动了中日韩自贸先行区的申报。
事实上,青岛早就在未雨绸缪,行动不可谓不迅速。
早在2012年5月13日,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召开,并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第二天,青岛就出台了实施意见,确定了与日韩深化经贸合作的十大领域,并随之展开了一系列活动。
而在2013年8月22日,也就是上海自贸区获批的当天,“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青岛论坛”召开,主要商讨三国之间经贸合作的趋势与挑战、扩大青岛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建设,以及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带来的影响。
只不过随着中日韩自贸区进展的缓慢和中韩自贸区的快速推进,借助中韩自贸区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成为了青岛自贸区建设新的着力点。
相比于2002年就提出的中日韩自贸区的设想,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在2012年5月才正式开始,晚了整整十年。2013年9月,中韩双方在第七轮谈判中,取得一定突破。双方就废除关税的产品比例(90%)和进口额比例(85%)初步达成共识,也宣告了第一阶段谈判的结束。
2014年11月6日,中韩自贸区第14轮谈判在北京举行,双方保持着近乎两月一谈判的进程。据悉,此轮谈判,双方将集中讨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等领域的遗留问题。
“中国方面希望韩国增加农产品开放程度,但是韩国方面对此有所顾虑,这是中韩自贸区争议的焦点,最终协议签署将取决于双方妥协程度。”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说。据悉,农水产领域仍是韩国的敏感领域,而我国的敏感领域则主要集中在汽车、机械、石油等制造业。
仅就去年的数据而言,韩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了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中国也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市场。双方的贸易额在去年就已经突破2700亿美元。
专家预计,如果中韩自贸区建成,中国的GDP将增长1%—2%,韩国将增长2%—3%,会形成一个人口13.5亿、GDP高达11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
未雨绸缪的青岛
“一旦FTA(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后,第一受益者是山东。”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局长金荣武认为。因为,山东是韩国赴华投资最早和投资最多的省份,韩国则是山东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在规划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包括青岛、烟台、威海在内的7个城市都设有中韩产业园。
2012年,国务院批准山东建设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这一力促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举措,也被业界解读为是给中韩自贸区探路。
有专家认为,依托于中韩自贸区申报建设自贸区的城市不止一个,但最有优势的还是青岛。
当然,这样的依据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双方在经贸往来上的优势。1987年,青岛贸促会首次出访韩国,拉开了山东对韩经贸往来的序幕,青岛也是我国最早与韩国开展经贸合作交流的城市。此后,一大批韩国企业纷纷来山东投资。
而据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及韩国外资企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青岛的韩资企业数量也是国内城市中最多的。截至2012年,青岛的韩资企业已超过4000家,韩资企业从业人员占青岛市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56.7%。在青韩国人已超过lO万人,其中商业从业人数4万余人。韩国企业在青岛地区的投资构成也从中小型出口加工贸易逐渐发展到了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高端技术领域。
“青岛的韩国企业很多,应该把韩国领馆设在青岛。”1992年中韩建交后,时任青岛市外办主任的杨维昌听说,韩国有意在我国上海和广东之外再增设领馆,就提出了这一提议。“后来外交部也考虑到在中国的韩国人有三分之一在山东,而在山东的韩国人接近一半在青岛,最终也就决定在青岛设馆。”于是,1994年韩国驻青总领馆设立。此后,也更加速了青岛与韩国的经贸往来。
据悉,截至2014年6月底,韩国累计在青岛投资项目11513个,合同外资243.4亿美元,实际外资149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历年累计外商投资比重的46.8%、28.8%和28.4%。目前,青岛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突破85亿美元,韩国已成为青岛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由此可见双方之间多年的渊源,以及韩国对青岛的青睐。
而致力于发展蓝色经济的青岛,也有着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世界第七大港和我国第二大外贸口岸的青岛港,2013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52万标准箱。作为青岛港主港区的前湾港和以“再造一个青岛港”为目标的董家口港,目前总的吞吐能力已超过了7亿吨,并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
自贸区建设也离不开来自金融的支撑。今年年初,《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青岛成为我国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同时,山东也在借助青岛保税港区的地理和政策优势,力推青岛开展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结汇改革试点,希望将青岛建设成面向日韩的离岸金融中心。
事实上,聚焦中韩自贸区的青岛,早已在谋划抢抓第二轮自贸区申报的机遇。所以,上海自贸区获批后,青岛很快就有所行动。2013年10月8日,青岛发布了《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年)》。在这一《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启动创建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之后的2013年12月,山东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试点建设青岛贸易自由港区的请示》。
根据当时的规划,拟申请建设的青岛自由贸易港区,主体规划面积为26.9平方公里,以9.72平方公里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为主,涵盖整个前湾港码头作业用地和后方物流用地。并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作为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区域,以货物贸易海关监管模式改革和贸易金融外汇改革为重点,突破发展转口贸易,争取自贸区相关政策。endprint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于2008年9月获批,当时是我国继上海洋山、天津东疆、大连大窑湾、海南洋浦、宁波梅山、广西钦州、厦门海沧等保税港区之后的第八个保税港区,也是山东建设的第一个保税港区。当时,外界就认为,这是将青岛作为中韩自贸区先行试验区的第一步。
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管委会主任程光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介绍,青岛保税港区已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应用了“区区联动”模式,其以保税、免税、免证功能政策为核心,推动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发展,形成覆盖全省、政策联动、功能共享的“保税经济”。
据悉,目前以青岛保税港区等主体区域所在的西海岸新区,也在加快韩元挂牌交易试点,推动中韩本币跨境结算,并在力争开通韩国仁川、平泽铁路轮渡航线和中韩海陆货运联运通道,探索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贵斌认为,青岛位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区域,对我国的进一步开放意义重大,“中韩自贸区一旦建设,对环渤海地区、东北亚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贸易额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有深远意义。”而青岛科技大学东北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立则认为,青岛自贸区一旦建立,将会形成一种“极化”效应,而“首先受益的是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建设的速度和层次将因为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得到极大促进。”
角逐的暗战
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所有的期望也可能会是幻想,而抱有“自贸区幻想”的城市还不在少数。
基于中韩之间抵近运输的原则,与青岛在自由贸易港区申报上进行直接竞争的城市,就包括了大连、天津、连云港等城市。青岛有优势,其他城市也各有所长,而且相关城市也早都未雨绸缪。
早在2012年2月,在当时的全国两会期间,大连的全国政协委员就联名提交了《关于设立大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的提案》。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接近的经纬度,也决定了大连和青岛极高的相似度——它们都是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我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都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贸易、港口、工业和旅游城市,而且都邻近日韩。
相较于青岛的辐射能力,大连的辐射范围更广,它是我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还是京津的门户。夏季达沃斯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而依靠大连软件园,十几年来大连的软件产业一直走在国内城市前列。
在2014年6月,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之后,同月,大连金普新区也获批为我国第十个国家级新区。两个城市竞争的步伐可谓亦步亦趋。
“从现在开始到中韩自贸区协定生效之前,对大连而言是非常难得的研究、反应和调整时间。中韩自贸区一旦落地,对大连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引进韩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大连必须适度超前规划,大胆先行先试,加快改革步伐,打造自身特色。应跟踪中韩自贸区谈判进程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面向中韩自贸区打造大连自贸区改革新特色,加快将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区域结算中心和国际呼叫中心。”近日,大连市咨询委员、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夏春玉将撰写的《中韩自贸区对大连经济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策略》呈送到了大连市委。
据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金花介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我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定经济功能区,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目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有6种模式,大连和青岛都共同拥有4种,包括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
相比于青岛的韩资优势,大连的日资优势更为明显。如今,随着中日之间进展的缓慢,大连也势必会将目光转向中韩自贸区的落地。据悉,来自日本的投资项目和金额大约能占到大连外商总投资的1/3以上,而韩资占青岛外商总投资的比重高达近1/2,这也许是两个城市在竞争优势上的微弱差别。
与天津充当着北京的门户相比,连云港则被看做是东西部最具经济价值的门户。这个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比青岛更具有陆路运输的优势,韩国的货物从连云港口岸进行陆路运输比较近,而且可以更好地辐射内陆。
3年前,也就是2011年2月,连云港市就已经向国务院申请设立中日韩自贸区先导区,希望连云港口岸能与霍尔果斯口岸形成东西呼应,打造东亚经济共同体的战略支点。可以说,连云港的行动比其他候选城市都要早。
“连云港申报自贸区具有先天优势,因为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让其可以成为一个既有通道,又有贸易的自贸区。”江苏省社科院连云港分院研究员古龙高认为。江苏经济学界的许多专家也都认为,连云港是江苏争设自贸区的最佳城市。
不利的消息是,江苏曾四次申报设立自贸区,但方案最终都被驳回。第一次,江苏自贸区方案包含了整个苏南地区,被认为面积太大,可能会削弱上海。第二次是涉及苏锡宁的方案,否决的理由据说只是一句话:“国家搞自贸区,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发达地区。”第三次是苏锡通方案,被认为“南通已接轨上海,南通可以接轨上海自贸区,没必要非得搞一个自己的自贸区。”第四次是苏州与连云港方案,也被否决。所以,目前业界似乎并不看好连云港设立自贸区的未来。
这是城市之间角逐的一场暗战。最终,谁将“先行”,似乎也都不会令人太意外。endprint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