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拉:用书和笔,改变世界

2015-01-30

商周刊 2014年23期
关键词:拉拉塔利班博客

17岁。大多数人的17岁,又是怎么样的呢?担忧着期中考、期待着假期?抑或是无忧无虑挥洒青春,经历着青春期的烦恼与欢乐?而马拉拉17岁的时候,已经为巴基斯坦女子教育奋斗了6年、从左额巾枪中死里逃生、出版了“可以和安妮日记媲美”的个人回忆录、被《时代》杂志评为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百人之一。在联合国就妇女权利和女童教育问题演讲时,马拉拉曾表示,她将继续用“一本书,一支笔,改变世界。”

“角落里的花朵”

时势造英雄,马拉拉也不例外。她的成名是中东政权纷争、美国企图控制局面维护霸权地位、911事件后西方对伊斯兰文明的恐惧以及女权主义脱胎换骨、焕发生机的综合产物。

2008年底,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的记者找到马拉拉的父亲斯瓦特河谷私立女校的校长萨胡丁·优素福·扎伊,想让他在学校里找一个女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并以博客的形式发表。当时塔利班颁布了许多禁令,包括2009年1月15日以后禁止女孩上学、禁止收看西方电视节目、收听西方音乐,甚至还禁止女性去购物。BBC的记者只能从外围报道斯瓦特地区的局势,无法深入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于是想出了上面那个办法。萨胡丁最初推荐了一位名叫艾莎的女孩,但她的父母不同意,因为担心遭到塔利班的报复。唯一的替补就是马拉拉,她比艾莎小4岁,当时才上七年级。出于安全的考虑,BBC坚持让马拉拉使用笔名,于是她取了“古尔马卡伊”这个名字,意为“角落里的花朵”。

11岁的马拉拉也是从这时开始了争取人权的活动。她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写博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塔利班武装控制下斯瓦特山谷的悲惨生活:枪杀和斩首成为街边常景、往昔繁华的买卖市场门可罗雀、绿树和山涧被炮灰和枪声所掩盖……更为要紧的是,该政权对妇女权利的严重凌辱以及对女孩受教育的全权干涉。

2009年1月,塔利班炸毁了当地的100余所女子学校,并颁布法令禁止女子受教育;一个月后,禁令解除,但是规定女孩只能接受严格的伊斯兰教育,且需穿长袍上学。然而,这个解禁形同虚设,分散在斯瓦特街头的武装人员依然极度仇视女性教育,马拉拉和她的同学们每天都在万分的惶恐中上学:走在路上需四处提防,因为随时可能被枪毙;许多老师顶不住压力纷纷离职;家长们因担忧孩子的安全而逐渐办理退学——孩子们坐在教室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天。

塔利班政权在阿富汗成立之初,是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的。甚至就在911事件前夕,美国还给予了其430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2001年后,美国全面反恐,与“基地”组织过从甚密的塔利班成为了重点打击对象。在美国主导下的北约西方世界,开始将其认定为恐怖组织。对恐怖主义的后怕,渐渐演变为对逊尼派、普什图的仇恨以及对整个伊斯兰文明的抵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振臂高呼教育权利的巴基斯坦小姑娘,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BBC最受欢迎的博客之一

2009年1月3日,BBC登出了马拉拉的第一条博客。“昨天夜里,我做了个噩梦,梦到了塔利班,我经常做这种噩梦。吃过妈妈做的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害怕去上学,因为塔利班发布了禁令,禁止所有女孩上学。我们班上有27人,只来了11人。我的3个朋友被迫搬到了白沙瓦、拉合尔和拉瓦尔品第。上学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喊道‘我要杀了你。我立刻加快脚步,走过去之后才敢回头。结果他是在打电话,肯定是在威胁电话那头的人。”

有时,马拉拉用电话把博客口述给BBC记者,有时则写在纸条上给记者,它们真实记录了斯瓦特地区女孩的生活学习状态。校长叮嘱孩子们不要穿校服来上学,以避免引起塔利班的注意。马拉拉写道:“我决定穿最喜欢的粉色裙子,其他女孩也穿了五颜六色的裙子,学校看起来亲切了许多。”她还写道,一个被塔利班洗脑的男孩如何把自己当人弹引爆了,而那个叫阿尼斯的男孩当时才16岁。

她还在博客中对巴基斯坦政府提出了批评。“似乎只有在更多的学校被毁、数以百计的学校被迫关闭后,他们才会来保护我们。如果军事行动组织得力,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她甚至还点名批评总统:“如果扎尔达里的女儿在斯瓦特的学校上课,它们就不会被关闭了。”

当然,在博客中,你也能看出孩子们的童真性格。他们会为巴基斯坦政府偶尔空投下来太妃糖而欢呼雀跃;每天晚上,她都和两个弟弟“在争吵和打架中玩耍”。马拉拉还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塔利班禁止收看有线电视前,她还经常看星空电视台的节目,最喜欢的一档节目名叫《我的梦中男孩要来娶我》,她也喜欢玩电脑游戏。马拉拉的博客一直写到2009年3月,在此期间它成为BBC最受欢迎的博客之一。“角落里的花朵”让许多人牵挂,大家为她以及那些和她同样命运的女孩们的安全担忧,为她们的遭遇伤心和愤怒。

在BBC的“博主”生涯结束后,《纽约时报》记者亚当·艾利克又找到马拉拉的父亲,想以她为主角拍摄一部纪录片。当年夏天,这部名为《消失的教室》的纪录片播出了。萨胡丁是斯瓦特当地一所女子学校的创办者兼校长,马拉拉是其中的学生。塔利班没有炸毁他的学校,但是也基本上摧毁了其正常运营。

片中的马拉拉,面庞稚气,眼睛明亮。11岁的她紧攥着自己的书包,坚定地说,“他们无法阻止我,我要受教育,我要实现我的理想。”

纪录片一经播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轰动。人们的眼光聚焦到了这个身陷于塔利班专政苦海、年少却有思想的女孩。马拉拉开始接受国内外媒体的采访,并更加公开地为争取女性受教育权利而呼吁。2009年12月,她被选为斯瓦特地区儿童大会主席,南非大主教图图还提名她获得“国际儿童和平奖”。2011年,她荣获巴基斯坦第一个“全国青年和平奖”,该奖随后更名为“全国马拉拉和平奖”。2013年,奥巴马夫妇把马拉拉请到白宫做客,16岁的小姑娘趁机劝奥巴马,美国不要派无人机袭击巴基斯坦目标,那只会伤及无辜,惹民众不满,激化当地恐怖主义。直到被枪袭前,她还在组织成立马拉拉教育基金会,帮助斯瓦特的穷困女孩上学。她曾说:“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来的枪支。我们必须提倡教育,让大家都听到我们的声音。”

“每个女孩都是马拉拉”

萨胡丁在公开批评塔利班后,接到了来自塔利班的死亡威胁。但马拉拉却为父亲的勇敢感到自豪,并决定“修改志愿”,成为一位政治家而不是医生。“我有了一个新的梦想,我必须成为一位政治家来拯救这个国家。我们国家危机太多了,我想消除这些危机。”她还把巴基斯坦女政治家贝·布托作为自己的偶像,梦想将来成为巴基斯坦总理。

马拉拉的高调行动早就引起了塔利班的注意,他们把她视为“异教徒和道德败坏的象征”。马拉拉也开始接到各种死亡威胁,报纸上、脸谱网的信箱里、塞进门缝的纸条上,但她却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视死如归的勇气。“我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甚至把场面都想象得很清楚。即使他们派人来杀我,我也要告诉他们: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受教育是我们的基本权利。”

当这些威胁没有发挥作用时,塔利班决定采取行动。2012年10月9日,当马拉拉乘校车回家时,一名戴着面罩的塔利班枪手拦住车,对着马拉拉开了一枪。子弹穿过她的头部和颈部,留在肩膀里。她被紧急送到白沙瓦的一家军事医院取出了子弹,随后被送到英国继续接受治疗。

刺杀事件不但引发了巴基斯坦几大城市的抗议游行,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在对马拉拉表示同情的同时,也对塔利班枪击花季少女的行径表达了愤怒。

巴基斯坦一所大学为向勇敢的马拉拉致敬,更名为马拉拉大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宣布,从2013年起将每年11月10日定为“马拉拉日”,以引起人们对妇女、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关注。

马拉拉康复后,她的人身安全依然受到威胁,塔利班公开叫嚣:“刺杀行动还将继续。”许多人对萨胡丁一家的安全表示了担心,作为一个父亲,萨胡丁是女儿坚定的声援者,萨胡丁坚持表示,“不管马拉拉能不能活下来,我们都不会离开自己的祖国。我们就是要倡导和平,塔利班不能用子弹阻挡我们的声音!”

而最让马拉拉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同学们所说的话:“斯瓦特地区的每个女孩都是马拉拉!我们将继续争取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一定会取胜,他们不能打败我们!”

(本刊编辑综合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拉拉塔利班博客
塔利班为阿富汗打造“强大军队”
拉拉真棒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塔利班战后首次宣布停火
短耳兔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