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慈和《续修博山县志》的两首诗

2015-01-30李福源

淄博师专论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博山县志

李福源

(淄博市博山区赵执信纪念馆,山东 淄博 255200)



赵慈和《续修博山县志》的两首诗

李福源

(淄博市博山区赵执信纪念馆,山东 淄博 255200)

赵慈为清朝著名女诗人,一生著述颇多,却多有散佚,其诗文流传至今仅诗词数首。《续修博山县志》录其部分诗词,其中《谒阎公祠》《谒丁公祠》两首诗是否为赵慈所作,争议颇大。通过梳理赵慈生平,分析二诗内容,还原其本来面目。

赵慈;续修博山县志;谒阎公祠;谒丁公祠;解读

赵慈,字雪庭(廷),生卒年不详,约于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在世,清初著名诗人赵执信幼女。赵执信一生有两位夫人,元配孙孺人,博山人,继配张氏,苏州人,赵慈为张氏所生,赵执信最小的女儿。

赵慈少时生活优渥,家学既深,天资聪颖,又对诗词情有独钟。孙崇坫在《断肠诗集序》里说,赵慈“少承家训,女工外即耽吟咏”,赵执信把她“视为掌上奇擎”,赵慈“亲承指受”,各位兄长亲友也对她悉心栽培。自小耳濡目染,加之心性聪慧,赵慈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诗词创作根基,写下了一些坊间争相传诵、脍炙人口的诗词,显露出令人注目的文学才华。孙崇坫云:“余髫龄时,初知句读,即习闻孺人(指赵慈)之诗,盖里闬相连”,“虽妇人孺子亦乐为传颂也”。[1](P8)

执信罢官后,家道中落,赵家亦从钟鸣鼎食之家,一步步沦落到室如悬磬。到赵慈出嫁时,赵家的生活已是非常贫困。赵慈夫家为济南儒生朱崇善,朱家原本是大户人家,家道殷实[2]。《高唐州志·著述》收录《朱绛墓表》记述,朱崇善父亲朱绛,字子垣,历任永州府知府、广州按察使、布政使,惜好景不长,因病归里,六年后,于雍正九年(1731年)卒。朱绛去世后,朱家迅速衰弱,崇善弟兄十人,多落魄生活;崇善长成后,未入仕途,生活困顿,偏又祸不单行,一场大火将朱家化为齑粉,崇善一家生活无着,吃穿难以自给,赵慈只好回到博山赵家生活。①

《山东通志·艺文志》记载:“慈,字雪庭,执信女,历城朱崇善妻”。张鹏展编纂的《山左诗续钞》 “慈”一条,有诗人小传:“赵氏,名慈,字雪庭,博山赵太史秋谷女,历城朱方伯垣子朱崇善室。范坰序:方伯卒后,诸子多落拓,复遭回禄灾。氏依母家,至衣食不自给。遗稿今藏谢问山茂才家。”②按:方伯谓崇善父朱绛。另,《续修博山县志·人物志·文苑传》亦录其事。

“屋塌兼旬雨,衣单半夜霜”(赵慈诗《初冬感成》)怕是此时赵慈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了。生活本身拮据无助,今又归居娘家,作屋檐下人,赵慈心中悲苦可想而知,于是她将“悲忧侘傺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其诗如何?“如空谷幽兰,无人自赏;如长松修竹,耐雪凌霜。”以至于孙崇坫忍不住评论说:“欧阳子有云,诗人少达而多穷,非诗能穷人,盖必穷而后工。余初不谓然,迨阅历既久,每见词客骚人名重当时,声施后世,而历落嵚崎,往往令人读其诗而悲其遇,不意闺阁中亦有此阨也!”[1](P8)

赵慈著述甚丰,可惜“第以贫困,埋故纸堆中数十年,人无知者”[2]。其孙朱时庵设馆于博山孙崇坫家时,曾拿出全集让孙崇坫赏析,并求孙崇坫作序。孙读后“竟窃不禁掩卷三太息”,遂慨然作序,此《断肠诗集序》所由来。

嘉庆十七年(1812年),朱崇善的外甥谢焜(字问山)向历城诗人范坰(字伯野)展示所收藏的赵慈遗稿,范坰读后,感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往往有名句似青莲。如‘芳草一庭和恨生,自折荷花带露归’等句,笔健意圆,绝不类闺阁中语,而字句之间,别饶秀艳,读之使人凄然欲绝”[3](P218),于是选其40余首诗,以《赵氏雪庭遗稿》付梓印刻。

赵慈不仅长于吟诗作词,还对诗歌理论颇有研究,《续修历城县志》记载:执信与阮亭论诗不合,著《谈龙录》《声调集》以救其失。雪庭亲承指受,著有《诗学源流考》一卷(范坰《如好色斋稿》),可惜此论著连同以上两个版本均已失传。

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赵慈诗词只有寥寥数首。饶是如此,我们依然能从这仅存的几首诗词中,看出一个传奇女子的旷世才情。历史抛给了她一个残缺的生活,她却借此写出了最华丽的词章。

民国施淑仪在编辑《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时,将赵慈地位比肩蔡文姬,赞赏赵执信“中郎可谓有女”,得此褒扬,聊可慰藉矣。

《续修博山县志·艺文志》(第八册)有赵慈七言古诗《雪晓》,后列两首七言《谒阎公祠》《谒丁公祠》,后人多有附会,谓此二首为赵慈作品,亦有人考证此系伪作。孰是孰非,本文仅就一家之言作一梳理。

《艺文志》在辑录诗词时,其排列大体以年代为序,如《诗》部分,篇首注明“清”,后面也有“清”“民国”等划分。但是整个部分又不是严格按照如上标准进行划分。比如,同样咏孝泉之作,赵进美五言诗《孝泉》和杨维聪五言诗《孝泉》均为“清”,赵诗冠首,而杨诗却排于后六页上。从年代来说,杨为明人,赵为清人,赵晚于杨七十年,排诗应先杨后赵,但却不尽然。我们推测或因赵是本地人,而杨是外乡(河北固安)人之故也。然同样是颂颜文姜祠之作,四十八页有安致远和叶先登之作,五十页有王赘世翁③《谒顺德祠》一首,五十三页又有叶先登两首五言诗《谒顺德夫人祠》;五十九页有孙廷铎《顺德祠》一首;六十四页有周维翰《谒顺德祠》一首。如按地域分,理应是孙廷铎在先;如按时间分,周维翰是万历年间进士,生活年代要早于安、叶,王赘世翁是宋朝人,更是早于其他人,其诗位置也应排于安、叶之前,但事实则不尽然。因此可以断定《艺文志》在收录相关诗词时,有一个大体的条框,但又有相应的随意性。

《艺文志》所辑诗词近120首,除两首诗未注明作者外,其它均一一注明,对相关人士,还标注籍贯、官职等。如五十二页《咏孝泉》作者陈璧,原文有“青州左参军陈璧”,下有注释:西吴金溪人;龚鼎孳下注“淮南人”等。对于已遗失作者的诗词均注明“前人”。对同一作者的连续几首作品,每一首作品下均单独注明作者,如五十二页,并排赵执琯两首五言诗,均分别标注作者;五十四页三首赵执端诗作,仍是一一标注,余皆亦然。未标注作者的两首诗恰恰就是《谒阎公祠》和《谒丁公祠》,二诗均在六十四页,依次排于赵慈七言诗《雪晓》之后;因《雪晓》诗下标注作者“赵慈”,而两诗又紧跟《雪晓》排列,人们想当然以为此二诗亦为赵慈所作。如此推想,稍显孟浪;试想,如该二诗真为赵慈之作,依前例在下面标注其姓名即可,何以空缺呢?答案只有一个,即编者知道该二诗非赵慈所作,故未署赵慈名。为何排列在此?或是按年代应排于此,或因其它原因,不得而知。笔者比较倾向按年代排列,因该二诗之后四首均为清末作品,四首之后就是民国作品,大体如此。

再来分析这两首诗,其一《谒阎公祠》:“文介当年善运筹,沧浪亭外瓣香留。三千诗卷香山稿③,一领朝衫晏子裘④。富国公孙余榷算⑤,从军诸葛尚兜鍪⑥。至今漕税征输减,想见先生饥溺忧。”[4](P64)

诗之大意为:文介公当年善于筹算,其治国理政方针至今一脉相传。其为文也丰,其为人也俭。就算富如秦国者,商鞅还要征收算赋;就算聪慧如诸葛亮,行军打仗,一样要仰仗士兵;以上四句用四个典故说明阎公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经世治国皆能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最后两句说,因为连年征战,赋税越来越难征收了,想来就算先生再世,也会为如此家国饥寒困顿所忧愁。

其二《谒丁公祠》:“好水好山绘两楹,金泉精舍谒文诚。坐中入幕三秋士,梦里勤王一旅兵。尚志无心谋爵禄,抡才有意备干城⑦。令威⑧化鹤人何在,赢得书生话姓名。”[4](P64)

诗意:到金泉精舍拜谒丁文诚公,看到楹柱上有精心描绘的山水图。回想往昔,丁公延揽进来的都是忠心耿耿之士,夙夜不忘率兵驰救君上。创建书院不是为了谋取功名,选拔人才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如今物换星移,人已故去,其业绩却感天动地、流芳百世。

那么阎文介公、丁文诚公究竟何人?翻阅史书不难发现,此二人皆清末重臣,一曰阎敬铭,一曰丁宝桢。

阎敬铭(1817~1892),字丹初,号约盦,晚年自号“无不悔翁”,谥号“文介”,陕西朝邑(今属陕西大荔)人[5]。清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咸丰九年(1859),湖北巡抚胡林翼奏调阎总司湖北粮台营务,一年节约帑银十万两,很快升为郎中[6]。同治元年(1862),继任湖北巡抚严树森亦向朝廷举荐阎为“湖北贤能第一”。同治二年(1863),阎敬铭出任山东巡抚。当时,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山东境内也是一片烽火硝烟,有所谓“会匪、教匪、棍匪、幅匪、捻匪、太平军”,“啸聚抗官,所在林立”,搞的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黄河年久失修,处处存在决口隐患。吏治则极端败坏,“遇事多支唔敷衍,不求实际,既有事所难行,亦惟以案牍了事,情不相通。”贪污腐败,“上窃公款,下勒民财”,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阎敬铭上书同治皇帝,认为是“官逼民反”。他指出“民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吏治腐败。他说:地方官吏“敛乡里之财以为饷,集耕种之民以为兵,于事有害无益”。主张“欲安民,先察吏”。他在山东时,一方面督师镇压农民起义,缉拿盗匪,除暴安良,整顿地方秩序。为抵抗太平军、捻军,同治四年(1865年),他将前任巡抚谭廷襄建筑的济南土圩子(外圩子城墙)改成了石头墙体。永镇门(今英贤桥附近)北侧曾有一石碑,上刻“石头城”三个大字。同治六年(1867),阎敬铭离任,济南百姓在大明湖南岸修建了阎公祠,以表崇敬。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7]。

丁宝桢为官做事重大义,知变通,重实效,约束部属甚为严厉,为政清廉。1867年3月由阎敬铭举荐晋升为山东巡抚,与淮军李鸿章部合力围剿入鲁东路捻军。次年,西路捻军向定州进军,逼近京城,丁宝桢率兵驰援,保护了京城安全,朝廷更加器重,数次降旨褒奖。1869年秋,慈禧太后宠幸的太监安德海出京南下采办途经山东,一路大肆张扬,招纳权贿,无人敢触。至泰安时,丁宝桢以太监出都门违犯清朝祖制为由,将其抓拿,押至济南正法。此事轰动朝野,曾国藩赞叹丁为“豪杰士”, “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同年,在济南建尚志书院,招收各府州县儒生来院讲习,兼收愿学天文、地理、算术者。

1874年,日本挑衅,谋以武力侵略中国,丁宝桢密陈海防计策,在烟台、威海、登州(今蓬莱)等处构筑炮台,加强海防建设。1875年(光绪元年),奏请在济南北郊新城购买民地,创设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1876年10月,调任四川总督,整顿吏治,改革都江堰水利设施,创办四川机器局,又改良盐法,岁增帑金百余万。任四川总督10年,励精图治,社会得以安定。在中法战争中他尽心竭力为前阵军队提供粮饷,中国军队的镇南关大捷与他的支持密不可分。1885年(光绪十一年)英国侵占缅甸,侵犯云南和西藏时,丁宝桢加紧筹划西南防务,1886年病故于四川总督任所。由于俸金多数用于济困助教,这位封疆大吏病危时竟然债台高筑,只好上奏朝廷:“所借之银,今生难以奉还,有待来生含环以报”。光绪帝动容而称“遽闻溘逝,悼惜殊深”。礼部尚书李端芬更是感于其功德胆识情操,把他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推为中兴名臣之一。

丁宝桢病逝噩耗传出,山东父老悲恸不已,请求朝廷将丁宝桢的灵柩盘回山东。灵柩运至济南,当时士绅百姓争相“郊野祭吊”。丁宝桢遗体在历城(今济南)华不注山麓与先逝的前妻合葬。前山东巡抚阎敬铭亲撰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诚公墓志铭》,刻立于墓前,后人建丁公祠以昭先烈。

阎敬铭和丁宝桢同为清末中兴之臣,二人又都先后做过山东巡抚,丁宝桢任山东巡抚之职还是经由阎敬铭举荐。二人私交亦甚好。民国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记载:“平远丁文诚公宝桢,与朝邑阎文介公敬铭道义论交,老而弥笃。光绪乙酉,余在文诚西川幕府,以计偕北上。文诚谓京师众正盈庭,朝邑尤副物望,到京必须往见。余遵谕拜谒,极蒙奖借。未几,文诚在蜀病逝。公子慎五观察嘱余往谒文介,乞为文诚作墓志铭。文介允之……”[8]此阎敬铭为丁宝桢撰墓志铭之始末。

邑人孙崇坫在《断肠诗集序》曾说:“余髫龄时,初知句读,即习闻孺人(指赵慈)之诗”[1],为赵慈《断肠诗集》作序时“孺人殁已数十年矣”[1]。孙为嘉庆辛酉(1801年)拔贡,按此推算,赵慈当在乾隆年间后期去世,其去世多年后,阎、丁二公方出生,《谒阎公祠》《谒丁公祠》二诗显非赵慈所作。按阎、丁二公均于十九世纪末去世,推断该二诗作者应为清末民初之人,因笔者能力所限,尚无从考证作者为何人。

注释:

①《高唐州志·著述》《山东通志·艺文志》及张鹏展编纂的《山左诗续钞》所引内容均来自以下各类材料:孙启新《〈清朝杰出女诗人赵慈〉的补充资料》、黄金元的《清代山左名媛赵慈家世新证》(2012年第3期《文献季刊》)、陈汝洁新浪博客等。

②赘世翁,宋王樵别号。王樵,字肩望,淄川人。咸平中,契丹游骑至,举家被虏。樵挺身入契丹访寻父母,累年不获,自叹曰:“身世如此,自比于人可乎?”遂与俗绝,自称赘世翁,言己无用于世,徒为世之累赘。名其室为茧室。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高逸》《宋史·隐逸传中》。

③白居易字香山,有“三千诗卷拔头筹”之谓。

④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着称,着布衣鹿裘以朝。孔子弟子有若谓其衣一狐裘至三十年。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

⑤商鞅原姓公孙,变法时首推出榷算,即由政府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

⑥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后借指士兵。

⑦抡才,即选拔人才。干城,指盾牌和城墙,喻义捍卫者。《诗·周南·兔罝》有“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句。

⑧令威即丁令威 ,传说中的神仙名。晋陶潜《搜神后记·丁令威》:“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

[1]孙崇坫.断肠诗集序[A].王荫桂(编).续修博山县志[C].淄博:博山三元堂书店,1937.

[2]靳鞏,滕鸿嘉(编).续修历城县志·艺文考[M].济南:山东续修历城县志局,1926.

[3](转引自)王勇.明清博山赵氏家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王荫桂(编).续修博山县志(卷14,第8册)[C].淄博:博山三元堂书店,1937.

[5]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五.阎敬铭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常青.封建清官阎敬铭述论[A].韩学儒,吴永涛(主编).三秦近代名人评传(初集)[C].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

[7]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丁宝桢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责任编辑:李志红)

Zhao Ci, a famous poetess in the Qing Dynasty, has a lot of works, but many of them have been lost, and only several poems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today.TheRevisedCountyAnnalsofBoShanrecords some of her poems, includingVisitingSirYan’sTempleandVisitingSirDing'sTemple, which arouse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about whether they are written by Zhao Ci.By combing Zhao Ci’s life and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the two poems, we try to restore its true colors.

Zhao Ci; the Revised County Annals of Bo Shan; Visiting Sir Yan’s Temple; Visiting Sir Ding’s Temple; interpretation

2014-12-15

李福源(1978-),男,山东淄博人,淄博市博山区赵执信纪念馆馆长,主要从事赵执信及相关研究。

I207.2

A

(2015)02-0040-04

猜你喜欢

博山县志
博山琉璃研究综述
金博山冠饰探析
淄博博山琉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志里的乡贤
天高任我飞、博山仙境
浅谈地方县志精品诗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原乡(外二首)
开箱取宝之博山豆腐箱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