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海洋经济主平台
2015-01-30戴建忠
戴建忠
全力打造海洋经济主平台
戴建忠
发展海洋经济,是中央赋予浙江省的重大战略使命,是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推进经济科学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坚持以更宽的视野、从更高的层次审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深入谋划和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海洋经济实力较强、辐射服务功能较好、空间资源配置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港口新城。
发挥海洋经济发展独特优势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拥有港口、滩涂等海洋资源,资源禀赋丰富,组合优势明显,具备发展成为嘉兴沿海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优越条件。
——港口优势得天独厚。独山港口岸开放批复岸线15.2 km,17个带项目泊位,其中,建港岸线长12.6km,前沿水深-13--15m,是浙北地区唯一的深水良港,可建造3万-5万吨级码头泊位43个。目前,建成万吨级以上码头9个,2014年吞吐量1384万吨,,集装箱9万标箱,在建泊位3个,正在报批泊位5个。
——土地资源丰富。2009年12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原全塘、黄姑两镇建制,新成立独山港镇,按照“区镇合一、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运行。目前,规划面积111.9平方公里,区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围垦面积7.14平方公里,具有面积大、完整性好等特点,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空间。
——区位优势突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位于平湖市东南部,东接上海金山(石化),南濒杭州湾,地处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四大城市菱形对角线交叉点,在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对外交通便利,具备完善集疏运条件,拥有杭浦高速、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等高速公路以及杭平申线等内河航道,构筑了具备海河联运、海陆联运的立体型、现代化区域综合运输网络。
——发展基础坚实。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岸线以内有宽阔的陆域,现有围堤至老沪杭公路陆域纵深达700-1200m,是发展临港经济的良好区域,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要素保障。目前,区内企业达1000家以上,其中规上工业企业达103家,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企业24家,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企业4家。
打造海洋经济发展蓝色引擎
近年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深入实施“滨海开发带动”战略和“以港兴市”战略,坚持“港产优先、港口适度、港城适时”的发展思路,构筑大平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发展大物流,打造新港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坚持港产优先,临港产业不断集聚发展。一是招商引资突出一个“广”。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功能布局和产业导向,以产业招商、行业龙头招商、带动型和基地型项目招商为主,优化招商员队伍,加强上海招商点,新设北京、深圳两个招商点长期驻点招商,千方百计挖掘有效投资信息,加大在谈项目攻关力度,促进在谈项目早签约。去年,签约华山新材料、大唐风电等项目12个,引进外资1.6亿美元,引进市外内资28.8亿元。二是临港工业发展突出一个“实”。临港石化产业以完善C3、C4产业链为重点,以新材料、新能源为配套,全力打造中国液化石油气(LPG)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已有卫星能源、平湖石化、传化集团、旗滨玻璃等大项目入驻。现代装备制造业以发展整机制造、汽车零部件、风力发电为主。去年,全区工业生产性投入36.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2.4亿元、增长28.5%。三是港口服务业发展突出一个“优”。独山港经济开发区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和极具潜力的的腹地经济,统筹港口物流产业发展。去年12月,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口岸扩大开放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取得“国际通行证”。通过上港独山码头、浙能煤炭码头、中航油、嘉港物流等龙头项目,加快推进省市共建独山港综合物流园建设。去年服务业投入达19.3亿元,同比增长25%。
坚持平台优化,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优化开发区整体规划设计。编制独山港区概念性规划、控制性详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液化石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产业规划、独山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功能布局(优化)研究等规划。全年共安排24个符合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和要求、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海洋新兴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57亿元。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港城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项目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四横八纵”疏港路网格局基本形成,东西向有东西大道、中山路、老沪杭公路、海河路,南北向有独新公路、凤舞路、引港路、滨港路、海港路、振港路、兴港路、白沙路。基础配套日渐完善,化工公共管廊一期、特勤消防站、工业水厂、二级污水管网等已竣工投入使用。三是推进海河联运体系。外海港口方面将独山港A区3号中航油码头、独山港区粮食码头B28号泊位、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码头等外海码头建设作为打通海河联运的重点。内河运输建设方面累计投入3.3亿元,目前独山港区Ⅱ号内河港池项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该工程总投资估算4.7亿元,建设500吨级泊位23个,开挖内河港池连接浙能嘉兴独山煤炭中转内河港池的通航航道约680米,年设计吞吐量475万吨。
坚持港城建设,滨海新城形象不断提升。一是有序推动征迁安置工作。根据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征搬迁安置工作。重点抓好基础设施、项目落地、社会事业和搬迁安置涉及地块的征迁工作,五年来共搬迁2413户。合理布点农村新社区,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房梯度集聚。二是全面提升港区形象。以治水、治污、拆违、绿化等为突破口,加快美丽港区建设。重拳整治电镀、印染、造纸、化工等高污染行业,推进截污纳管。大力实施“三改一拆”专项行动,深化“无违建镇”创建,重点实施沿河、沿路及存量违建、码头堆场的分类处置和拆违改造。深入实施“河长制”管理,力争行政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深化畜禽减量提质,严把养殖关,防止反弹,加大对养殖污染物排放处理力度。三是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项目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两个中心”建设。项目服务中心实施“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办理、全过程服务”,建立健全即时即办、交办督办等相关制度,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零碎服务到合力服务、低效服务到高效服务的转变,全力打造“港区速度”。
努力谋求海洋经济发展新作为
下一步,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借鉴先进临港开发区的成功经验,以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口岸开放为契机,以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导向,以港口开发为龙头,以发展临港产业为重点,加快实现海洋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促进港区新一轮开发建设。
努力构筑临港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持“港产优先”发展,依托“连沪临港”的区位资源,构建完善C3、C4产业链,加快临港石化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LPG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以集群化、集约化、高端化为发展导向,加快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实施“四换三名”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加快传统工业产业提升改造,以转型升级、质量提升为重点,引导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二是择优发展港口物流业。加快建设独山港“一关三检”联检中心,加快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顺应“港航强省”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推进上港独山码头、浙能煤炭码头、浙江物产等龙头项目达产见效,以码头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省市共建独山港综合物流园。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市场优势,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引进或培植一批具有规模、核心业务能力强的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研发、商务等其他临港生产性服务业。
努力构筑开发区平台建设新优势。一是优化产业园区综合布局。全力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以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港口现代物流园为主的三大平台建设,形成以产业为基础、项目为导向、配套为保障的产业平台体系。二是推进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构建贯通产业园区的疏港道路路网,基本完成海涛路、中山路二期、两条高速公路出口约10公里新建和拓宽改造等工程,加快化工管廊二期、工业供水二期等工程建设步伐,进一步推进内河港池及水、电、高压蒸汽、天然气等项目建设,提升港口产业支撑配套和承载能力。
努力构筑小城市培育新优势。一是加快推进港城建设。以独山港城开发、建设、管理为着力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方针,通过完善港区商务服务主中心功能,提升黄姑、全塘两个城镇生活次中心职能,强化港区商务服务中心发展轴和片区功能联系轴,优化生活片区、综合产业片区、临港物流片区、临港工业与港口片区、石化产业园区及高新技术园区等六大功能组团,积极推进公建配套设施、宾馆、餐饮、零售商业等项目建设,使小城市培育主体框架基本成型。二是培育小城市鲜明特色。在老区改造、新区建设、港区提升中彰显独山港特色,打造个性鲜明、焕发魅力的“特色之城”。启动“独山港会客厅”创意小镇项目建设,加快道路路口绿化节点设计,加强“四位一体”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港区整体形象。加强公共服务、现代商贸、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和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的功能培育,打造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滨海新城。
作者为浙江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